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至诚篇解读
【原文】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题解】“诚”是儒家的一个伦理哲学的范畴,“诚”是人应该具有的真诚的笃实的内在的道德品质。仔细揣摸《中庸》作者的思路,他实际上将“诚”分为两类,第一类圣人之诚,第二类君子之诚。
第一类,圣人之诚。圣人之诚是圣人本性所有,“自诚明,谓之性”,上天赋予,生而有之,凡事无须努力,却又符合至诚之德,不用思索而符合至诚之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具有至诚之德的人,可以“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可以帮助天地化育万物,而且对于国家兴盛衰亡均可预知,“至诚如神”,“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
第二类,君子之诚。君子之诚是通过后天“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而获取,是君子对“诚”这种美德的追求,坚守固执而得,“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自明诚,谓之教”,是经过后天的修炼而明白的诚善之德,君子之诚是通过教化而成。通过教化的诚从局部开始,也能够达到很高的境界,甚至也能达到“至诚”的圣人境界。“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曲”,局部琐事,“致曲”,局部琐事上下功夫。从“曲”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最后的境界是达到助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列而为三。
中庸: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⑦,圣...
来自: White(For me a pivot !) 2011-05-29 20:48:18 | | | | 标题:中庸: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⑦,圣人也。 | | | | |
【原文】
凡事豫①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③;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④,不信乎朋友矣;顺手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⑤。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⑥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⑦,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⑧之者也。”
博学之①,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⑨;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① 豫:同“预”,预谋。
② 跲(jiá):窒碍,说话不通畅。
③ 疚(jiù):内心不安。
④ 顺乎亲:顺,使动词,使顺心、高兴。亲:父母亲。
⑤ 不诚乎身矣:此处以上整段与《孟子·离娄上》篇中一段基本相同。这是《中庸》引《孟子》,还是《孟子》引《中庸》,不易断定。据张岱年先生分析,可能是《孟子》引《中庸》。孟子虽然受业子思门人,但自以为“私淑”孔子,对子思并不敬重,故著书引《中庸》而不标明子思的名字。(《中国哲学史料学》第36页)
⑥ 诚之:使之诚,是自己做到诚。诚,是人生来就有的诚,是圣人的能力。诚之者,是人为的诚,是普通人应该遵循的原则。
⑦ 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
另一说为舒缓不迫。中道:指中庸之道。《孟子·尽心下》:“孔子岂不欲中道哉?”赵岐注:“中道,中正之大道也。”
⑧ 固执:坚守不渝。执,握住。
⑨ 弗(fú)措也:弗,不。措,废置、搁置。
【译文】
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没有预先策划就会失败。说话预先想定就不会语塞中断,做事预先想定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预先想定就不会内心不安。执行规则预先想定就不会陷入绝境。
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道理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道理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道理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孝顺父母。心诚是有道理的,不明晓善就不能使自身心诚了。
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要坚定不渝地实行它才行。要广愽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清晰地辨别,要忠实地贯彻。
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没有收获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清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不到忠实程度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到的,我用百倍的功夫,别人十次能做到的,我用千倍的功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