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2922|回复: 31

[杂文评论] 偶对诗词的概念与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3 22: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欧江情 于 2011-6-14 09:39 编辑

先转一帖

[转贴]   词的平仄与用韵批判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据说只能按词谱的平仄与押韵填写。专家学者如是说,教授、大作家如是说。而我,则要标新立异提出 驳!好在我无名一 轻,即使厚着脸皮批驳词的平仄和用韵各种问题,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哥白尼的 心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尚且遭到过那么可悲的境遇,更何况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老百姓的观点呢?要批驳传统的、名 的观点,其风险可想而知——哪怕它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可我还是要坚决地说:作为抒 表意的词,根本就用不着讲究平仄!今天写诗填词还拘泥于“平 韵”用韵,那更是大错特错!专家学者请听理由:
                                                  (一)
       我们所谈的“词”,即诗词的词,是经过音乐陶冶的文学语言,是“曲子词”的简称。它诞生时,乃至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形式是要受声律约束的,所以一般把词都 作“倚声填词”。
       在旧唐书卷三十音乐志 有这样的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 夷里巷之曲。”稍有点文史常识的 都知道,汉、魏以来,就有许多外来音乐,不断地从各方面输入;隋代结束了长期南北分裂的局面,大统一让外来音乐和民间歌曲结合起来,使中 乐坛 放出异样的光辉。这种富于创造 的新兴歌曲,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生活发展的需要,受到 民群众极大的喜 和欢迎。那时,诗 们以自己的诗能被乐家采用,配 流行的曲调,给姑娘们去演唱感到十分荣耀。最 他们不愿放弃用惯了的五、七言诗体,来迁就“曲 ”;任凭乐家摆布,添 许多“泛声”(相当于今天歌词中的“唻、咿呀、哟呵”等词)凑合着唱。可诗 怎能敌得过时代的风 ,也只好逐渐按谱填词了(只能以平仄迎合曲子的高低音,大体原则是以平声配合音乐的高、次高、次次高声调,以仄声配合音乐的低、次低、次次低声调)。每个曲子都有自己的曲谱和节 ,于是,“依曲 为句”的长短句歌词,就慢慢地盛行起来,从而打开唐宋两代“倚声填词”的风 。
       到了唐末五代之 ,社会经济 趋萎缩,使这种新兴“曲子词”变得 益萧条。只有西蜀、南唐获得一个比较安定的局面,它也退到这里避 ,为以后的发展、兴盛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到了宋朝,北宋的汴梁(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加 商业中心的扬州, 为这种新兴歌曲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词到了北宋后期,已发展到了高 ,而渐渐脱离音乐,作为文 用以抒 的新兴诗体了。
       在这四五百年中,这种新词经过长期的陶冶提炼和无数作家的创造经营,在严格的声律约束中,不断推陈出新,已被琢磨 “渐近自然”的格局。这就是后来脱离了音乐而变为“长短不葺之诗”——完全脱离音乐、背离词谱而 为抒 表意的新诗词了。
       到了元代,“元曲”创作流行,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写 ,用以指导原曲创作,文 们更加远离旧的“词谱”了。
       不知为什么,今天的一些新词 写那些早就与音乐脱离、且完全是抒 表意的“曲子词”时,硬要搬出千多年前的“词谱”平仄来套写!
                                                (二)
       依照“词谱”的平仄规则填词,其实不过是规范词中每个字的平仄。这个平仄的标准是什么呢?唐宋以诗文取士,作诗、赋等韵文时,押韵是否合格需要有个全 通用的依据。为此,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诏令丁度等刊定窄韵十三,许与附近的韵通用。名曰《部韵略》。至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平  刘渊著《壬子新刊 部韵略》,率 将通用的韵合并起来, 为107个韵部。后并改为106韵(即后世通用的诗韵——平 韵)。就是这个平 韵, 为规范诗词平仄的标准。在一些守旧文 的坚持下,断断续续延至今天。平 韵的平仄分类与押韵分类是否科学?千多年前的读音与声调是否与今天相同?我大胆地说,答案都是否定的!我虽然 微言轻,但我注重事实。
       先看看声调:
       现代读 平的古入声字: 、逼、只、织、七、积、迹等等;
       现代读 平的古入声字:十、石、食、敌、习、得、福等等。这些字按平仄分类属于仄声字。任何读者还可以找出许多。
       再看看押韵:
      读者可以看到平 韵中许多韵部根本不同韵。例如:u、yu(拼音字 是u 加两点,电脑没有这个字 )归为同韵,zh、ch、ch、ri 的韵 与z、c、s 的韵 、i也归为同韵,还有ing、eng也是同韵等等,它们根本就不同韵,这样凑合在一起,实在是没有半点科学 。
      就算我不懂声韵学,那么请看朱光潜(1897~1986年,中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在追究“旧诗用韵法的毛病”时的一些论述:中 旧诗用韵法的最大毛病在拘泥韵书,不顾到各字的发音随时代与区域而变化。现在流行的韵书大半是清朝的佩文韵,佩文韵根据宋平 刘渊所做的和元  时夫所考定的平 韵,而平 韵的一百零六韵则是合并隋(陆法言切韵)唐(孙湎唐韵)北宋(广韵)以来的二百零六韵而产生的。所以我们现在用的韵至少还有一大部分是隋唐时代的。这就是说,我们现在用韵,仍假定大部分字的发音还和一千多年前一样,稍知语音史的 都知道这种假定是很荒谬的。许多在古代为同韵的字现在已不同韵了。做诗者不理会这个简单的道理,仍旧盲目地(或则说聋耳地)把“ ”、“存”、“门”、“吞”诸音和“元”、“烦”、“言”、“番”诸音押韵;“才”、“来”、“台”、“垓”诸音和“灰”、“魁”、“能”、“致”诸音押韵,读起来毫不顺 ,与不押韵无异。这种办只能是失去用韵的原意。
       专家学者的论述,的确具有权威 !写手们该不会怀疑其真实可靠了吧!其实这种引述纯属多余,就像鉴定煤炭的颜 ,小学生说黑 ,工 农民也说是黑 ,他们与大学教授、专家学者说黑 不是一样吗?
       一本连声调、音韵都混淆的书,怎么能指导词的平仄与用韵呢?!
      
                                         (三)
         在创作实践中,古 填词就有不拘泥于词谱的先例。南宋著名词 姜夔有一首《满江红》,就公开打破了传统仄韵的规矩,而用平韵。他大胆地说:“满江红,旧调用仄韵,予 以平韵为之”,抄录于后:“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 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 深、风定悄无 ,闻佩环。   神奇 ,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 *走曹瞒。又怎知、 在小红楼,帘影间?”朋友,这难道不是一首好词吗?! 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名家词选》,收录了宋词六十九家555首,姜夔就占了23首之多,这首词,就是姜夔的作品之一。综合考察姜夔,我以为他当个省作家协会会员、省诗词协会会员甚至副主席应该没问题。他可以越轨,我们为什么不能越轨呢?
    让我们看看辛弃疾的一首《清平乐》后四句:“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 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 卧剥莲蓬。”这几句话的优点撇开不讲,只挑它的毛病:由于作者拘泥于押韵,“大儿锄豆溪东”句中的“东”字使全诗大为逊 !这里要断定溪的走向是南北向,溪东能种农作物,溪西也可以种啊。如果种植范围大,溪流必定是弯曲的,那么,溪南、溪北也能种。词中为什么不锄溪南、北、西呢?愚以为,如果把东字改为边字,则表意十分确切——哪怕它在形式 不押韵!由此可见,作诗填词用字表意的准确,比注重押韵、平仄等形式美重要得多!
     再让我们看看两首好诗,一是骆宾王七岁时的《咏鹅》诗:“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 , 红掌拨清 。”另一首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首诗恐怕与平仄押韵都无缘,可不论是什么学派的 ,都会赞扬它是好诗!为什么?我想,除了用词完全达到表意效果外,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我们还可以看看古 的论述,明代中叶重要散文家唐顺之在《答茅鹿门知县》一文中说:“ 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 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 读其诗,只见其捆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 卑也。本 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 者哉!”瞧,早在明朝就有 赞赏陶渊明不注重声律、不刻意雕饰句文的诗,“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相 ,沈约的诗,因为“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则是“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晚明的袁宏道还有更精辟的论述,他在《叙小修诗》中写道:“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于准于秦、汉,诗则必于准于盛唐,抄袭模拟,影响步趋,见 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 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 何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 何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  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  孺子所唱掰破玉、打草杆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 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 而发,尚能通于 之喜怒哀乐嗜好 *,是可喜也。”我为前 有如此高见而击案 好!
     好了,前 的论述就不再引了。以 的引论旨在说明:不论是从创作实践 讲,还是从创作理论 讲,都为写诗填词背离前 的任何束缚提供极好的依据。另外,我可以与任何名 学者打 ,不论你给一个什么词谱我,我都可以从前 的词中,找到与词谱大相径庭的词!朋友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作实践就是这样无 地打击那些效颦古董教条、拿条条框框自缚的大学者、专家!
                                                         (四)
       结论:作诗填词用字以抒 表意为主,好的诗词在于字词的达意,与用字的平仄搭配无关。“平 韵”声调不准,归韵不科学,应当放弃使用。每个文艺创作者必须力戒因循守旧,倡导与时俱进,从我做起,自觉认真须贯彻执行《中华 民共和  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字的声调与音韵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为准。



            =================        偶对诗词的概念与看法           =================


古诗词可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言简意精,优美宜人。特别是有平仄押韵的诗词,更是诗人们精益求精的一种文体。尽管,很多现代人不大习惯这种文体,但对于精益求精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责任。不然,如果人人都视而不见,中国古传统文化,就会因此产生断层或失传。。。

然而,看了这个转帖,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一潮水一潮鱼 】的文史变更迹象,我们可以肯定自古以来就是就有。例如,作者提到的这段话就是:【再让我们看看两首好诗,一是骆宾王七岁时的《咏鹅》诗:“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 , 红掌拨清 。”另一首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首诗恐怕与平仄押韵都无缘,可不论是什么学派的 ,都会赞扬它是好诗。为什么?我想,除了用词完全达到表意效果外,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所以,偶觉得无论是什么体裁的诗词,只要言简意赅,优美宜人,引人入胜,也能朗朗上口的便都是好诗文。。。



评分

参与人数 4经验 +1 铜币 +9 收起 理由
黑色的爱情 + 1 感谢分享^_^
花都客 + 2 谢谢分享
操盘手 + 1 感谢分享^_^
正了 + 1 + 5 感谢分享^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3 22: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前辈分享,学习来了!: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22: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了 发表于 2011-6-13 23:15
谢谢前辈分享,学习来了!

看到了你的称呼,再看看镜子中的自己,果不其然,真的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了“前辈”了。: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3 22: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3 22: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欧江情 发表于 2011-6-13 22:31
看到了你的称呼,再看看镜子中的自己,果不其然,真的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了“前辈”了。 ...

欧江前辈是:
只问耕耘,不言收获,
可谓是:
俯首甘为孺子牛啊!: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23: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了 发表于 2011-6-13 23:45
欧江前辈是:
只问耕耘,不言收获,
可谓是:

谢谢褒奖!

人到一把年纪时,想尽量地能 ‘悟’ 出点是么来,但却始终总是力不从心。。。见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3 23: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欧江情 发表于 2011-6-14 00:09
谢谢褒奖!

人到一把年纪时,想尽量地能 ‘悟’ 出点是么来,但却始终总是力不从心。。。见笑了!

大哥你好,我是被平仄给困住了。:lovelines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23: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操盘手 发表于 2011-6-14 00:31
大哥你好,我是被平仄给困住了。

我也是!:lol 平仄我从来就没认真地去研究过,因与本人的记忆力,时间有关。再者,也觉得自己还没达到那种境界。所以,就不去劳心了。。。

我比较喜欢自由体裁的,也喜欢用直白形式表达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1-6-14 00: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4 00: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欧江情 发表于 2011-6-14 00:46
我也是! 平仄我从来就没认真地去研究过,因与本人的记忆力,时间有关。再者,也觉得自己还没达到那 ...

我是想啊假如我们都用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来写的话,那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的,汉字要我说无非就是那几千个字,其中有又有很多是不可以用来写诗词的,那么剩下的一些字,经过几千年的使用,还能创作出新的作品吗?就像我头天写的几首,一不留神就会跟凤凰涅槃和满江红她们的混淆在一起,但是要自己重新去收刮可以能精确表达自己真实境界的字眼又是何等的难啊,这就好比法国的loto即彩票,如果经过几千年的开兑,任何一个号码都会被重复和复制,那还谈什么创作呢?
还有,为什么我们就必须非得按规矩来呢,难道创出一种新的诗词体就不可以了吗?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才有的嘛!难道不对吗!像现在的汉字都简化了,用的人用起来也要方便很多,可有很多人特别是港澳台一带的人就相当的排斥,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一个应该讨论的话题,就好像秦始皇统一文字一个道理,整体上是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利大于弊的是肯定的。
赞同你文章中这位学者的看法,一个艺术品或一个文章,首先就得是能把想要表达的意境给表达出来,不能太循规蹈矩,要不会受其所困,而写不出什么新意的作品出来。还是一句话汉字就那么几个,古诗词要想发展就得改革,才能有突破,有新作。

评分

参与人数 2铜币 +7 收起 理由
欧江情 + 2 很实在,我们都学习、探索与尝试.
正了 + 5 好贴,我不支持谁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00: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欧江情 于 2011-6-15 07:54 编辑
楠溪不羁马 发表于 2011-6-13 23:38
感谢分享^_^

欢迎参与意见。。。

觉得新时代文化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了,传统文化的言简意赅已基本被抛弃。我们所看到的文章和那些所谓的诗文,有很多都是满地跑火车,以及不按文法的随意组合与堆砌。。。稍稍有点文化基础的人,对于这些杂乱无章,言语空洞的东东,都会感到晕头转向,不知所云。。。但这种新生东东,却被这个时代的许多人接受而传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08: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欧江情 于 2011-6-15 14:59 编辑
操盘手 发表于 2011-6-14 01:17
我是想啊假如我们都用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来写的话,那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的,汉字要我说无非就是那几千个 ...

觉得新时代文化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了,传统文化的言简意赅已基本被抛弃。我们所看到的文章和那些所谓的诗文,有很多都是满地跑火车,以及不按文法的随意组合与堆砌。。。稍稍有点文化基础的人,对于这些杂乱无章,言语空洞的东东,都会感到晕头转向,不知所云。。。但这种新生东东,却被这个时代的许多人接受而传播???!!!


昨天把本是接着回另一个跟贴的评论,【见上面的评论】点错位子写贴到你这儿了,现已调回了,不好意思。

===

你说的很实在,一成不变就不可能有创新。尤其是诗词,唐宋诗词已是顶峰造极,如只能单纯地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写诗词,那还不如干脆去背熟唐诗宋词来的更精彩。【因为我们很难写出如唐诗宋词那样精彩的作品了】。。。

希望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创新,而我们大家都在学习、探索与尝试。。。不是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5 收起 理由
正了 + 5 言真意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4 15: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楠溪不羁马 于 2011-6-14 16:26 编辑

就我个人而,我是非常赞同楼主的观点的,古诗词的词美,在于它的韵律、结构、与意义的延伸、就像绝句一样,不单单只是四句话那么简单,它除了押韵与诗词格局之外,一定要还有诗本身所要表达的意境,一首好的诗不仅要读起来朗朗上口,更要有内容,有寄意,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起、承、转、合了,写诗的人都知道,头两句好写,而难度就在于转合句上,转与合的不好,整首的质量与意境都会大大打折扣了。当然,现在兴起的所谓的新诗与散文诗之类,它也讲究押韵,只是在原有条件上放宽了许些要求已,让人看起来没有那么僵硬而更加具生活化、思维逻辑的跳跃性强,比较接近人们的生活现状。只要是读过几年语文的人都可以信手就来,出口成“诗”了,而古体诗,就像是一个练书法之人,在你懂得了结构之外,里面的功底完全是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去慢慢推敲而成的,假如说现代诗是新建筑的风格,那么古体诗自然而然就是古建筑了,它的生命力强,不失美观大方之气度,尽管近些年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可仍然有一部分人钟情于古风之魅力。所以有时间能去探讨与钻研古体诗韵律与美 的领域,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都觉得传统一词已离我们越来越远,特别是新生代对古体诗的枯燥乏味更是不受青睐。喜欢的人甚少之。在异国他乡,能有一班因着个人爱好,在忙碌的生活之余,仍能默默的坚守信念与情操,真的是难能可贵,互相的学习,共同的提高,才是真正的和谐之美。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1 铜币 +6 收起 理由
空心 + 1 好贴,我不支持谁支持!
正了 + 1 + 5 太给力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4 15: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唯一高人再次出现了,值得学习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5 收起 理由
正了 + 5 欢迎您光临文学广场!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22: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楠溪不羁马 发表于 2011-6-14 16:14
就我个人而,我是非常赞同楼主的观点的,古诗词的词美,在于它的韵律、结构、与意义的延伸、就像绝句一样, ...

一看就知道是一个行家。: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4-11-27 10:47 , Processed in 0.070462 second(s), Total 14, Slave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