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size=14.399999618530273px]一位年至花甲的女士,为一位年满27岁成年男性的生活现状充满担忧和焦虑,驱车几小时前来咨询,这位成年男性不是其他人,是自己唯一的侄子。如此果敢有力量的行为背后,是怎样的动力驱使着这位女士? 她做了所有认为对侄子有帮助的建议和行为,依然无法改变侄子的状况,甚至让侄子反击和拒绝,使自己陷入无奈的困境,前来寻求帮助。咨询过后,女士恍然清醒,如释重负。事业有成、热情开朗的她,第一次意识到界限的价值。 用自己的为人处事标准去衡量家中的亲人,本身已经是越过了自己的心理界限;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和改变对方,成为符合自己认可的样子,更是触犯了对方的心理界限,背后的心理需求是想要控制对方成为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通常作为独立的个体,对方往往有着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会抗拒这种被要求和被改变,于是纠缠便产生,关系就更远。 在这个案例里,是姑姑对侄子的过界,此过界有她的理由:这是家族目前唯一的男孩、目前他离自己的距离最近,有责任去对要求和管教他等等,无论怎样合理的理由,只要对方抗拒和拒绝,就要停下来自己的行为,反思如何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而非执着于无休止的无用功。 这种过界控制的现象,在亲密关系里,特别是亲子关系里,显现得最强烈,想要改变对方的那个人,常常打着:“我这是为你好!”的旗号,殊不知,这是伤害力最大的一句话!竭尽努力让对方成为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往往招致更大的矛盾和关系的破裂,即便是暂时能够控制,当对方的自我苏醒的那天,就是关系出现问题的那天。最明显的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孩子在早期一直处在父母的控制中,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时,对长辈的反抗就产生了,在这个这时候,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自我成长,尊重他的界限,学习以尊重界限的方式对待沟通,关系在不至于更坏。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均是如此,只抱怨对方,希望对方如己所愿,不尊重界限和反思自己的结果都只能陷入一样的苦恼中。 事实上,从个体心理分析的角度,想要控制对方的那个人,往往在其内心深处有着更大的不 安全感和 焦虑情绪驱使着这些控制行为,这些行为会在他个人各个层面的人际关系里体现,只是随着关系对他重要程度的不同、表现得程度不同而已,恰当处理了产生这些情绪的来源,情绪才能缓解、行为才会改变、关系才会改善。 关于界限,其实有不同的层面: 身体上的界限:帮助我们决定,在何种情况下,谁可以碰我们的身体? 心理上的界限:给予我们拥有个人思想与见解的自由。 情绪上的界限:帮助我们处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来自别人有害与操纵性的情绪。 想要一个平衡健全的生活,明确界限是很重要的,它是个人产权的分界线,指出你应该为哪些东西负责,你能为哪些东西负责。 树立界限不是减少爱心,更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每时每刻知道你是谁、你在怎样的角色里、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需要成熟的心智、需要不断的反省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