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来源:温州网 全城瞩目的“2016世界温州人大会”将在中秋节拉开帷幕,为迎接世温会的到来,2016世界温州人大会组委会、中国银行温州分行特别推出——“述说E时代的瓯越乡愁”征集活动,与天下温州人共叙乡情、共话乡愁。 在酒店喜宴上,你常能看到用作装饰摆盘的龙头凤尾,这是人们对于米塑的最初印象。温州米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素称“百工之乡”的温州,米塑可以说是民间工艺百花园中一朵奇花。 来自温州鹿城的王锦荣,是温州米塑的代表性传人,被称为“中国米塑王”。得知“述说E时代的瓯越乡愁”征集活动,他慷慨地与我们分享了他与米塑的情缘。 ▲王锦荣 1950年出身于米塑世家的王锦荣,从年幼起,就受到祖父、父亲的言传身教和艺术熏陶。在王锦荣的记忆里,老家房子里那台磨粉石磨不停地转动和面粉蒸笼里每天冒着的热气,是他儿时最熟悉的场景。 ▲大寿桃 有时,遇到喜庆的大日子,父亲做的米塑便挤满了整个房间,就连地上也能随处可见做寿用的米塑大寿桃。耳濡目染,五六岁的王锦荣就对米塑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有空就跟着父亲捏捏、刻刻。 ▲王锦荣和他的米塑作品 7岁,王锦荣正式开始学艺,天资聪慧的他当年是学校里出了名的“小画家”,他的画作经常取材于童谣。一次,他根据两个儿童斗鸡的童谣做成了米塑作品,两只鸡打斗的场面被他塑造得活灵活现,生动的形象就连父亲看了也赞不绝口。 ▲《民间三十六行》中的打铁匠 从14岁开始独立创作,从艺50多年来,王锦荣的米塑技艺愈发精湛。2003年,王锦荣觉得要给后代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作品,他开始跑规划局、档 案馆、文化局,收集相关老行当,又去找70岁到90岁以下的老人,把老人们知道的古城面貌、童谣一一记录下来。这些风情民俗、人文典故成了他的创作《民间 三十六行》的素材。 ▲《民间三十六行》中的馄饨担 这三十几个作品包含了各种盛行于温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老行当。每一个独立的作品中,无论是人物动作、物品形态还是面部表情,都被王锦荣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一系列也是王锦荣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 ▲《民间三十六行》中的卖货郎 “这个是牙渍粉,这个是毛线针,这个叫打火石。”王锦荣指着其中一个关于“卖货郎”的作品介绍道,“你别看这抽屉只有这么大,里面塑了一百多种东西,全是当时卖货郎货柜里的各种小玩意,人们最熟悉的小商品。” 这些东西,到现在好多已经看不到了,但每当那些年纪大的老人看到这副作品,总会用怀疑的口吻问王锦荣:“真像,真像,你怎么都会记得?” ▲王锦荣创作米塑作品 能够准确地将这些消失的老行当还原,不仅需要极强的观察力,更需要身体力行地投入其中。一次,单单为了创作裁缝这个老行当,王锦荣就问了30多 位老人。2006年退休之后,为了让今后的年轻人能看到货真价实的各种民俗风情,王锦荣米塑创作的劲头更大了。至今他已完成了补伞、补缸、打篾等25个现 在早已看不到的老行当。 ▲王锦荣作品引来围观 裁缝、剃头、打铁、木工、做鞋……王锦荣干过的活儿几乎占了三十六个老行当的一半,亲身体验也使他对这些老行当恋恋不舍:“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温州曾经有这么多有特色、有趣味的工作?如果我不想办法把它们保留下来,恐怕今后连关于这些的记忆也要消失了。 ▲王锦荣米塑作品 王锦荣的匠心让他获得了肯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自己也获得“中国十佳民间艺人”的提名奖。美国、日本及西欧十多个国家的艺术爱好者们都争相收藏王锦荣的米塑作品,温州米塑早已走出了温州,走向世界。 王锦荣米塑作品欣赏 除了《民间三十六行》,王锦荣还有不少独具匠心的作品。 ▲作品:《江南风光》 前几年,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创作了高1.85米、长6.5米的大型米塑《江南风光》,堪称是一幅大型的江南民俗风情画:城垒高墙、流水似带、 小桥横跨。其中有50多间粉墙黛瓦的酒楼、茶馆、药铺,40多个人物。船家行舟,商人叫卖,老者扶杖,孩童逐玩的情景,都能在历史的温州街头找到他们的身 影。 ▲作品:《温州年夜饭》 王锦荣根据昔日温州人年夜饭习俗的菜肴,用米粉捏制出一盘盘热气腾腾散发着香味的菜籽头炒年糕以及红烧肉、针金鸡、红烧全鱼、盘菜肉、粉丝螟脯 干、三鲜汤、敲鱼汤、红枣八宝饭……看见这桌丰盛的佳肴,30岁以上的温州人,无论他今天在何方,都能回忆起过春节时合家欢聚的情景。 ▲作品:《金猴闹春》 这组雕塑分别由齐天大圣孙悟空和八只小猴构成,中间是左手持猴年大吉、右手持金元宝,头戴长翎子的孙悟空,身边的小猴都手持不同的传统吉祥物或手舞足蹈地嬉戏,或将蟠桃高高捧起。在暖暖的冬日阳光照射下,栩栩如生的群猴金光灿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