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新华社南京1月3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朱婉君)“新年快乐!”西班牙姑娘伊海乐呵呵地用西班牙语说。在她看来,春节就像西班牙的圣诞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不过她注意到,身边有许多中国朋友这几天正烦恼着如何与亲朋好友“斗智斗勇”。 对于许多在外学习、工作的“剩男”“剩女”而言,春节是被家人催婚、催生的“爆发期”。“我周围的中国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经常被问‘为啥还不找男朋友’,我还听说有人租对象见父母的。”伊海说,时不时还有中国朋友问她的终身大事。 三年半前,伊海揣着奖学金实现了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中医硕士的梦想。“当时我翻开地图,用手比对着巴塞罗那和北京,发现北京太大了,而且这可能是我去过的文化差异最大的地方,不知自己能不能适应。”带着兴奋与紧张,这个自认为“恋家”的西班牙姑娘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熟悉的家人和恋人。今年7月,她就将毕业。 “按中国的属相,我属兔,今年29岁了,在中国我可能就得考虑结婚、当妈妈了。”伊海说,西班牙人组建家庭的观念与中国人不同,夫妻普遍较晚生孩子,“我的家人从没问过我的结婚计划”。 其实,“催婚”在西班牙并不是新鲜事。“我父辈、祖辈那一代,受弗朗哥时期的社会环境影响,单身是件不怎么‘光彩’的事情。”伊海说,在“独立生活”被视为“奇葩”的年代,西班牙许多“大龄”青年受社会和家庭压力草草结婚,却造成一些不幸福的婚姻。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西班牙社会逐渐发生变化,“催婚”日益弱化。“越来越多的父母看到子女学习工作有乐趣、生活很幸福,也逐渐意识到,实现个人的价值比委曲求全更重要。”她说。 有意思的是,在西班牙,如果有人问她什么时候结婚,她会觉得这个问题有些“无礼”。而在中国,如果有人这么问,她会将其解读为“关心”。 “我对中国的‘催婚’表示理解,我想这是中国文化和目前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伊海认为,不同的文化不应拿来作比较,更不应用本国的标准评判他国的文化。 原本打算利用春节去云南旅游的她,大年初三早上依然敲打着文字写毕业论文、为学中医的西班牙学生备课,就像西班牙人常调侃的“像中国人那样工作”一般勤劳。 这个西班牙姑娘至今认为,“来中国学中医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她告诉记者,她的鸡年愿望:是家人、朋友健康、幸福,还有自己顺利毕业。“当然我还想结婚、做妈妈。”她打趣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