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欧洲时报网】12月8日,法国北半部再次普降大雪。照例,无数驾车人被困公路,被雪花所绑架。他们像最近几次下雪一样,又在公路上渡过不眠之夜。由于雪比前几次大,所以后果也更加严重:据统计,仅巴黎南郊小城威力基一地,就有8000人无家可归。可以想象,当夜被困的法国人当以数十万计。怨声载道,众口一词:既无扫雪人,也无撒盐车。
前一周,法国电视新闻也几乎天天被“大雪”占据头条位置,大批被困货车司机在邻近城市体育馆或其他公共设施中过夜的镜头不绝于目。接受采访的司机几乎异口同声:大雪完全是在预期之中的,为什么没有人为此行动?国家是如何管理这类可预期的公共事件的?这些问号,使公众对法国应急机制与能力的质疑再次高涨。
前两年,同样因为下雪,15000名驾车人被困公路达两夜之久。此刻,舆论曾经有类似的讨论。但随着冰雪化去,不满声浪也随之淡去,谁之过的追问,也不了了之。以致今年旧疾复发,货车抛锚公路,不仅使交通瘫痪,更影响了圣诞节的供货,直接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迄今,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有何职能部门对此承担责任,更未见有何新的预防举措出台。可以肯定,明天、后天如果还有大雪,法国还会重蹈覆辙。
其实,岂止是“下雪”反射出法国国家救援与应急机制低下?曾记得2003年,法国遭遇十余天酷暑,全国居然热死了15000人。不过持续几天39度的高温,何以在一个发达国家酿成如此惨烈的悲剧?对此,国人与外国人无不拍案惊奇。后经过调查,尽管热死的大多年老体弱、孤立无援者,但个中暴露的问题,不可谓不大。特别是在这个率先发表“人权宣言”的国度,其面对国际社会的尴尬是可以想象的。诚然,习惯了“地中海气候”的法国人,03之热,堪称意外,加之巴黎公寓多不装空调,法国老人多独居而无子女在身边,老人之死,似乎“事出有因”。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在这次悲剧之后,造成死亡之因素是否有所改变?如果明年再来一个酷暑,死亡会不会还是这样惨重?从今天法国不能承受雪花之重来看,答案昭然若揭。
下大雪会影响交通,影响飞机按时起降,这些都属于正常范围内的损失。但是三番五次,因为长时间没有人清理公路,动辄使驾车人被困在公路上过夜,还是过分了些,需要有关政府部门与公共舆论一同反思,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避免重复错误。其实,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时,也表现出某种批判精神的缺失。镜头对准被安置在温暖教室或体育馆的被困者,问题却是“你是否满意这里的接待”?是明显的舍本逐末。是否自认为“最自由”的新闻,此时不再思考被困者“行驶自由”被剥夺之原因?是否人权国度的民众,自认为自己人权最多所以不再努力争取?就今天的情形看,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再则,法国是一个拥有500万公务员,以公共服务健全而自诩的国度。面对“雪花”飘飘,为何每每留下被困者夜以继日的求救呼声在冰天雪地中回响?
一个国家在突发事件来临之际,既无应急能力,事后也不知道是哪个政府部门或地方机构应为此负责,不断重蹈覆辙,长时期难以做任何改革,这就不能不说是制度问题了。也就是说,制度尽管“民主”而强调尊重人权,但却失去改善其自身运作效率与能力的机制,也就走向了忽视人权的惯性而不自觉。因此,天灾也就不断地演绎成“人祸”。
作为旅居法国的侨民,我们在祈祷法国今后的天气,既不太冷也不太热的同时,也呼吁政府,站在人权与发展的高度,反思当今雪花反复重压法兰西的怪圈。在尊重民众游行示威权利的同时,也使下次下雪时,他们回家睡觉的权利不再丧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