送别,留在这个“冬天”的人们……己亥岁末,庚子年初,荆楚大疫, 染者数万,八方驰援, 封城数地,设隘郡县,商业不彰, 众愕然,皆闭户,举国防。 1月25日,大年初一,武汉还悬挂着精美的迎新春饰品,但街头已空无一人。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刚过去的冬天, 在每个中国人心上留下重重一笔。 以往,与“武汉”一起出现的, 是壮阔的长江, 是绚烂的樱花, 是美味的热干面, 和车水马龙的街道 …… 武汉街头的树枝上繁花点点盛开。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而一切在这个冬天发生巨变, 那时候尚未命名的“新冠病毒” 悄然袭击了武汉,湖北,乃至中国。 81620,76571,3322, 这是属于这个“严冬”的“烙印”。 截至4月2日24时, 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1620例, 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6571例, 累计死亡病例3322例。 2月3日,医院隔离病房内,一名护士在为患者打针。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3322, 于历史洪荒, 或许只是一个“数字”, 但只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才知道, 这里的每一个数字, 都曾是这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一个名字。 为了改造病房觉都不敢睡的刘智明, 婚礼被永久推迟的彭银华, 永远定格在29岁的夏思思…… 还有王兵、冯效林、江学庆、 李文亮、张抗美、肖俊、 吴涌、柳帆、黄文军、 梅仲明、廖建军…… 他们或许就曾出现在你我的生活中, 也许是有些唠叨的医生, 也许是秉公执法的民警, 也许是和善的社区干部, 亦或只是一名普通的武汉市民, 他们甚至并不能引起他人注意, 但也是他们, 面对疫魔,不曾后退半分, 坚定地与武汉并肩作战。 图为医护人员冲镜头“比心”。胡静 摄 而与他们共同战斗在一起的, 还有亿万中国人民, 和这个拼尽全力保护自己国民的国家。 1月23日,武汉封城, 一座拥有千万人口, 被誉为“九省通衢”的城市, 一夜“停摆”, 壮士断腕,史无前例。 “封城”后,空旷的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上,一位市民佩戴口罩带着宠物狗出行。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1月23日, 武汉决定建设火神山医院。 1月25日, 武汉决定建设雷神山医院。 2月3日, 武汉决定建设“方舱医院”。 “中国速度”震惊世人的背后, 其实是国家对生命的珍视和敬重。 图为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1月24日,一纸军令, 3架军用飞机降落在武汉机场, 3支医疗队,450人, 解放军铸成守护武汉的第一道钢铁防御。 图片来源:空军发布 1月下旬起,白衣执甲, 来自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逆行出征, “责无旁贷”成为他们共同的请战语。 截至3月8日, 共有346支医疗队,4.26万人援鄂。 图为医护人员对着镜子整理护目镜。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3月10日,方舱医院“关门大吉”。 曾经最先开舱的武昌方舱医院, 成为最后一家休舱的方舱医院, 这或许是许多武汉人此生, 最愉快也最不舍的“告别”。 图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医务人员送别出院患者。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3月18日0时至24时, 武汉首次实现“双零”—— 新增确诊病例与新增疑似病例均为零。 3月25日,湖北解封。 4月8日,武汉也将重启。 4月1日,市民在汉口江滩放风筝。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武汉正慢慢恢复昔日的生机与活力。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曙光已现,胜利将至, 回首再看这场“战疫”的每一步, 无不惊心动魄。 冬去春来,荆楚重生, 人们渐渐走出疾病的阴霾, 却有人,永远留在了这个冬日。 2020年4月4日,清明节, 10:00-10:03, 这3分钟, 献给每一位牺牲在一线的英雄。 我们不会忘记逝者离去的痛楚, 也将牢牢铭记生者奋战的坚毅。 每一个英雄的名字, 每一段英雄的故事, 都将永远留在荆楚大地上, 也将永远刻在每个国人的心里。 制图:张舰元 今日, 送别留在这个“冬天”的人们, 欢迎重生于这个“冬天”的荆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