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2210|回复: 17

解析欧洲华人传统三把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0 00:51:37 | 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阿亮 于 2011-8-11 13:09 编辑

现在很人感觉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以现在中国人在欧洲模式在这经济大坏境下很正常。而我们华人在海外传统的三把刀【剃刀 菜刀 剪刀】还好使吗?
先说说剃刀,很多人把三把刀误解为菜刀剪刀和皮刀,皮刀也只是欧洲华人的地域地域特色所反映出来的一个行业,因为一批比较早的温州人以做皮包为业,但那也是比较现代的产物。其实华人最早在欧美立足是剃刀,在十八世纪的美国西部大开发中,美国输入很多中国的廉价劳工,而中国人留辫子刮前额的理发也在美国落地生根,而中国人在冬瓜上练就出来的高超刮毛发的技术和低廉的服务价格也吸引了很多的当地人。随着华人第二代融入美国社会,也逐渐剪辫子,对发型也有更高的要求,而以前以刮为主的理发技术也逐渐不适应需求,理发业也逐渐衰弱,很多人放下了剃刀拿起菜刀。
而今在经济危机大坏境下很多华人重新拿起了剃刀,因为这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在意大利就是一个很好例子,意大利北方华人的理发店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低廉的价格挤压意大利人的理发业在萎缩中,以至于引起意大利人抗议。在法国因受职业资质的考核,中国人进入此行业的寥寥无几,有的也只是为中国人服务地下工作者,希望有能力的同胞能通过考核,从地下走向阳光。期望曾经的红遍大江南北的温州理发店在欧罗巴的大地上开花结果。
  现在说说中餐,长久以来我们中餐的僵硬装修和菜式,造成欧洲人的审美疲劳和食欲疲劳。在很多欧洲人的理解中餐的代表只有春卷炒饭和宫保鸡丁,和我们对日本餐理解一样,主食是寿司。以至于很多欧洲人去中国旅行到处找春卷闹笑话。中餐的博大精深可挖掘适合欧洲人菜式有很多,而我们的从业人员很多随波逐流,也有很多半路出家的没能力去研究开发,但更多是墨守成规,而我们一成不变的菜式也使来中餐馆就餐的客人的年龄在逐渐的老化,不抓住年轻人的胃,也抓不住明天。
  中餐在进入欧洲的开始就以中式装修,凸显中国文化特色风格来吸引客人,往往在门面上挂红灯笼和中式的门庭来区别其他餐种,给欧洲人带来中餐美味的同时,也输出了中国文化,也给欧洲人一目了然的鉴别,也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效果。以前的山水画书法很真,即使是赝品也是手工的,而现在,现代的印刷技术代替了一切,以前摆在餐馆装饰的陶瓷,可能现在都价值连城了吧,取而代之是随处可见的地摊货赝品。我们一直在愚弄欧洲人,在愚弄别人的同时也愚弄了自己。我们是一群有文化断层的心欧洲,不懂,更何况很多人出生泥腿。把此等风格留给有能者,我们不能再糟践我们的文化了。避开此类装修风格也给我们省不少的资金。
  中餐在欧洲的悠久历史其实已经深入欧洲人的生活。不伦不类的中国风格对吸引顾客来说已经没有实质的效果,恰恰相反此等风格反映出来的却是廉价的代名词。为何不学学意大利pizza呢?在意大利人把pizza推向世界的时候,也迅速的适应了各地口味,意大利人也不会把意大利风格在店里体现出来,当然也有很多当地人参与改良,为何我们的中餐没有当地人的参与呢?值得反思。中餐应该在保持原有的菜式基础上开发更多适合欧洲人口味菜式品种,也要在烹饪技术和调料上融入更多的西方元素。在餐馆装修风格的定位上,应该突出现代感,简洁大方的风格以迎合现代欧洲人的审美观,也会赢得现在年轻人认同感。
  华人现在的餐饮业不得不说日餐,日本餐以门槛低,入门快,且利润高,成为在欧华人的香饽饽。而中国人以三峡绝提速度进入此行业,也使日餐泛滥成灾,数量大有和bar一决高下的程度,只是欧洲人不会吧吃日餐当成喝咖啡,如果是,那也一个奇迹。糟践一个餐饮到此地步,剩下的只有糟践自己了,何况我们没有能力深入研究日餐的其他种类,如有能者当另论。应该学会见好就收,就此住手。
关于剪刀我以前写过此类的贴,在此复制一下,打字不容易,哈哈
  自从中国2002年加入wto以后,中国人洪水般的速度证据了欧洲服装低端产品江山,确切的说应该是世界服装市场,而进入市场大多数以温州地区的人最为突出。如果说温州人是东方的犹太人的话,我想这话是高抬了,温州人最大特点是善用最原始的竞争方式【价格】,加上中国人的小聪明,温州人把这个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温州人用最大的量和最小的利润去冲击和争夺市场的份额,犹如饿狼进入了羊群。
   很多人在怀念过去三四个款式一个货柜的时代,却从不思考我们为什么进不了中高档的市场。虽然经济危机带来的市场萎缩和从事服装行业人员增多,导致抵挡市场的饱和状态,这却不是我们最大威胁,这几年中国工资和材料的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使很多人走入经营的困劲。也使原来中国货一枝独秀,到现在初见他国产品,相信以后会百花齐放,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事实。
    中国的服装主要集中在广东 福建 浙江和江苏四省,随着中国的经济的转型和工资福利的大幅提高,对服装这种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是最大冲击。现在很多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向内地转移,但一个产业的转移需要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也包括服装,后面的染色水洗等等的配套产业,都要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当然内地的人文坏境也要有一个成熟过程,虽然很多人已经在内地安家落户,但生产的过程都是在两地奔波之间完成的。
   中国刚加入wto的时候那时的市场空间大,竞争也没现在激烈,但是进入之初就带温州模式,激烈价格战,互相的模仿。忽视自己在开发产品的能力,而服装风格就更是不屑一顾,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服装风格的维持给带来的好处,往往是什么好卖出什么款,在年龄段也是如此,不管青年中年还是老年,总之一句话,能赚钱的款就是好款,如此一来好像一块饼干掉进了老鼠窝,你争我抢,互相压价,直至无利可图。虽然有些人做的早也赚了不少,但是一个没风格年龄段的定位,很难在长期守住客人,也不可能做大,更不用说产品形象了,虽然说很中国人零售商也没有风格和年龄的定位,但那毕竟低端市场,可怜的利润,而且量也是今非昔比了。
   中国人做事往往在自己圈子转,特别是温州人喜欢用自己模式去做事。很少去关注他人是如何操作的,所以对抵挡的产品我们善于经营。在我们失去了人工和材料优势,该怎么做,我们迷茫了,失落了。【待续】洗澡去
服装鞋帽不同于其他的行业,有很强的流行性,所以把握住款式是重中之重,这也是大家的共识。可能说这句话太废了,但很多人在东拼西凑的款式,以后却没显出自己风格特色,显的杂乱无章,要知道你复制的了别人的款式却复制不了他人的风格,除非你复制他人是一个系列一个季度所有款式,这样做的风险就不言而喻了。【不过据我所知在法国已经有人在这么做了,稍做改动复制所有一个季度的款式,不过他比较聪明复制一个美国的牌子,牌子也不是响,但比较人家有自己的风格,哈哈这世界真除了杀人的生意没人做了】。虽然小日本当初的发展也走过一段仿制的过程,但很过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中国人在设计方面从来不是我们强项,小至一枚螺丝,大到我们的军舰军机,我们是一直在复制别人的现有产品,这也是中国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在这方面能力的缺乏,哈哈扯远了。
  有能力的批发商应该把款式和风格d的工作交给有能之人,这也是温州模式,家族企业最大的缺点,凡事亲力亲为。最好自己拥有一个设计室。【事实上很多走在前面的人已经拥有这样设计室了】而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组织货源和销售了,可能很多人会讨厌老外的办事适度和高昂的工资,但我们必须承认设计是我们最大的缺陷。
  去中国人的批发区进货很多人会说,款式都差不多,这也是中国人进货的渠道过于集中,而且互相仿制,还有一点我们低端的客户群决定我们风格特色,比如中国人批发的服装一般比较花,这也是啊拉啊黑和啊三们所需要花的。
  在批发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店铺的橱窗里放杂货,无可非议那一定中国人开的。如果说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那橱窗就是店面心灵之窗。要知道橱窗是吸引客人第一要素,很多人会说都老客人,不用摆客人都知道的,那新客人呢,一个好的橱窗展示,可以反映出你的风格特色来。很多人会说就是泥腿子出身,没有一个橱窗展示的思路,更不用说服装的搭配了,不过据我所知老外也不都是自己来,市面上有这一方面的专业人士,其实老板们也都知道,只是想把这个小钱省了,只能说省的太可悲了。
  很多批发商都没有一个自己标准尺码,在复制别人东西时连他人尺寸标准一起复制,从不考虑他人的尺码是否合适自己客户群和针对的年龄,有点盲目。
  如果说款式是一座房子的话,那布料就是基石,也是质量的保证。很多人重款式而忽视布料,抓住流行布料是决定一个款式是否成功,而在跟住一个流行布料在布料上面做一个系列一个季度款式的开发,【如果自己有能力开发新型布料那是最好的选择,做一个标准的制定者】而不是在布料上面百花齐放,搞的自己劳心还捞力。
   很多人在中国有人力资源和经济能力的都在在中国自己开厂,随着这几年的工人的稀缺和工资的上涨,工厂的开工率不到当初三分之一。究其原因有三点原因
1,内地和沿海城市巨大的消费差距
2,现在从业人员的老化。一般的车工年龄在30到50之间,现在的80后很90后很少愿意从事这一行,而30岁以上的人一般拖家带口,如果在家能赚1500也不愿意出去赚3500的,在家方便照顾孩子和老人。
3,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过去在江西湖南安徽【一般从事服装的这三省最多】很难在当地就业,有很多的富余劳动力,而如今在工厂内迁大环境下,在当地就业不是那么的高难度了。
  在此环境下也一些服装工厂已经在内地安家,以降低成本的压力。不过内地服装的后加工不是很成熟,且服装辅料也是以片的空白。所以很多沿海的服装厂把裁好的布料拿到内地加工,成衣后在拉回来后加工。现在有很多的内地人做接货这样的中间商,赚取差价。在服装成本大幅上涨的环境下,这也没办法的办法,有人力的自己跑,没人力就交给中间商,但要做好跟单,以保证质量。、
现在做服装必须是少量多款而不多布料的材质 。几款布料几十个款式,少量的加单,以减少库存。
  市场的优胜劣汰在那个行业都是一样的,如果在危机面前不改变自己经营方式,去适应市场带来的改变,最终只有坐以待毙了。
结语
现在做生意讲究专业,其实历史上成功的人也一直是专业的,或者利用别人的专业,只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个物质稀缺的年代造就了一批胆识者的暴发户,和一批中国刚入世时,中国和欧洲巨大的物质和人工差价,那个年代是有胆居之的年代。现在不管你拿那把刀到的,需要你子之以恒的创业精神以外,更需要你专业知识和对产业的敏感,还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images.jpg
(华人在海外创业借助的工具——洗衣熨斗。唐人街是华侨聚居地区,由中餐馆、理发店、裁缝店、洗衣店、中药店、和杂货铺组成的场景,再现了五邑华侨在海外用传统职业“三把刀”(菜刀、剃刀、剪刀)起家逐渐向商界发展的创业历程。)


评分

参与人数 8铜币 +16 收起 理由
虎虎 + 2 好贴,我不支持谁支持!
操盘手 + 2
如意浮云 + 2 值得推荐
张国华 + 1 感谢分享^_^
非说不可 + 2 好贴,我不支持谁支持!
jinlouis + 1 有道理 但是 生存是当下的现实和无奈.
玉走南 + 1 太给力了~~
阿亮 + 5 华人街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12:06:51 | 看全部
我们一直在愚弄欧洲人,在愚弄别人的同时也愚弄了自己。我们是一群有文化断层的心欧洲,不懂,更何况很多人出生泥腿。把此等风格留给有能者,我们不能再糟践我们的文化了。
说得好。问多少中餐业主有多少文化,知道文化是什么东西呢?搞不好只能西施效颦,不土不洋的山寨货。

糟践一个餐饮到此地步,剩下的只有糟践自己了,何况我们没有能力深入研究日餐的其他种类


中餐已经被糟践了 服装业也慢慢被糟践了 日餐也要糟践了 下面会轮到什么行业呢?



有能力的批发商应该把款式和风格d的工作交给有能之人,这也是温州模式,家族企业最大的缺点,凡事亲力亲为。
没那个金刚钻,照样揽瓷器活。睡觉人家是老板呢。老板是无所不能的牛工。


在批发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店铺的橱窗里放杂货,无可非议那一定中国人开的。如果说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那橱窗就是店面心灵之窗。很多人会说就是泥腿子出身,没有一个橱窗展示的思路,更不用说服装的搭配了,不过据我所知老外也不都是自己来,市面上有这一方面的专业人士,其实老板们也都知道,只是想把这个小钱省了,只能说省的太可悲了。
本来就是泥腿子出身。省小钱和可悲的还不仅仅只是这些。


现在做生意讲究专业,其实历史上成功的人也一直是专业的,或者利用别人的专业,只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个物质稀缺的年代造就了一批胆识者的暴发户,和一批中国刚入世时,中国和欧洲巨大的物质和人工差价,那个年代是有胆居之的年代。
今非昔比了,可是很多人还是活在过去。


现在不管你拿那把刀到的,需要你子之以恒的创业精神以外,更需要你专业知识和对产业的敏感,还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可惜,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是需要通过教育、学习、积累和思考的。这些很多做生意的人都说了,也对自己的孩子说了,读书有个屁用。眼界决定未来,汝能奈何?


虽然不能一棍子全打死,但是很多人的确…… 当然也是理所当然了,很多人没受过多少教育、种田出生,又能期望什么。只可惜了下一代,一些人和他们父辈差别真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12:10:44 | 看全部
这么好的一篇文章竟然没有多少人看,多少人回。是不是五岳之峰曲高和寡啊。可惜,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13:55:45 | 看全部
暂以一笑而过之。
苦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14:36:59 | 看全部
事物有利必有弊,有正有否,太片面了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就拿 LZ 的这段话来说:

【我们一直在愚弄欧洲人,在愚弄别人的同时也愚弄了自己。我们是一群有文化断层的心欧洲,不懂,更何况很多人出生泥腿。把此等风格留给有能者,我们不能再糟践我们的文化了。
说得好。问多少中餐业主有多少文化,知道文化是什么东西呢?搞不好只能西施效颦,不土不洋的山寨货。

糟践一个餐饮到此地步,剩下的只有糟践自己了,何况我们没有能力深入研究日餐的其他种类

中餐已经被糟践了 服装业也慢慢被糟践了 日餐也要糟践了 下面会轮到什么行业呢?】



没看几行,就猜到是怎么一回事了。

当然不可否认,有些事 LZ 说的还是对的。

但是,试问一下,自古以来有几间餐馆是诗人墨客,或真正的文化人开的?泥腿子出身开的餐馆,比自以为是文化人好的也有很多啊。

简直是笑话,不要以为自己认得几个字,就可以以文化人自居,或者,也就可以行行都畅通了。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有很多问题用教条似的眼光,是看不到事物的真相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15:10:04 | 看全部
阿拉丁 发表于 2011-8-11 15:36
事物有利必有弊,有正有否,太片面了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就拿 LZ 的这段话来说:


自古以来?我们应该只说现在吧。

不是说泥腿子不能开餐馆。现在开餐馆的哪里不是请的专业厨师,哪里不是得有几勺专业本事的?

泥腿子的问题在于半路出家,胡伴瞎炒,口味乱来。
泥腿子的问题在于请不了专业厨师的自己赶鸭子上架。
泥腿子的问题在于连装修都自己包了,或者也请些半路出家的装修队,结果是山寨或者不洋不土。
…………………………………………………………………………
泥腿子里也出人才,那时候他就不是泥腿子了。只有烂在泥堆里不自知,还很屌地说,老子就是泥腿子,怎么了的泥腿子才是正宗的,永远的泥腿子。

现在不同以往了,没认识几个人,干什么都不一样了。不一定要是什么装逼的文化人,起码你得懂点管理,懂点行里的专业门道吧?就算你不懂,你总得去好好学学吧?不思进取,还给自己找道理,这样就说不过去了。

你看看现在的“狗不理”包子师傅哪个还跟他们的祖师爷“狗子”那样大字不识一个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15:56:39 | 看全部
SocioLibe 发表于 2011-8-11 16:10
自古以来?我们应该只说现在吧。

不是说泥腿子不能开餐馆。现在开餐馆的哪里不是请的专业厨师,哪里不 ...


自古以来?我们应该只说现在吧。\\ 自古以来就已包括今天,这是中文呀,不知你是怎么理解的?

不是说泥腿子不能开餐馆。现在开餐馆的哪里不是请的专业厨师,哪里不是得有几勺专业本事的?\\ 专业的定义是什么?谁家没有几勺专业本事的?如你说的那种现象不是很普遍的,可不能一叶障目。

你看看现在的“狗不理”包子师傅哪个还跟他们的祖师爷“狗子”那样大字不识一个的?\\ 就按你说的“狗不理” 试问中国有几家?也别把他人看的太差了,你自己纸上谈兵可能还可以吹吹,无论是哪一行当你置身进去时,你才会发现有些事,你真的了解太少了。



没有想为某些不良的现象辩护,只是觉得你们的某些话语也很不着边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16:33:50 | 看全部
有些说得还是对的。
问题的关键,还是中国人的一窝蜂方式,好比一锅粥里掉进了老鼠屎一样,害人也害己!
归根到底,就是做事缺少责任心或社会责任感,以至于会出现某些本不应该的问题!
话又说回来,那些真正用“心”去做的人,好像还是照样做得不逊色哦。。。
所以,关键的东西不是任何人都能所具备的,这也就会出现有人越做越好;有人却关门大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8:00:25 | 看全部
阿拉丁 发表于 2011-8-11 15:36
事物有利必有弊,有正有否,太片面了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就拿 LZ 的这段话来说:

看清楚再说话,俺只是对中餐的装修提一点粗浅的观点,再说俺也从事过此行业。你因此把俺看作是一个文化人的,那也太高举俺了,俺初中尚未毕业。至于你当笑话还是当教条,你自己看着办吧。只是太闲了练练脑,免得生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19:30:55 | 看全部
站个位子 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19:31:05 | 看全部
:shutup: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19:31:33 | 看全部
:victory::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19:43:47 | 看全部
领教 写的真是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20:21:03 | 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diablox0147 于 2011-8-11 21:26 编辑

同意。。。 可惜基本上好多和我差不多,小我几岁的都只想着去打工然后开店, 不是说开店当老板不好,但是只想着和老一辈一样只想着旧产业就实在太狭窄了, 明明有那么好的机会却不努力,看了让人觉得可恨。。
也许是我太不了解他人了,但是我总是感觉不出他们有什么想提升自己的想法。。。 甚至有的10几岁来这里都快8-9年了去个地方还要翻译,可谓可悲
上学也只是为了混日子+拿拘留, 当然不是说这样不行,不读书也没问题,但是一定要分清上学和读书的区别, 几乎大部分人都觉得上学就是读书,其实我觉得上学和读书的不同目的一排展开的话其实是一种这样的关系:
  学如何运用<--学知识<--拿文凭<-- 拿拘留<--上学 《--》 读书-->学如何运用-->学知识-->考证-->拿拘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2 03:31:33 | 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操盘手 于 2011-8-13 14:32 编辑

而今在经济危机大坏境下很多华人重新拿起了剃刀,因为这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在意大利就是一个很好例子,意大利北方华人的理发店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低廉的价格挤压意大利人的理发业在萎缩中,以至于引起意大利人抗议。在法国因受职业资质的考核,中国人进入此行业的寥寥无几,有的也只是为中国人服务地下工作者,希望有能力的同胞能通过考核,从地下走向阳光。期望曾经的红遍大江南北的温州理发店在欧罗巴的大地上开花结果。
楼主已然知道干这行业的是地下工作者,必然知道他们是因为没有合法居留身份了;那叫没有合法居留身份的怎么去参加考核以及通过考核呢?另外理发行业可不是一个低端行业,手艺技术方面比做服装和做厨房的入门门槛要高很多,除非原来在国内练过或干过,否则一般生手恐怕不好上手,这是在法国是欧洲,学徒想上手得上技校毕业;在法的中国年轻一代,有谁会和愿意去学理发呢?由于招工难问题自然的影响到理发生意的做大,因此有些拿了合法居留的理发师转战其他行业也就是势在必行,顺理成章了。
自从中国2002年加入wto以后,中国人洪水般的速度证据了欧洲服装低端产品江山,确切的说应该是世界服装市场,而进入市场大多数以温州地区的人最为突出。如果说温州人是东方的犹太人的话,我想这话是高抬了,温州人最大特点是善用最原始的竞争方式【价格】,加上中国人的小聪明,温州人把这个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温州人用最大的量和最小的利润去冲击和争夺市场的份额,犹如饿狼进入了羊群。
   很多人在怀念过去三四个款式一个货柜的时代,却从不思考我们为什么进不了中高档的市场。虽然经济危机带来的市场萎缩和从事服装行业人员增多,导致抵挡市场的饱和状态,这却不是我们最大威胁,这几年中国工资和材料的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使很多人走入经营的困劲。也使原来中国货一枝独秀,到现在初见他国产品,相信以后会百花齐放,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事实。
    中国的服装主要集中在广东 福建 浙江和江苏四省,随着中国的经济的转型和工资福利的大幅提高,对服装这种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是最大冲击。现在很多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向内地转移,但一个产业的转移需要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也包括服装,后面的染色水洗等等的配套产业,都要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当然内地的人文坏境也要有一个成熟过程,虽然很多人已经在内地安家落户,但生产的过程都是在两地奔波之间完成的。

你对服装业的了解可谓深入全面,没猜错的话,楼主是做服装贸易生意的;看问题客观深入透彻,基本上同意你的分析;
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内移所带来的后加工两头跑问题(服装业的染色水洗等等后续配套产业投资成本很高的),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商机,为什么没人做呢?这方面虽然中国现在交通物流已经今非昔比,物流成本却还不低的,怎么算终归都是本地投资设厂为好。
中国刚加入wto的时候那时的市场空间大,竞争也没现在激烈,但是进入之初就带温州模式,激烈价格战,互相的模仿。忽视自己在开发产品的能力,而服装风格就更是不屑一顾,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服装风格的维持给带来的好处,往往是什么好卖出什么款,在年龄段也是如此,不管青年中年还是老年,总之一句话,能赚钱的款就是好款,如此一来好像一块饼干掉进了老鼠窝,你争我抢,互相压价,直至无利可图。虽然有些人做的早也赚了不少,但是一个没风格年龄段的定位,很难在长期守住客人,也不可能做大,更不用说产品形象了,虽然说很中国人零售商也没有风格和年龄的定位,但那毕竟低端市场,可怜的利润,而且量也是今非昔比了。情景再现,给力!
   中国人做事往往在自己圈子转,特别是温州人喜欢用自己模式去做事。很少去关注他人是如何操作的,所以对抵挡的产品我们善于经营。在我们失去了人工和材料优势,该怎么做,我们迷茫了,失落了。
第一代经商者的经商意识、知识、思维、策划力、已经达到极限了,叫他们再突破,好像有点强人所难;二代人如果跟不上来,那只有‘前浪死在沙滩上’这一个局面了。

服装鞋帽不同于其他的行业,有很强的流行性,所以把握住款式是重中之重,这也是大家的共识。可能说这句话太废了,但很多人在东拼西凑的款式,以后却没显出自己风格特色,显的杂乱无章,要知道你复制的了别人的款式却复制不了他人的风格,除非你复制他人是一个系列一个季度所有款式,这样做的风险就不言而喻了。【不过据我所知在法国已经有人在这么做了,稍做改动复制所有一个季度的款式,不过他比较聪明复制一个美国的牌子,牌子也不是响,但比较人家有自己的风格,哈哈这世界真除了杀人的生意没人做了】。虽然小日本当初的发展也走过一段仿制的过程,但很过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中国人在设计方面从来不是我们强项,小至一枚螺丝,大到我们的军舰军机,我们是一直在复制别人的现有产品,这也是中国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在这方面能力的缺乏,哈哈扯远了。
  有能力的批发商应该把款式和风格d的工作交给有能之人,这也是温州模式,家族企业最大的缺点,凡事亲力亲为。最好自己拥有一个设计室。【事实上很多走在前面的人已经拥有这样设计室了】而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组织货源和销售了,可能很多人会讨厌老外的办事适度和高昂的工资,但我们必须承认设计是我们最大的缺陷。

服装方面的流行性是不言而喻的,这话的确废;不过这跟中国教育方式完全无关,有两点:一是大部分中国当前服装专业技校毕业的学生都还很年轻,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占绝大多数。二是大部分基层服装设计师压根也没多少国际视野,你叫一个连西方国家都没有去过的人去设计西方国家人穿的衣服不是勉为其难吗?须知不同人种、人群的服装要求天地之别。仅凭想象力,臆测,很难的,更别谈把握和引导潮流了。你说日本服装强是没错,可人家日本设计师巴黎米兰随便跑的,人家好签证。所以设计师视野相对宽阔很多。再一个日本早就是一个富裕成熟的社会,低档产品没什么市场,这也会激发所在行业走高端品牌路线。人家起步比我们早,受众的消费观、设计师的社会人文背景。行业间的合作分工产业链等等不是中国同行靠几年时间就能积累起来的。

很多人在中国有人力资源和经济能力的都在在中国自己开厂,随着这几年的工人的稀缺和工资的上涨,工厂的开工率不到当初三分之一。
哈哈哈,这点在我还没出国时候就早已有这情况了,偌大一个可以容纳200个工人的厂房,能招到50个就是不错了,过年时有的老板采用报销来回车票的方式都不顶用。还有的老板专门派人直接去外省招工的也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有三点原因
1,内地和沿海城市巨大的消费差距
2,现在从业人员的老化。一般的车工年龄在30到50之间,现在的80后很90后很少愿意从事这一行,而30岁以上的人一般拖家带口,如果在家能赚1500也不愿意出去赚3500的,在家方便照顾孩子和老人。
3,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过去在江西湖南安徽【一般从事服装的这三省最多】很难在当地就业,有很多的富余劳动力,而如今在工厂内迁大环境下,在当地就业不是那么的高难度了。
4,给你补一条:
据我了解,国内做外贸的加工场在打工仔们眼里不吃香,头几年大部分从业工人都是些刚踏上社会没什么一技之长的年轻人来干流水线生产的(现在就连这些年轻人也减少了);加工的产品质量由此可见;而能独立完成整件技术的打工者喜欢做市场衫(市场衫指国内流行服装),跳槽容易,工资也比做外贸的高出很多,有些一年只用干三五个月就顶在外贸厂家干一年的工资总和。多余的几个月时间就当不干活回家睡觉,比起在你那里低工资的过一年要强吧?
引起用工荒的愿因很多;当年外贸商廉价工钱行为也是原因之一。高强度的劳动如换不来与之相匹配的工资收入,试问还有谁愿意学习乃至从事这个行业;新的年轻人走上社会 选择就业岗位时自然的排斥服装加工业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
想想当年在国外生意火爆利润可观(可以说是暴利)的时候,为什么给国内代工方和打工仔的加工费就那么抠门呢?于无形中形成了中国产品的畸形成本底线;拿这个畸形成本底线成就了‘你们’和老外乃至国人同行间所谓的‘优势’竞争,无耻的竞争;乃至于现在市场不景气的局面下在价格方面没有一个缓冲回旋余地。 服装加工行业说真的那是幸苦的要命,杯水车薪的工资待遇偏偏又赶上了这物价飞涨的年代,换谁都会改行。而加薪招工对于有些处在水生火热中的外贸商而言也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能怪谁?如果说那时候的工资底线没那么低的话,起码现在国内从业服装加工的工人会多很多。这点在显然不过了。

在此环境下也一些服装工厂已经在内地安家,以降低成本的压力。不过内地服装的后加工不是很成熟,且服装辅料也是以片的空白。所以很多沿海的服装厂把裁好的布料拿到内地加工,成衣后在拉回来后加工。现在有很多的内地人做接货这样的中间商,赚取差价。在服装成本大幅上涨的环境下,这也没办法的办法,有人力的自己跑,没人力就交给中间商,但要做好跟单,以保证质量。、
我有个朋友就是做跟单的,一个人管5个代工厂家的加工质量,嘿嘿。
现在做服装必须是少量多款而不多布料的材质 。几款布料几十个款式,少量的加单,以减少库存。
  市场的优胜劣汰在那个行业都是一样的,如果在危机面前不改变自己经营方式,去适应市场带来的改变,最终只有坐以待毙了。
结语
现在做生意讲究专业,其实历史上成功的人也一直是专业的,或者利用别人的专业,只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个物质稀缺的年代造就了一批胆识者的暴发户,和一批中国刚入世时,中国和欧洲巨大的物质和人工差价,那个年代是有胆居之的年代。现在不管你拿那把刀到的,需要你子之以恒的创业精神以外,更需要你专业知识和对产业的敏感,还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楼主不简单啊!文笔犀利。直戳问题实质,全面客观的概述了当前有些华商所遇到的发展难点 同时也给出了理论上的应变之道。深刻!值得相关业者学习,感谢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2铜币 +3 收起 理由
五岳之峰 + 1
虎虎 + 2 太给力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8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5-2-5 10:57 , Processed in 0.088077 second(s), Total 17, Slave 1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