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底,Free发生了严重的数据泄露事件,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新型的银行诈骗手段。受害者接到“银行来电”,对方要求转移账户资金以更新RIB(银行账户识别码),理由是检测到可疑操作。实际上,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诈骗。
伪装逼真的银行电话诈骗
这些诈骗者不仅具备专业的银行用语,还熟悉银行服务流程,足以让人误以为对方真是银行工作人员。最近,社交媒体X(原推特)上有不少网友分享了他们的经历,警告这种新型诈骗的隐蔽性之高。与过去使用“明星住院”假新闻吸引点击的手段不同,这次的诈骗以精准的银行信息为武器,让人防不胜防。
一位名为Sylvain Jalbert的受害者在帖子中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经历。他表示,他接到“银行”电话,对方以异常专业的口吻告诉他账户中有三笔可疑交易,金额巨大。虽然这些交易没有显示在银行App中,对方解释这是因为系统已将其标记为可疑交易。为了取得他的信任,对方还提供了他的RIB、账户号码和邮箱地址作为“验证”。
数据泄露与精准诈骗
这些骗子利用了Free数据泄露中的个人信息,进一步完善诈骗骗局。据报道,19万个账户数据被盗,其中包括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甚至多达500万个IBAN。骗子以这些信息为基础,假装是银行工作人员,向受害者发起诈骗。
骗子通常会用非常具体的支付平台作为“例子”,如Winamax、Temu和Amazon,并声称这些平台的交易与数据泄露有关,建议受害者通过转移资金来“规避风险”。一些受害者因此被骗走了数千欧元。
如何防范此类诈骗?
银行人士提醒,虽然银行确实会针对可疑交易发出警告,但绝不会要求客户通过电话转账到另一个账户。如果接到类似电话,应立即挂断,并亲自联系银行的客服或顾问进行确认。
实用建议:
不要轻信陌生来电:银行不会通过电话索要账户余额、交易信息或要求转账。
独立验证信息:挂断电话后,拨打银行官方客服热线确认。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通过电话或短信提供个人和账户信息。
警惕数据泄露的风险:定期更新密码,并监控账户活动。
数据泄露后的警钟
此次事件提醒人们,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泄露后可能会被骗子利用。用户应提高警惕,妥善保护自己的隐私,以免落入类似骗局的陷阱。同时,Free和其他数据泄露事件的责任方需加强安全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