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952|回复: 5

[快讯] 异国他乡 海外成长的90后难懂父母中国情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8 23:40:00 | 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阿亮 于 2010-12-9 14:49 编辑

【欧洲时报网】

身边的一些朋友陆续有出国的,有带着孩子去的,也有在国外生了孩子的,这一批孩子基本都是90后,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六岁,相比国内有些教育环境,他们大概不会知道什么奥数、剑桥、公英、考级等这些让国内家长和孩子整天焦头烂额的名词,他们能在一个相对优越宽松的环境里成长,想来应该是极幸福的。

但朋友们回来探亲,谈论起他们的孩子,言语里却总有些焦虑不安。

阿珊和老公早年跑去日本闯,结局总算不错:阿珊在一日本化工公司做检验师,老公做对外贸易,都拿了绿卡,并在日本生下了女儿月月,如今月月已经9岁了。阿珊从月月五岁开始,每到学校放假他们就把她扔回江西的老家。阿珊和老公在日本呆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自己的根还是在中国,虽然孩子小无法理解他们俩人的用心,但阿珊希望这样的短暂回归不仅能让月月学学中文,也能让月月知道自己始终是中国人。

月月第一次回江西,完全不适应,最困难的是上厕所,总是憋到实在憋不住了才去,问为什么,月月说嫌脏。阿珊没想到月月的反应如此强烈,但他们想着孩子过一段就会适应,所以三年来坚持这样,而月月始终都很不情愿地接受这种回归方式。回老家,月月总算能简单地说一些中文,但只要回到日本,她坚决一句中文都不说。阿珊后悔啊,当初生月月想中文怎么也是母语,就没怎么教过月月,就想着让她把日语学会再说,现在再教回去却又难了。

最痛苦的是无论阿珊他们怎么跟月月讲她是中国人,月月始终不明白。一旦说到这个问题,月月就用那种逆反的腔调来一句:“我就是日本人!”阿珊的心每每听到这句话都被刺得七零八落,他们已经没有办法来改变月月的观念,阿珊明白,月月再大点,估计连回老家都会拒绝了。看着月月流着炎黄的血脉,而说话行事却全然跟一个日本孩子并无二致,阿珊很是无奈。

而蓉一家三口是三年前去的美国,当时儿子巍巍上小学一年级,巍巍在那边适应得很快,蓉每每听到老师对巍巍的不停夸赞,觉得特别自豪。今年蓉带着巍巍回家探亲,巍巍一口流利的英语让大家都羡慕不已。但很快蓉就发现,同岁的小表妹,在其它方面比巍巍强的可不是一点半点。巍巍的英语是会说不会写,而小表妹在单词拼写上远胜于巍巍。小表妹做的那些数学题,巍巍看起来就是天书!还有小表妹的那些什么舞蹈、声乐、钢琴的才艺,巍巍更是一窍不通。蓉忽然发现,巍巍在国外的学习生活除了快乐之外,她都不知道还学会了什么有用的知识,就只会傻吃傻喝傻玩。

受了刺激回到美国,蓉拿着小表妹的学习资料,要给巍巍恶补一下,却遭到巍巍的强烈抵触。可不,非要把人从学习的天堂拉到地狱,搁谁也乐意不了。蓉让巍巍背乘法口诀表,巍巍说,背可以,给钱,50美金!蓉气得一点脾气没有,就求助巍巍的老师,希望老师利用课余来给巍巍补补课,老师很吃惊,拿出巍巍的作业本,每到画着红勾的地方,老师就大声赞一句,到画着叉的地方,老师装作没看见,迅速翻过,最后给蓉总结:巍巍是个非常非常优秀的孩子,已经学的足够好,完全不用再去补习,还是让他去玩吧!蓉面对老师,简直哭笑不得。

阿珊和蓉在国外的生活,让我想起了现在的一个流行词儿:拧巴。一方面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和孩子在国外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生存空间,而另一方面,他们还舍不下自己的中国情结,又惦记着往孩子身上灌输。于是冲突随之而来,毕竟这些90后们已经习惯了海外的生活方式,再让他们融合中国特色,父母的这片苦心他们是永远无法理解的。

于是,阿珊和蓉他们,作为海外成长的90后们的父母,就只能在这样的左右为难中拧巴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9 01:39:46 | 看全部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zengxiwen.blogbus.com/logs/10014281.html

    又是中秋,又见明月。中华民族对月亮一直是敏感的,几千年都用阴历,以月计时。但更多的还是寄托感情,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对月伤情把酒感怀,数千年留下了多少诗词歌赋。飘逸的咏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豪放的醉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最沁入人心的诗句还是我们从小就熟背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确实,当秋夜已深,树影下秋虫声声鸣不住,独自徘徊月下,当然会起思乡之情。

    总以为自己没有故乡。我生在无锡,幼年在上海,直到八岁。住过的地方真不少了,我能记得的最早是住静安的海格公寓,也就是现在的静安宾馆,只记得那套老公寓,棕红的地板和门。我们一堆兄弟姐妹是闲不住的,老在家里打闹玩耍。我奶奶总要管我们,急了就拿拐杖打。老太太一打我们就四散奔逃,她是小脚,追不上这帮“讨债鬼”,就坐在地上哭。后来又住到康平路,还记得五八年大跃进时除四害,全城统一在同一天敲锣打鼓放炮仗来消灭麻雀,自己还跑到我们那个九楼顶上放炮仗。后来又搬到法华路,现在叫新华路了,在法华路小学上学,晚上在大草坪上玩攻城游戏。但那时候我们这一批康平路的孩子,讲究的是说普通话,以至直到离开上海时我也不会说上海话。到了北京上小学、中学,但我们这些在‘海里’(现在的流行说法是‘红墙里’,但我们从不这么说)的孩子们,又不讲究说北京话,就像前些年流行港台味的普通话、最近又讲究带外文的中文一样,当时的时尚是不标准的普通话。因此,直到最后,我也没有学会任何方言。

    小时候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可后来发现,不会方言就好像没有老乡,结果变成了自己居然没有故乡。上海人当然不认我是上海人,他们碰到一起是自顾自的大讲上海话,视我如无物。自己连上海话都不会,确实也不好意思算是上海人。奇怪的是北京人居然也不认我,虽然我比绝大部分北京人都有资格当北京人。小学二年级就到了北京,年年清明八宝山扫墓、五一中山公园跳集体舞、十一天安门游行;文化大革命当红卫兵破四旧、改街名砸全聚德牌子骑车围攻公安部;‘四五’上广场献花圈悼念周总理、‘64’上街游行喊口号建街垒;北京的大事哪件少得了我们的参与啊?但我居然还不算正经的北京人,就因为我没学会按北京南城人那样卷起舌头胡里胡涂的说话。

    所以,每当中秋来临,大伙儿都举头望月低头思乡时,我就有点惶惶然,生怕有人又问‘仙乡何处’。真想能说一口乡音,也算有个寄托。没有故乡感一直是我心中的遗憾。

    大概是起源于农耕社会的缘故,中国人骨子里就有点思乡之情,难离故土。小时候父母在,不远游。长大了为功名不得不离乡别井,则咬牙忍受,只图个荣华富贵衣锦还乡。但即使坚强如岳飞者,秋风方起,寒蛩鸣时,于三更惊回千里梦,也不由得起来独自绕阶行,望明月而思乡,叹白首为功名。而老了就一定要辞官归故里,只求叶落归根。回不了故乡的倒霉鬼就会象在台湾的于右任一样哀叹: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而洋人们多半起源于游牧民族或渔猎社会,大概思乡之情要好得多。

    我在国内不知叶落何处,但每回出国都思乡。最记忆犹新的是在伦敦,2000年我在伦敦总部工作。中秋的英伦明月同样皎洁,夜深人静独自赏月,仰望良久,思乡之情潜然而生,久久挥之不去。想想八个小时时差,家人们已悄然入梦乡了。我却独自对月伤感。‘英伦北京万里遥,我月方起尔月消…’。这时再也不想中国哪个城市是故乡了,只想着在遥远的东方,有我熟悉的一切,不管完美与否,在我血液中融入她的文化,包括举头望月低头思乡这种中国人的特殊情结。

    月圆何处空惆怅,故园依稀梦里来。伦敦经历让我知道我的故乡是中国。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1 收起 理由
叶敲秋意 + 1 很喜欢,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9 01:42:13 | 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天蓝星 于 2010-12-9 02:42 编辑


转自一搏文
“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就像照相机的广角镜头,一下子摄入了编织乡土情结的丝丝缕缕。置身良辰美景,身心融化在大自然的恩赐中,因了陶醉自然生出“根”的遐思,乡土的温馨与芳香仿佛一下子可以触摸到,再好的景致也无法隔阻故乡的眷恋。“浮萍”、“秋蓬”、“蒲公英”这些指意性极强的事物,喻示着居无定所的飘泊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9:24:52 | 看全部
天蓝星 发表于 2010-12-9 01:42
转自一搏文
“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人一离 ...

你的博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9 14:52:19 | 看全部
江心屿@ 发表于 2010-12-8 23:40
【欧洲时报网】
身边的一些朋友陆续有出国的,有带着孩子去的,也有在国外生了孩子的,这一批孩子基本都是9 ...

“还有小表妹的那些什么舞蹈、声乐、钢琴的才艺,巍巍更是一窍不通。”

很难相信小朋友要搞成这么多才多艺,又替父母作秀嫌疑


小朋友如果有兴趣爱好,有一两样就差不多了
主要还是在于他个人的兴趣和自我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0 10:41:33 | 看全部
日本啊,我觉得跑去别国还好,日本总是觉孩子一旦过去心理就会畸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8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5-2-1 08:40 , Processed in 0.089294 second(s), Total 13, Slave 1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