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华人街周报 于 2012-3-20 09:56 编辑
一包干脆面引发的战争—— 融入,从一句抱歉开始 (ZT 华人街报第22期) 本报记者 鲁佳
1月15日下午3时许,一列从香港九龙开往深圳罗湖的港铁列车上,一名内地女游客将干脆面倒给女儿吃,面渣洒落在地。香港乘客韦先生见状,提醒说港铁列车上禁止饮食。小孩的妈妈反驳说他多事,一行其他内地乘客嘲笑韦先生的普通话不标准,引爆一场骂战。事发后两天,韦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无法忍受对方的说法,随即用广东话反击,女友和车厢内其他香港乘客也加入争吵。最终港铁职工来下逐客令,在九龙塘站把双方都请下了车。港铁发言人回应说,请双方下车后,提醒乘客地铁上禁止饮食,事件告一段落。 但事件不但没有告一段落,相反,这只是一个开头。
还是歧视这个老问题 港铁事件被拍成视频,1月16日上传到网络,被海量围观,上纲上线到“香港人大战大陆人”。 1月19日,北大中文系“粗口教授”孔庆东作客《孔和尚有话说》节目时表示,“香港人很多是狗,不说普通话的都是狗”。 香港行政长官参选人唐英年随即反驳,“香港人不是狗……教授应有教授的品格。”香港行政长官参选人梁振英也表示,“我相信孔教授这番言论不代表内地同胞对香港社会的看法,我们不要过份解读个别人的言论或行为。香港与内地是同胞关系,我们是一个国家的人民。” 无论港铁事件是“个别人的言论或行为”,或者如网友所说,是“港人对大陆歧视情绪的集中引爆”,关键词还是那个老问题——歧视。 争执中韦先生爆出一句“大陆人就是这样”,尽管后来他三次为这句话道歉,并称是无心,但恰恰是“无心”才有问题,脱口而出的往往是真实想法。事后坊间舆论指责,“如果在地铁里吃东西的是外国小孩,事情一定不会演变至此”。而这不是韦先生一个人的问题。香港某知名作家的文中经常出现“像大陆楼盘广告一样没有品味”之类句子,香港无限电视台(TVB)的剧集在2009年某大制作以前都经常出现疑似歧视的情节。歧视情绪,实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 可凡事首先三省其身:如果我们遵守当地习俗不在香港地铁里吃东西,不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排队加塞,不骑到雕塑的脖子上拍照,不即兴表演“到此一游”的书法……对方大抵没有机会说“大陆人就是这样”或者“中国人如何如何”。 记得采访法国文成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洪才虎先生时,谈到歧视这个问题,洪老说:在一定程度上,歧视当然存在,但只要做好自己,根本没有人可以歧视我们(见本报第20期)。这是很好的总结。
知耻而后勇 让我们回到事件本身——一个小孩子在地铁上吃了几口干脆面。 香港明文规定,在地铁车厢内饮食最高可罚2000港元。骂战开始以前,韦先生只是提醒了一句“对不起,这里不能吃东西”,实则这是一种完全合理的行为。按法国情境应该是答一句Désolée,结束;按英式做法应该是回一句Sorry,收拾干净,结束。可惜当时该名女乘客并没有说一句“对不起”,然后让事情结束。在港铁事件的疯狂骂战里,唯一道了歉的是那个小孩子,她说“都怪我”。 小孩的母亲未必不知错,更多的是碍于面子不肯认错,感觉被歧视恼羞成怒,所以反唇相讥。其实,狡辩抵赖顽抗到底并不能文过饰非,坦白认错当即改过,更赢得尊重。个人形象的建立,从来不是因为吵架无敌,除非你去当律师。 在法国也是一样。欧尚的橘子事件(见本报第19期)曾被热议一时。中国妇女在超市试吃橘子吃个没完,这几乎是一件毫无疑问不该发生的事。但有人说“吃几个橘子怎么啦”,有人说“某某国人试吃得更多”,甚至义愤填膺地说“你是不是中国人,怎么能说中国人不对”。回到事件本身,错了就是错了,与国籍没有关系。认错,然后改正,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得到别人的尊重。 而尊重当地的法律和风俗习惯,是作为游客或移民的最基本素质。比如我们知道,在法国搭电梯要靠右站,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跑去见别人之前要约RDV,公共场所不可在室内吸烟。相信一个懂得尊重规则、尊重别人的人,无论是哪里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也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同。
从“对不起”开始 旅居法国,最常见的分野和争执比如法国人、中国人、温州人、潮洲人、北方人,好像我们不都生活在地球这个小花园。当然再扩大也可以说我们地球人、他们火星人……按地域区分人,是愚蠢而狭隘的做法。 并非所有法国人都奉行AA制,并非所有温州人都只想着赚钱,并非所有老板都黑心,并非所有留学生都懒惰,并非所有女人都贪钱,甚至并非所有女小三都贪钱。人是不能这样群分的。如果认清这一点,世界上会少很多无谓的争执。但现实中,很多人“被代表”,很多人喜欢“贴标签”。社会学专家分析认为,港铁事件牵涉到负面定型,当香港人对内地人贴了负面标签,就容易牵动负面情绪,触发冲突,虽然大家都知道并非所有内地人都是这样。 当然,在某种程度上,文化风俗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或多或少。比如我们当中的很多人,相信在国内并没有这样的习惯,见面说“你好”、随时说“谢谢”。但在法国,这些礼节是一种表面而基本的习俗,甚至与文化程度无关。正因为有这样的差异,我们一直在说“融入”。歧视也好,融入也好,是两种文化的碰撞。生活在异乡,浸润两种文化,原本应该是一件好事,可以让人生更丰满,而不是左手矛右手盾,“你们”来,“我们”去。 如很多事情一样,港铁事件是后来才演变到一方歇斯底、一方不可控制。如果当时说一句“对不起”,事情不必那么丑陋。两地文化差异必然会产生某些冲突,倒也不必上纲上线,但很多时候,融入就是从这一句“对不起”开始的。
落地归根 2 月10 日,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马儒沛率“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访问法国时,在座谈中谈到华人华侨在所住国的融入问题说:从前都讲“落叶归根”,但在这里应该说“落地归根”。我们要承认,中国传统习俗和法国文化习俗有一定差异,比如法国讲品酒,中国讲干杯;法国人喜欢轻声细语,中国人说话声线偏高;法国有很多古旧建筑, 这被认为是文化沉淀,而中国遍地是摩天大厦……这些也都是差异, 对此,我们住在法国, 应取其精华,积极融入,尽力塑造一个良好形象,这是华裔的整体形象。我们华人刚来到法国,要创造生活;待打下一定基础,就要享受生活;之后是品味生活,而这一步尚不是结束。 “融入”这条路,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