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七七事变”前一年多,法国著名周刊《画报》在中国至少已派驻3名记者,每一两个月即以2至6版的篇幅来报道中国局势,从蒋介石“剿共”、“两广事变”、“西安事变”到中日冲突爆发后的系列战役,大事件无一遗漏,从现场发回的那些新闻图片现在看来尤显珍贵。北京《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文章,追述了法国媒体报道中国事件的这一段往事。 
法国《画报》关于上海被日军轰炸的报道。远处被炸弹击中的浦东冒起浓浓黑烟,黄浦江中停靠着外国军舰,近处是外滩的胜利女神像,这座塑像在上海沦陷后被日军拆毁,熔铸为子弹。(图片来源:北京《三联生活周刊》) 1843年创刊的法国著名周刊《画报》(L'Illustration),总部设在巴黎九区圣·乔治大街13号。在19世纪新闻插画时代,它曾包揽全巴黎最好的插画家,进入20世纪后又最早一个登出了新闻照片。到20世纪30年代,每期35页、售价35法郎的这本百年老刊仍是法国很有影响力的读物。 英国和法国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地都是最早设租界的,经济利益和侨民安全使他们对中国政局的敏感更胜于其他欧美国家。当发现日本开始从和他们利益关联较少的“满洲”向华北扩张时,法国媒体对中日冲突所持的置身事外态度开始发生微妙变化。1936年1月18日,继在头一年11月30日对华北系列事件进行报道后,《画报》再度以两个整版的图文——《华北自治运动》,详析日本在中国华北的政治和军事图谋。这篇报道的题图照片,是日本人扶持的所谓“华北自治政府”的主席殷汝耕身穿马褂长袍,与几名追随者立于“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门前的一张合影。署名“R.L.”的驻华记者全名叫罗伯特·朗贝尔(Robert Lambel),他在文章开头即指出,“华北正在成为剧场”。他认为,日本是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进一步图谋而策划了所谓的“华北自治事件”,致“面积达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近8000万的河北省东北部从中国政府脱离出来”,这之后,2万名全副战争装备的日本士兵集结于“满洲”接壤河北的边境,“满洲国”关东军高层将领K. Uyeda飞往东京寻求确认“华北自治政府”的设置,“满洲国”铁路总局局长和日本财政部部长紧急会面……这些信息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编排,传递出日本可能展开后续军事行动的信号。
1937年法国《画报》关于中国军队抗日行动的报道。记者莫里科·弗雷斯科拍到了华北战场的两幅珍贵场景之一——“赵将军检阅一队刚在华北与日军作过战的部队”,这个“赵将军”很可能是赵登禹。(图片来源:北京《三联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