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心理学互联网交流群微课第68次
主 讲:颜 浩(西山)
录音整理:辰悦
2019.1.23
耶稣的故事高潮集中反映在最后的受难这个阶段。他可能出山传道没多久吧,三年,就开始面临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考验了。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有一副名画《最后的晚餐》,在在逾越节前夜最后的晚餐上,耶稣12个使徒都跟他在一起,然后耶稣正在给大家一起分享最后的一顿晚餐,圣餐,然后这个画面上有很大的争论,看起来大家讨论或者争论得很热烈。耶稣完全知道即将发生什么,犹大借故出去之后,耶稣就对众人谈起了自己有可能会牺牲,然后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团结,把他所传的道能够继续推动下去。在电影《耶稣受难记》里,当彼得表示效忠,说出他自己内心的那个话语的时候,耶稣对彼得说:“在鸡叫之前,你会三次不承认认识我。”彼得听到耶稣的这个话,觉得很诧异。晚饭结束之后,耶稣来到了橄榄园祷告上帝,他甚至是哀求上帝能够救救她,因为即将到来的命运十分残酷。在电影《耶稣受难记》里边,还有一个镜头,魔鬼出现了,魔鬼唆使耶稣自我保护,要么逃跑,要么自卫,但是耶稣并没有理睬魔鬼的唆使,他带着一份痛苦、恐惧之心去迎接他的命运。
耶稣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地方呢?实际上是因为五天前,当地的教众,法利赛人就邀请了加利利的耶稣,带着他的门徒们过来,来讲经布道,但在这个讲道的过程中间产生了极大的争论,法利赛人非常的愤怒,他们认为耶稣僭越了。耶稣自称是上帝之子,自称是弥赛亚,这让法利赛人感到非常的愤怒。所谓的法利赛人是什么样的群体呢?实际上法利赛人是一些非常精通《旧约圣经》,关于上帝和摩西的律法规约的知识分子,他们很多人都是经师、智者。但是在耶稣看来,法利赛人犯了错误,法利赛人片面肤浅地解释经文,并且有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使得这个圣经教义偏离了以色列人的生活实际。法利赛人却感觉到来自于耶稣的威胁,耶稣正在越来越多地夺取信众,有些人跟着耶稣跑了,这点让法利赛人非常恼怒。他们也嫉妒耶稣的才学,并且不相信耶稣的口气,认为耶稣很狂妄。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耶稣,耶稣其实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愤青。他正在做的事情是宗教改革,他希望用新的教导来凝聚人心,来保持以色列人的团结,共同度过罗马帝国占领时代的艰难。耶稣最重要的教导是要爱你们的敌人。在耶稣的观念里面是人人平等的,无论是侵略者占领军,还是其他的民族,跟以色列人都是平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而在犹太教的法利赛人的观念中,只有他们犹太人才是上帝的选民,他们把自己和其他的人群相分割开来,这是对《旧约圣经》的一个片面的理解。
法利赛人收买了犹大,给他30个金币。犹大在一种痛苦和彷徨、犹豫中,还是接下了这个金币,并且把耶稣的行踪耶路撒冷城郊橄榄山上的科西马尼园告诉了法利赛人长老会。于是法利赛人派了当时的犹太士兵,圣殿的侍卫去抓捕耶稣。侍卫们来到了耶稣的藏身之处,在橄榄园里发现了耶稣。耶稣的门徒们试图阻止他们带走他们的老师。彼得非常地愤怒,拿出了匕首,割下了其中一个士兵的耳朵,但是耶稣却把那个耳朵从地上捡起来,给那个士兵装了回去,并且立刻就愈合了。士兵非常地惊愕发生的这一切,还没想明白怎么回事,同伙就催着他赶紧把耶稣带走。耶稣让彼得放下刀,他说:“拿刀子行凶的人最终也会死于刀下。”彼得放弃了抵抗,然后众人就任由这些侍卫把耶稣带走。
耶稣被带到法利赛人面前的时候,有过一场争辩,法利赛人自身也有不同的声音,其中有些法利赛人对长老会逮捕耶稣持不同意见,愤怒地离席。有些法利赛人听了审判词说“这不是一个适当的审判,你们无权做这样的审判”,也离开了。但是长老会的人坚持认为“耶稣僭越,自诩为上帝”,这是很严重的罪行,并且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攻击耶稣。所以暴民们开始用东西、用石头砸耶稣,攻击耶稣。
罗马帝国占领军垄断了犹太地区的司法权,所以法利赛人就把耶稣带到了犹太总督彼拉多的跟前。彼拉多很不想管这个事情。一方面他的妻子是比较欣赏耶稣的思想和想法的,对他有所影响;另一方面呢,他对自己深陷犹太地区十多年,一直在做一些平叛工作,感到十分的厌烦,所以他不想来审判耶稣。他就说“去找你们的希律王吧”,那就把皮球踢给希律王。但希律王是罗马人的傀儡,在自己的宫廷里边混日子,一天到晚只想着享乐,吃罗马人的残羹冷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假模假样地来询问耶稣,但是耶稣根本就不予理睬。希律王自己找台阶下,不当回事儿,他还是把这个皮球踢了回去。于是,法利赛人就继续押着耶稣,回到了彼拉多这边,彼拉多非常地无奈,他很害怕这些人闹事,所以他就想做得绝一点。他找来一个杀人犯,把杀人犯和耶稣放到一起,让法利赛人选择,“你们想要释放谁?如果在这两个人中间,有一个人可以释放。”结果他完全没有料到法利赛人有多么狠,法利赛人宁可释放杀人犯,也要把耶稣钉上十字架,彼拉多拒绝了钉上十字架的死刑,判耶稣鞭刑。
耶稣的母亲玛丽亚听说了这个消息,感到悲伤无助,带着抹大拉的玛丽亚,婆媳两个一起——是婆媳么?就算吧——赶到了这个鞭刑的现场。玛丽亚眼看着自己的儿子被鞭打,非常的心疼。罗马士兵执行鞭刑的人其实是一些非常粗鲁、暴虐的家伙,他们毫无节制地鞭打着耶稣,而耶稣总是在坚持,尽量地保持自己的尊严,所以这就刺激了他们更加使劲地鞭打耶稣。幸亏副官过来阻止,要不耶稣可能就会被活活打死。满地都是鲜血。彼拉多的妻子送来一些干净的布交给玛丽亚,她没有办法做更多有帮助的事,只能就这样表达一点心意了。耶稣被带走之后,玛丽亚用那些布擦拭地上的血迹,就好像在抚摸自己儿子的身体。法利赛人在鞭刑的现场,对鞭刑很不满意,他们提前离开了这个行刑现场,又回到总督府去抗议了。最终,彼拉多决定放弃耶稣,满足法利赛人的要求。十字架被打造完成。
第二天,耶稣需要背负他自己的十字架前往刑场,这一路就是暴民的狂欢和罗马士兵的粗鲁。罗马士兵们给耶稣戴上了荆棘的桂冠,然后向他叩拜,称他为陛下,借以取笑他。耶稣始终不为所动,不予理睬,这进一步地激怒了这些罗马士兵。他们一路上仍然对已经皮开肉绽的耶稣施以鞭打催促,耶稣跌倒了三次。围观的人群很多,大多数人都是跟法利赛人一样的暴民,肆无忌惮地参与对耶稣的凌虐。但也有一些其他的人,有一个带着一个女孩儿的妇女拿了一罐水,在耶稣跌倒的时候,想给耶稣喝一口水,但是被罗马士兵粗鲁地推开。有一个带着自己男孩儿的男子路过这里,他并不想参与到这个场面,但是被罗马士兵叫住,要求他替耶稣扛十字架。耶稣已经实在是扛不动了,可能没有办法把这个十字架扛到终点,电影故事安排这样的场景,我想可能是一个隐喻,这个妇女和这个男人,他们身边都带着孩子,他们是有希望的人,而那些疯狂的暴民们,毫无希望。
终于到达了耶路撒冷城外的山上,士兵们开始将耶稣钉上十字架。跟耶稣一同受刑的还有两个强盗,其中一个悔过,并垂怜耶稣,对同伴说:“你看,我们是犯了十恶不赦的罪的,可是这个人是一个圣人,却跟我们受同样的罪。”耶稣对他说:“兄弟,你可以跟我一起上天堂。”而另一个人不觉悟,继续嘲笑耶稣,飞来一只乌鸦,把这个人的眼珠给啄去。乌鸦啄去双目,意思是你瞎了眼睛。在人群中隐隐约约有魔鬼的身影,魔鬼躲在人群里边,人群就变得格外的狂暴。玛丽亚和抹大拉的玛丽亚,还有一位使徒,他们来到了这个山上,眼睁睁地看着耶稣受刑,却无能为力。耶稣仰望天空,在他临死之前喊道:“父亲啊!我可以卸下这肩上的责任了。”天空就变色了,呜呜狂风大作,乌云密布,人们都纷纷地散去,那些观刑的法利赛人早就已经离场,其实从他们的眼神中也能够看出来,真要面对他们自己罪孽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坚持到最后一刻。但是,在帮助去世的耶稣下十字架的时候,在协助者里边有两个罗马士兵,他们没有象同伴们一样跑掉。
《耶稣受难记》的最后一幕是,在一个墓穴中,阳光通过小孔照进来,然后裹尸布塌陷下去,耶稣坐到了一边,他的皮肤已经完全地复原了,不再是那个血琳琳的皮开肉绽的样子,唯有手上被钉的洞依然还在。他的眼神很平静,从这里走出去,他就卸下了重担,可以去过普通人的生活了。电影故事到此为止。《圣经》还说,过了四十天,耶稣当着门徒的面升天了。
耶稣是一个圣人,他没有阴影,或者说他的阴影完全地排除在外。电影里边,在他周围游荡着的那个魔鬼,是他阴影的一个代表,可能在荣格那被称为敌基督。这个魔鬼会继续积聚于法利赛人的偏执里,积聚于暴民的残酷中,积聚于罗马士兵的虐待狂似的行为里,也会留存于彼拉多的恐惧和厌倦里,以及他的懦弱中,或者流连于希律王的荒淫无度。
背叛耶稣的犹大,在影片里边,最后自己把钱扔回给了长老会的首席长老,然后把自己吊死在荒郊野外。他非常后悔自己出卖了老师。在暴民袭击耶稣的时候,彼得被人发现说“这就是他的弟子”,结果彼得确实连续三次对人否认,说“我从不认识这个人”,他为自己的懦弱和恐惧而深深地自责。当他见到玛丽亚的时候,他向玛丽亚忏悔,说自己没有认耶稣,三次没有认耶稣,为此而痛哭流涕,玛丽亚只是轻轻地抚摸了他一下,原谅并安慰了他。彼得一手创立了新的基督的教会,天主教会。在他的晚年,他成为第一任教皇。在教会存续的2000多年里边,其实也许何止是三次不认耶稣啊,发生过很多偏离耶稣的精神和思想的一些事情。比如说十字军东征;比如说把科学家放到火刑柱上,罗马教廷在火刑柱上烧死了布鲁诺;比如说在欧洲把一些美丽有灵性的女子作为女巫处死,以及导致东正教和新教的分裂出去的一些问题。
耶稣的受难,意义究竟何在?确实,耶稣经由受难,反倒使得他所宣扬的教义得以广泛流传,他以他的受难来拯救人类,这个是天主教一种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天主教最终并没有在犹太地区、犹太人中间得以流传,而是流传到了全世界各地其他的民族。在今天,大约有21%的人类是信仰上帝的,无论新教和旧教,还有东正教。但是人类依旧要去寻求真理,依旧要去寻求心灵的导师,即使是基督新教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和上帝沟通,可依然并没有废除牧师这样一种职业。在天主教的发展过程中间,也经历了很多的彷徨、变异和冲突。死神、魔鬼、侵略者、英雄、母神等各种古老的原型,依然在影响着这个教派的发展和教中个体的命运,就如同祂们影响着其他人类个体的命运一样。我们的地球看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人类如同实验室里边的一些生物,各种原型力量角逐着这些试验品。人类选择崇拜那最有力量的、最伟大的,但是有的时候也不免触怒于祂,被祂抛弃和出卖。与这些心理原型,与这些精神原型相比,人类的维度太低了,那么人类可不可以退出这个实验?也许我们可以说佛教是人类尝试退出这个实验的努力,但会不会这又是佛原型的实验内容之一呢?我们人类所处的维度太低了,有点像非洲草原上,在狮子和猎豹手下讨生活的不屈不挠的平头哥。我们倔强地发展到今天,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精神,发展思想,但也许这也是智慧原型的实验内容之一。所以对于所有的精神原型、心理原型,我们似乎都应该保持一种清醒的独立性和距离,我们不做盲目的无神论者,我们可以敬畏神,但我们不愿意被神奴役。唯一的道路就是,我们只能做自己,而在做自己的道路上,跟着各种各样的原型将不可避免地打交道,互动,合作,相互利用。
耶稣曾经给我们的教导在今天仍然有它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对立面。只有爱对立面,才能避免自己走向偏执的不归路;只有爱对立面,才能维持生存发展的共同体;也只有爱对面,才能在彼此的互动转化中,创造出更多的、更丰富的可能性,才有更好的希望和未来。就像在耶稣背负十字架去往刑场的路上,那个陌生的女人,捧着一杯水,或者那个陌生的男人,来帮忙扛十字架,他们不是信徒,但他们有善意,有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13章4~8节)
(www.ymx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