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如果你希望继续把自己裹在“英国食品很安全”的泡泡里,就此打住,此文不要再读下去。
打着米字旗、贴着英国制造的标签,就可以吃放心肉,喝放心酒了吗?未必。 中国朋友伦敦小聚,总爱抱怨英国的猪肉不香、羊肉不膻、鸡大腿不够瓷实,因此烧出来的菜不能体现自己的烹饪水平。
不过,抱怨之余,大家也会悻悻然的说一句,至少吃着放心。
放心吗?如果你希望继续把自己裹在“英国食品很安全”的泡泡里,就此打住,此文不要再读下去。
否则,下次再去超市菜场杂货店,眼睛要睁得大大的。
或者,先读读英国政府就英国食品工业质量安全所作的专项调查报告。
安全警报 还记得一年前英国多家超市货架上的牛肉馅被查出掺有马肉的丑闻吗?挂牛头卖马肉的丑闻曝光后,英国政府责成食品安全局等有关部门对英国食品工业的生产安全和食品质量进行一次更全面的调查。
日前,这个调查报告,艾略特报告公布,The Ellliot Review,颇值得一读。
报告警告说,犯罪团伙和职业罪犯已经或正在渗入食品生产、销售网络。
报告说,最近揭露出的食品诈骗案件显示,诈骗的手段有所发展,比如关键成分以廉价品替代、标签错误显示肉类种类和来源、标明重量与实重不符,冒充天然有机、冒充野生、冒牌造假、篡改保质期,等等、等等。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谋取暴利、利令智昏。这一点,倒是天下乌鸦一般黑。
以次充好 以廉价的次品冒充顶级品,劣质货卖优质价,是食品欺诈的最常用手段之一。
比如,现在讲究吃天然有机食品,organic food,就是种植、饲养、生产加工过程中,没有使用化肥、农药和人工添加剂等等。
吃肉要纯天然、喝奶要纯天然,瓜果梨桃、萝卜白菜都要纯天然。
但纯天然生产不但产量低,而且生产环境有限。比如,英国农民想要把农场改成纯天然生产,必须要有英国土壤协会的认证,农场的耕地10年以上没有使用过农药化肥。
物以稀为贵。纯天然来之不易,自然价格不菲。但如果把施足了化肥杀虫剂生产出来的胡萝卜贴上“纯天然”,岂不一本万利?
再比如橄榄油。欧洲议会食品安全委员会要求所有欧盟成员国从三月份起执行新的橄榄油检测标准。因为欧盟委员会认定,意大利名产“超级维珍橄榄油”Extra Virgin 是造假最严重的,意大利臭名昭著的Ndrangheta等家族犯罪团伙长年背后操纵造假。
手段包括以劣质橄榄果充当优质果,甚至以其它油籽,比如榛子、大豆、花生等榨的油混入橄榄油。
以假乱真 下次买鱼,面对“苏格兰野三文鱼”,不妨问问鱼贩子或仔细读读包装上的小字,看看鱼到底“野”到什么程度。
一沾上“野”字,价格就窜上去了。但现实是,许多声称是“野三文鱼”、“野鲈鱼”或其它“野味”,其实都是在人工环境中饲养的,没“野”到哪去。
去年二月,以国际刑警组织牵头,开始了一场全球范围的“打假”行动,Operation Opson III。光是假酒,就查出了43万公升。其中,英国警方在英国境内查出的假伏特加酒有17000多公升,市面价值超过一百万英镑。
英国食品安检局和警方发现的其它最常见的食品造假还包括:往纯果汁、牛奶甚至红酒里兑水。红酒兑水后颜色冲淡,造假者使用anthocyanin等化学制剂“补色”。
蜂蜜里掺糖稀、散装茶叶里混入树叶、晒干的蔬菜根茎混入咖啡豆磨咖啡粉等等,也是食品骗子的惯用伎俩。
防不胜防 然而,最让人揪心的还是业内人士面对食品造假的无奈。随着食品工业从产地到加工到销售的生产链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罪犯插手的机会就越多、食品安全的漏洞就越多。
而各国执行食品安全的标准和打击造假的力度又有很大差异,面对日益国际化的食品造假犯罪,更显得力不从心。
比如,爱尔兰食品安全局对比萨饼检验时,发现一种比萨饼用了33种原料、来源涉及60个国家、遍及五大洲。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上哪查去!
英国安全局在2007年开始设立食品造假案件数据库,当年记录的案件是49起,去年的数字是1538起。
为艾略特报告提供咨询的食品安全律师罗丝(Hilary Ross)承认,“造假犯罪变得更聪明狡猾,如果一种造假手段被发现,他们随即转向另一种。没有一种可以检测所有食品的万能科学手段。”
如果“英国食品很安全”的泡泡已经回不去了,我有个建议。如果吃不上自己种自己养的,尽可能买附近农民生产的。食品的公里数越低,安全系数越高(非科学的一孔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