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电闪雷鸣雨瓢泼,动车脱轨鹿城泣;几多美梦碎断途,一众哀思挂残车;骤雨易洗两行泪,盛夏难暖半颗心;匆匆别吻情犹在,悠悠离恨潮已生。” 依照中国传统习俗,29日应为“7?23”事故的“头七”。当日上午,乌云压顶,天空飘着濛濛细雨。一首题为《动车脱轨祭》的小诗,赫然出现在事故现场的一根桥墩上,伴着字迹下一簇簇鲜花与一根根香烛,给现场平添了一丝凝重。 一天前,就是在这个桥墩下,抱病赶来的温家宝向事故遇难者献上了鲜花,并鞠躬三次以示哀悼;七天前,在这个桥墩下,几列车厢从桥上坠落,酿成惨祸。 约10点40分左右,一位手捧鲜花、40岁上下的女人出现,她踏着泥泞的道路,蹒跚地来到献花处,默默将手中的花献上后,随之深鞠一躬,转身离去。 由于不知对方是不是遇难者家属,很多记者追上前去询问,本来低头赶路的女人淡然抬起头,满脸的忧伤:“悲剧已经过去了,人也走了,我不想再说什么。” 听到这话,本已做好“围堵”准备的记者们缓缓让开一条路,任女人蹒跚着离去。经历了7日的痛楚,包括遇难者家属、伤者与记者们在内的所有人早已达成默契——报道真相是记者的天职,但前提是,不要对家属或伤者勉为其难,因为很多回忆,讲一遍,痛一遍。 雨渐渐地大起来,现场很多人撑起了伞。一位附近村民模样的人却站在雨中,背着手,望着桥墩下的鲜花与香烛发呆。 “我是事故发生后第一批到达现场的,当时急着救人,鞋都被泥沾掉了。”这位不愿具名的村民说:“昨天温总理来,我其实特别想给他讲讲当时的惨状和我对事故的一些看法,让官员们加紧调查事故真相,让死者瞑目。” 而36岁的附近居民唐道伟至今仍对掩埋车头的决定耿耿于怀,他给记者比划着说:“我们这片地儿,原来最深的地方都淹不过大腿根儿,完全没有必要把车厢埋进去。” 43岁的杨丙前则更关注事故的善后处理,他介绍,最近几天,很多村民还在现场陆陆续续挖到一些遗物和动车残骸,“至少要把这些东西清理完才能说现场清理完了吧。” 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抱病来到事故现场,强调要对事故原因及事故处理进行严肃认真的调查,得出一个实事求是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 “温总理说得好,一定要还事故以真相,这不是钱能买来的。”35岁的陈小敏如是说,“这样才是对死者最好的告慰。” 雨渐渐小了起来,可天空仍是乌云密布。随着桥上一列动车的呼啸而过,桥墩旁十多根香烛的火苗摇曳着,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