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人物像 Andrew Graham-Dixon(安德鲁· 兰汉姆·迪金森) 在英国艺术界,迪金森是一个重量级人物。他是艺术史学家,艺术批评家,作家,还是BBC各国艺术史纪录片的策划人及主持人。看完他策划并主持的BBC三集纪录片《Art of China》(艺术中国)后,笔者对安德鲁进行了专访。 英方版的《艺术中国》由安德鲁• 兰汉姆•迪金森撰稿,并和BBC摄制组远赴中国进行三个月实地拍摄,将马王堆、三星堆、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众多中国国宝级艺术诠释给西方观众。 在去中国拍片之前,安德鲁对中国艺术的认识还仅限于纸上谈兵,而向英国人解释中国艺术,绝非易事。 首先,中国艺术一直处于西方艺术主流的外围,介绍材料少;其二,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艺术不太受西方重视,也没人花太多时间去研究,自然也没法懂。不过,时过境迁,现在不单汉语开始吃香,中国艺术也成了香饽饽。今年英国有两个大的关于中国艺术的项目,一个是大英博物馆的“盛世明朝五十年”展览,另一个就是BBC4刚刚播出的三集纪录片The Art of China《艺术中国》。 此片由中央台与BBC共同投资,中文版尚未播出。英方版的《艺术中国》由英国著名艺术史学家及电视主持人Andrew Graham-Dixon撰稿,他和BBC摄制组赴中国进行了三个月的实地拍摄,将中国的马王堆、三星堆、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众多国宝级艺术诠释给西方观众。 为帮助观众感受中国水墨画云海意境,安德鲁曾特意爬上黄山顶峰,让英国观众看到云雾缭绕在群山尖峰的壮观景色;为讲解丝绸之路,他行走在沙漠中,形容那里像是走在月球上。为诠释徐悲鸿的骏马图,安德鲁专门在法国采访了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先生,请他为观众讲解图中真意。 欣赏角度而言“中国绘画是给少数人的” 问:英国人对中国艺术的印象是什么? 答:英国人对中国艺术存在着巨大的无知。少有人,甚至包括艺术领域的人,了解中国艺术。这多半象是收藏历史习惯的反映。虽然我们有很多中国的收藏品,可博物馆的首选不是中国最前沿的故事,因为中国实在太遥远。在伦敦,你能看到伟大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还能看到长城。可是要想懂得再深一些,就很难了。 此外,中国绘画本身不适宜博物馆用于展览。它们非常脆弱,需要卷起来,不象鲁本斯等人的画,可以直接挂在墙壁上。中国的绘画是设计来收藏在柜子里或是箱子里,朋友来了,拿出来欣赏一下。所以从公众欣赏角度而言,中国绘画与英国绘画存大巨大的不同,中国绘画是给少数人的。 问:除了在英国外,《Art of China》还会在哪些国家播出? 答:还很难说。因为片子是BBC和(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的。 问:你在BBC博客上说:中国艺术,无论绘画还是雕塑,等等,都是激动人心的奇怪。为什么说‘奇怪’? 答:我是这么说的吗?可能是编辑改的?不管怎样,从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角度来看,第一个感觉会是奇怪的;可当你理解以后,这种感觉就会消失,你会觉得:啊,原来是这样的。所以这部纪录片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打开人们的眼界,因为西方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的是完全迥异的。应该这么说:奇怪的同时,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因为是如此巨大的不同。 问:连你都会有如此反应,更不要说普通人了。 答:是 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国艺术其实对西方艺术是有很大影响的。尤其是对当代艺术,西方人很晚才发明这种概念,比如说MARK(线条),仅仅是线条,画在纸或画布上,成为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比如说Jackson Pollock(杰克逊·波洛克)。而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这种艺术,书法。可以两人一起合作写。线条本身是意味深长的,可对于西方观众而言,很难理解。可是如果在电视上稍做解释,并显示创作过程,是能够帮助理解的。事实上在西方有一样东西可以与书法这种艺术形式有关联:现代舞蹈。西方艺术看起来很西式,可也许它的起源是在中国。 理解书法的世界“非常困难” 问:你觉得中国书法抽象吗? 答:我不赞成抽象这个说法,不过既然你问到,我认为书法是抽象的。于而我言,每个字都象是一个装饰。可书法家告诉我,这代表气,那个又代表什么的。所以这不是抽象的。 中国书法艺术一点不浪费能量,每个字符都有其意义。 问:你觉得你能感受得到中国书法的笔触吗? 答:我希望能够。我想我知道书法家在做什么,可是我又很困惑。作为一个不会讲中文的外国人,不是在中国的环境中成长,要理解书法是非常困难的。这就好象一个没有摸过网球拍的人,会很难看明白网球,因为这是非常physical的。许多中国艺术传统常常是很physical,很particular. 问:你有试着写书法吗? 答:我试了试,可是时间很短。我想起码得住在中国一年,才有可能有感觉。 问:你在节目里提议画一幅现代上海版的《清明上河图》,这个提议很有趣,是怎么产生的这个想法? 答:我在上海浦东新区时,不由自主想到了这幅图,觉得在某种意义上,上海就是当年的开封。因为上海充满了商业气味,非常现代,就如同当年的开封。 圆明园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问:在你介绍北京的圆明园时,借用了维克多·雨果的评价: 我们认为自己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烧毁圆明园)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为什么会借用那段话? 答:拍摄之前,我读到了雨果的这段话,是在圆明园被烧不久后说的。所以这话一直在我脑海里。拍摄的时候,我觉得这话是一个最好的结语。 问:有多少英国人知道这段(烧毁圆明园)的历史?很少? 答:你说的没错。因为中国离我们那么遥远,我们很容易忘记了。英国人每年都纪念一战,每个人都知道英吉利海峡对岸曾经发生过什么,多少人丧失生命。可是中国,一百年前?没谁记得。 英国人选择性地忘记了一些历史,比如说在印度的,非洲的,等等。去过中国旅游的英国人可能会知道这段历史,可对于那些没去过的,(烧毁圆明园)绝对不会是晚餐桌上的话题。如果谈及这个话题,人们会问:说什么呢? 问:你去圆明园时,有没注意到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这里某年某月被英国等国烧毁? 答:是的。 问:看到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受? 答:当然我觉得很遗憾,可是不会有内疚感,因为那时我还没出生。不过那真的是一个terrible shame。我认识一位与中国艺术打交道的经纪人,他说在圈里有一个规矩——他们不会买卖任何从圆明园里拿来的东西。如果艺术品是来自圆明园,苏富比会说‘NO’。所以这类艺术品他们是不碰的。 问:你在片子中,认为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有可能是受到希腊文明影响的产物,这个的根据是? 答:我以为这是在中国很流行的认识呢。回看历史,这种以真人尺寸大小的雕塑全世界那时只有希腊有,突然在中国发现类似风格的作品,这太过于巧合了。这种希腊风格,有可能传到了现在阿富汗,再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现在有许多文献支持这种说法,中国学者也在探讨这个可能性。 “一个让艺术家兴奋的创作环境” 问:你认为中国艺术不太具有连贯性,为什么? 答:某种角度上而言,是有连贯性的,比如说书法;可另一方面,中国历史充满暴力,而且是片断性,并没有一个连贯的政权,使得我们英国倒象是个和平的国家,当然实际上英国历史并不太平。大陆上的国家总是充满暴力,就象欧洲,德国就比我们暴力得多,可能因为我们是个岛国。 问:你认为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 答:许多中国艺术家到美国或是伦敦学习,他们有些失去了中国特征,西化了。可是当我认真地和他们交谈,会发现他们的中国特色仍然浓厚。中国(艺术身份)仍在等待被发现。 问:你如何定义中国? 答:我认为中国正在寻找自己的路上。我们英国明白自己是什么,我们是现代民主国家,非常糟的政治体制,不过还免强凑合。可中国又象是资本主义,又象是共产主义。我 在中国的时候,我觉得中国像是在说:我们还没决定好,等一切都定了,会让你知道的。 在天安门广场,士兵会告诉你:这里不许进去,那里不许进去,规矩很多。可有时感觉中国又很轻松。当艺术家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创作的源泉会很多,因为他们需要向人们表达一种方式,一种态度。这是一个让艺术家很兴奋的创作环境。 问:因为存在太多不确定性? 答:是的,因为一切都还未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