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欧洲超级联赛?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75%的参赛球队都是豪门的泛欧洲足球联赛:15支欧洲五大联赛里豪门球队成为创始俱乐部,无论在本土赛场战果如何,都有资格参加欧超;剩下5个参赛资格,则根据各大国内联赛上一赛季战果,分配给非创始俱乐部。
在这个概念提出之时,一共12家豪门球会表示响应: 意甲的老妇人和两个米兰,西甲的皇萨竞,还有英超的“六大”——曼联,曼城,阿森纳,热刺,切尔西和利物浦。
另外三个初创名额, 本来是打算邀请大巴黎,拜仁和多特,但是这三家俱乐部都表示不跟。
随后,在群众的抗议和包括鲍里斯在内的政治家干预下, 英国“六大”纷纷表示退出欧超。
于是,只剩下意甲和西甲三强的欧超,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其实,类似的概念之前就有人尝试搞过,但是没有今年来得如此“成型”,因为缺钱。今年不一样, 有了大摩支持的欧超联赛,承诺给创世俱乐部一家2-3亿欧元的迎新大红包。
欧超会培养出什么样的球迷?
乍一看,这恐怕就是商业体育赛事的顶点了:豪门与豪门的对决变得更加频繁,名帅的最强大脑与球星的最强大腿激烈对抗,这比赛怎么可能难看?
按照这个思路, 球迷应该高兴,俱乐部更应该高兴:前者能享受到含金量更高的“商品”,后者赚个满盆钵,何乐而不为?
更何况,由于创始豪门球队占了大部分参赛席位,所以这种现象级赛事带来的巨大利润,基本就让豪门收入囊中了;这对追求利润的俱乐部拥有者来说,也是符合其利益诉求的。
但是,这场看似精心准备的盛宴,其实没有看客想得那么简单。说白了, 这就是一场金主精心设计,意在打掉已有的上层建筑之后,直接垄断球迷们的收视范围的公关:等收视率,支持率,大数据都被有效获取和利用之后,球迷们可以看什么,就是资本说了算了。
而新生代的球迷并没有老球迷那些情怀和坚守,他们的脑子里完全是一片等待开垦的处女地。培养所谓的“中立”球迷,只关注于比赛精彩程度而不在乎某一队伍成败的那种球迷,似乎也是欧超希望达到的目标之一。
如此一来,传统的足球生态,欧洲各国特有的足球文化,包括扎根于工人阶级的草根精神,就会被消灭。以后的世代说到足球联赛,脑海出现的,很有可能不是三十米开外的“世界波”进球,干劲利落的铲断,新星的单骑救主或者老将的永不放弃,而是流量明星的中场秀,啦啦队女郎,大屏幕上的随机kiss等非足球商业元素。
如此一来,对于创世强队来说,输赢就变得不再有意义了。对此,曼城队主帅瓜迪奥拉给出了一阵见血的抨击:
” 当努力与成功和回报不再相关,体育就死了。“
It's not a sport where the relation between effort and success, effort and reward, does not exit;
“ 当胜利变成了既定事实,成败不再重要,体育就死了。”
It is not a sport where success is already guaranteed, and it is not a sport when it doesn't matter if you lose.
“ 我强调过很多次,我想要英超联赛拥有最棒的竞技,强强相撞。”
That's why I said many times, I want the best competition, the strongest competition possible, especially in the premier league.
“ 当一只队伍拼死拼活走到顶点,却无法在所谓的超级联赛中获得应有的胜利,那不公平。”
It is not fair when one team fights, fights, fights, arrives at the top, and cannot qualify because success is already gauranteed for just a few teams.
如今在美国蒸蒸日上的MLS(职业足球大联盟),就是欧超未来的走向。
足球文化:英国 vs. 美国
如果说欧超绕过商业竞技体育监管者自立门户,还没那么“逾矩”,那么一开始签字加盟欧超成为创世俱乐部的球会, 在没和球迷商量的情况下做出如此举动,就彻底伤透了球迷的心。
尤其是在英国这个足球与草根如此紧密绑定的国家,“六大”的举动,已经被上升到“政变”那么严重了。用球迷的话来说,就是“put financial greedy above the integrity of the game”(将拜金至于比赛完整性之上)。
一位在英美两国都有过一定实地体验的球迷写了篇文章,指出了英国乃至欧洲,在对待足球的态度上与美国存在的差异。 其中一些观点,似乎就能解释美国人的不以为然,以及欧洲球迷的愤怒了。
球场选址不同
在美国,大部分举办MLS比赛的体育场是多功能体育场,并不是足球专用体育场。所以足球比赛通常需要与美式橄榄球比赛共用场地,而且这些体育场大部分位于城镇郊区。虽然近年来有改善,但是大历史环境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
而在英国,大部分球会主场,位于城镇人流聚集区。比如,能容纳至少4万名球迷的斯坦福桥体育场,周围便拥有大量民宅,简短步行就能到地铁站。球场坐落的位置,显示了球迷们对这项运动的重视程度,以及这项运动在群众当中的根基扎实程度。
热刺主场,从我家走过去15分钟。正式开幕那天,从菜摊阿姨到pub大叔,人人都在说这个新体育场。
球场规模不同
除了能使用美式橄榄球超大体育场的那些球队,大部分美国足球联赛的场地规模略逊于英国。按容纳观众数目来看,几大巨头(包括曼联老特拉福德等)能容纳的观众在4-7万人次左右,而前十的球场之后,承接观众的数量就会在2万左右。
老特拉福德球场
在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以举办足球赛事为主的新建体育场,只能容纳大约2万名左右的观众。
一般MLS体育场
传统劲敌的定义不同
在美国,两支所谓的传统死敌球队(比如Portland Timbers和Seattle Sounders)可以相隔170英里(约为273公里),而在英国,同城死敌比比皆是,比如曼城 vs. 曼联,谢菲尔德星期三 vs. 谢菲尔德联队,等等。
这样一来, 英超的死敌竞技,同城德比的白热化是远远超过美国职业足球联赛的。一座城市内,不同的球迷支持着不同的队伍,也让英国的球迷生态比美国复杂。
而且,英国球迷去客场看球可以享受球票优惠,再加上英国地理规模小于美国,所以球迷跟随球队来到客场加油并不是难事。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 桑德兰作客曼彻斯特,大约9千名球迷浩浩荡荡地来到客场为他们的当家球队加油了。
对于美国足球迷来说,此景是很难想象的。客场作战的球队, 往往在进球后需要面对尴尬的沉默,因为球迷们赶过来成本太高了。
由于球队交锋火药味少了很多,死敌球队球迷的敌对程度在英国就远远超过美国。在英国,如果你穿一身红站到了埃弗顿的球迷堆里,有可能会受到攻击,但是在美国足球职业联赛里, 只要是球迷,无论支持什么样的队伍,大家都能融洽地看比赛。
而且在美国, 比赛只是看球体验中的一个环节;这名美国球迷说,相当一部分程度的观众会不停地说话,走动,所以很多人来看球其实主要也是来社交;但是在英国,球迷们会全神贯注地看比赛。
与比赛无关的项目
在英国看球赛,和比赛无关的项目(比如广告)一定会在比赛开始前播放,而大部分人并不会留意。一旦比赛开始,这些无关要素压根不会出现。
当然,一小部分球会(比如水晶宫队有个表演舞团)会存在所谓的“无关项目”,但是那只是小部分而已。
而在美国,一整场比赛都会穿插着有关赞助商的无关信息,虽然没有NBA和NFL那么频繁,但是比英国的要多。
MLS某场比赛,草地上出现了阿迪logo
而且,为了打击足球流氓,防止球迷酒后闹事,英国人看球的时候是完全不准酒贩“游击队”式在观众席上卖酒的。这位美国球迷表示,当他告诉英国球迷“ 美国联赛允许商贩在观战区卖酒和其他吃的”,英国球迷感到难以置信。
球迷的助威方式
在美国,足球迷们的“行为准则”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承袭了英国人的做法,刻板到高温天气还像英国球迷那样围着支持球队的围巾。但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美国足球迷只“学”到了皮毛,而没有学到一些自发性,“脱口而出”的精髓,比如为某一名球员唱专属于他的助威神曲,以及各队的队歌等。
足球文化
谈到英美两国的足球文化,这位美国球迷用了一段非常诗意的描写:
“ 在英国看球,让我想起了孩提时代某一次去南部看大学橄榄球比赛:大部分球迷都是本地居民,广告什么无法喧宾夺主,球场宽广,赛事激烈。如今,球场翻新了,但是我依旧觉得没什么比得过那些周六下午,戴着围巾看球赛的体验了。”
写在最后
花精力写一篇和足球有关的文章,不仅因为这是本周目前为止英国的热点之一,更因为我这个人也看球吧:倒是算不上哪支球队的铁杆球迷,看球纯粹是因为这项运动就是人生: 啥都不确定,啥都有可能,才有看头,才有盼头。
一开始看足球,会觉得90分钟的比赛既进不了几个球,又有可能打加时赛,而加时赛依然进不了几个球,比较让人打瞌睡;
看着看着,发现踢球的人长得都挺不错的,无论男女都适合作为思春对象,于是海报周边贴满卧室,冗长的90分钟球赛里,好歹有了个别锁定目标;
再后来,2004年夏天的凌晨,名不见经传的希腊把葡萄牙给打败了,英俊如风的努诺-戈麦斯们输了,大胡子希腊男人们凭借一球赢了。我为了欢庆葡萄牙人夺冠的熬夜,连同光明球场(Estádio da Luz)放射的红绿烟花一起,被狠狠地打了脸。虽然那场比赛乏味极了,两队都在防守反击,但是结局非常有趣,让人想要看看下一个四年,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球队会是哪一只。
如果按照欧超的预设,所谓强强对抗,是没有名不见经传的小球会存在的余地的。欧超定义的强只限于历史,是确定的,也是必须确定的。这样的预设,便把不确定性的魅力给抹杀了。
我一直觉得,足球场上总有一只薛定谔的猫:它会让弱队变强,也会让强队失势,至于要帮哪一边,取决于它。
与此同时,球场上还站着一位命运之神,不让任何耐心的人失望。所以,等了差不多一世纪的莱斯特最后夺冠了,在1958年遭遇空难损失了大量明星阵容的曼城队,如今也重回巅峰。
诚然,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比赛,没钱不行;而美国人在经营商业体育方面的经验,甚至美国的流行音乐,都有可以借鉴甚至直接拿来落地生根的方面。别的不说,西汉姆队的队歌“我会一直吹泡泡”(I'm Forever Blowing Bubbles),就是一首美国流行歌。
但是,通过资本打掉存在已久的上层建筑,并以“革新”的名义摧毁足球乃至其他文化的生态,是开创美丽新世界,还是打开潘多拉魔盒?
好在,球迷们不答应,只能说干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