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1456|回复: 16

[其它类型] 为什么数码时代还要玩大幅摄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 18:22:44 | 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钟医生 于 2012-9-2 19:25 编辑

       在传统胶片时代,我从来就没有想过我为什么会喜欢大幅摄影,一切都似乎是那样的自然,好象所有关于大幅摄影的事它就是应该这样发生也应该是这样发展的。
  然而,到了数码时代我却常常被人问起:“都数码时代了,为什么还要玩大画幅摄影?”,由此,我也就不得不思想这个问题了。
  其实作为一种爱好,可能是“没什么道理”可讨论的,就是“我喜欢,咱的”。在心理学上“爱好”属于“感性”范畴内的,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本身就不是“理性”的行为。但是人有时就是这样,老想为自己的行为“找点理由”,以表达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所以我也不例外,自然就七想八思了,居然还真是为自己找到了几条“理由”。虽然未必可能是全对的。

  一.像质的优势
  1.像素优势
  因为目前的数码技术还不能做出严格意义上的“数码大幅”,所以,现在说大幅摄影,本质上还是用传统银盐页片拍摄的一个过程。
  把银盐底片和数码的光电底片(CCD或CMOS类的)放在一起比像素是不太合适的。因为二者不是同一类,从逻辑上说好象是“不可比”。但不比又不知怎么说才好,那就勉强一比吧。
  记得当初柯达公司在“T”系列胶片推出来后,又再上一层楼,进行了改进。我当时就对柯达公司自己公布的“颗粒”度进行了“像素换算”计算。结果一张135规格的底片大约是3200万像素左右。当然这只是一种在假设前提下的数学游戏。因为数码的光电底片是一种“数字”影像,而银盐底片它相对而言可以说成是一种“模拟”影像,所以似乎无从说什么“像素”。那么就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看一下,从二者最后的“输出成品”情况来讨论一下吧。


  柯达“T”系列胶片中最细颗粒的135底片,把它放大到24英寸的照片(长边600MM)那是一种“正常放大”,其颗粒情况非常正常,影像为“照片级”,夸张地说就象一般的胶片来进行5倍放大的效果一样。记得当年柯达公司为做宣传,还专门把这种135胶片拍得底片放大到一米多的照片展示。当然那是宣传,那我们就以数码的“印刷级”(300dpi)要求来计算一下135底片放大到15X24英寸的照片它含有多少像素,结果是3200万。也就是说你需要一架3200万的数码机,你才能打印出一张纯正的“印刷级”15X24英寸的图片,而且还不能有“系统制作过程中的像素损耗”。
  那未结果是:传统135胶片在计入“系统制作过程中的像素损耗”后输出的15X24英寸作品是“照片级”的——照片。
        3200万像素的光电底片在不计入“系统制作过程中的像素损耗”后输出的15X24英寸作品是“印刷级”的——图片。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正题上来看看大幅摄影中最小的小弟弟级的“小幅相机”,那就是4X5相机,底片片幅为4X5英寸,约是135底片的14倍面积,如硬要把它换算成像素的话,也就是4.5万万(4.5亿)左右。
  通过上面这些粗略的“数学游戏”,结论就不得不是:传统大幅摄影在目前的数码光电底片技术的情况下,有着明显的“像素”优势。  
  2. 影调优势
  当佳能第一只全幅(24X36)数码相机推出后,我的一位朋友打电话来说他用下来感觉“好得不得了”,并邀请我前去试试。于是我一大早乘坐“头班车”用了二个多小时专程前住,用他的传统佳能相机配上传统黑白胶片和他用数码佳能全幅相机进行“对决”。为了“公平起见”,我们二人讨论了近二个小时,以决定“对决”的整个所谓公平合理的条件和程序。然后我们二人就象吃饱了饭没事做地开始了测试。结果我不说大家都能猜出,传统黑白胶片全面胜出了。当然,我朋友一开始是“不服”的,总是要找些“原因”,以证明他“吃亏”了。于是我们一再“重来”再“重来”。原本晚上我打算回家的,但最后的结果只好是睡在他那里了,第二天接着再“对决”。最后二人在事实面前总算达成一致了,那就是:
  当时佳能数码相机的黑白影级,不算纯黑和纯白二级,从严格意义上说应是3.7级。而传统胶片的影级当天我做出的影调平均是7.8级(那天不知为什么,我一直没能做出我过去的“拿手好戏”——9级影调,以致我朋友说我“技术大大退步”)。
  当然,这是当时佳能数码相机光电底片(cmos)的技术水平,这些年过去了,光电底片可能会有些进步,于是我今天在写这贴子前,就这个问题专门请教了下我单位里的热工自动化专业工程师(是一位高工),按他的说法,光电底片技术在本质上这几年其实没实质性的突破,只是有不少的“商业改进”。如他的说法成立,那结论不得不是:传统大幅摄影在目前的数码光电底片技术的情况下,有着明显的“影调”优势。
  3.色彩优势?
  说实在的,我本人厚着脸皮说应是“专攻黑白摄影”,对彩色摄影只是偶尔为之。虽然在理论上做过些学习与研究,但我一直认为,实践出真知,自己没有实践过的,很可能会落入“空谈”。在网上我看到过不少文章,“引经据典”说是传统胶片的色彩胜过数码,以致常看到对数码作品色彩的评介是什么“有反转片的味道,很象反转片,色彩可以和反转片有一拼……”等等等等。另外从有的数码厂家在自己的数码相机模式中专门设立(或是变相设立)“正片模式”这点上判断,传统胶片在色彩上可能真得是比数码光电底片“胜过一筹”。
  但对这一点我本人没什么实践经验,所以在此只是作为一种“旁证”列出,并诚意地在此请教在这方面有研究的朋友们的高见,先行谢过!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应着各人的实际系统器材、制作过程、技术水平等等的不同,数码和传统大幅间的像质差异可能会有“放大或缩小”的现象,并不会完全象“理论”上推导的那样,但总体上我认为,大幅摄影的“像质”优势,在目前的传统和数码的技术现状下,应该是毫无疑问的,而且还是“明显”的。 
  那么,将来到了数码大幅时代,还有这种优势吗?当然了,大面积光电子底片总是比小面积的光电底片有着更多的象素。

  二.直接的技术优势
  很多人一说起大幅摄影,便总会说什么“大幅相机又叫技术相机,它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通过自身的技术调整,以达到……,这是其他相机绝对无法做到的”这类云云。好象除了大幅相机外,其它的都不能做到似的。
  的确,这样说似乎没什么大错,但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无可商榷的。
  说其“没什么大错”,那是因为除了个别的和专用的外,一般大幅相机自身的各个主要“关节”都是可“运动”的,这样它就有了大家常说的“移轴功能”。当它运用起“沙姆定律”或“几何成像原理”翩翩起舞时,总是能让我“陶醉”。她(它)那柔软的身段,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组合,就象是一曲优雅的芭蕾,飘然天外。
  说其“可商榷”,那是因为所谓的移轴功能最原本的确是只有大幅相机所有,为大幅摄影提供了仅此一家的功能,大有傲视群雄之意。然而摄影技术发展致今,什么都所谓“全球化”了,所以它也就免不了要被“盗版”。就说一般的单反数码相机吧,只要化钱买只厂商专门为单反机生产的“移轴皮腔”加在镜头和机身之间,谁能说它不能移轴?再说一般的数码相机加上后期PS吧,同样能完成几乎所有大幅相机能做的移轴工作。为这事我还专门和一位对数码技术和PS很有研究的朋友探讨并实验过。我用大幅机做移轴动作,让他直观地在后背取景屏上感受影像,并向他说明我的这些动作解决了些什么问题,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然后一起讨论用一般的数码相机加后期PS能不能同样解决这些问题,以达到大幅移轴后“类似效果”。因为我们都要上班,所以这顶探讨断断续续前后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结果是一只口袋数码相机加后期PS,基本上都能达到大幅移轴后“类似效果”。
  讨论到这儿,我想该是“绝望”的时候了,既然数码相机加PS能搞定,还说什么“技术优势”?那就请一边去凉快凉快吧,对不起,你另打扰了,好嘛?
  不好。因为当我们进一步深入讨论后,发现情况又不同了。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数码单反相机加“移轴皮腔”的情况,被步试用发现:
  1.需要“移轴皮腔”的移轴调节机构“非常精密”,个人拍摄时的操作也必须要非常“精密”。因为现在的数码成像面积还太小,调节机构或操作时的所谓“一点点”的误差可能在以后放大看就是“大大的”误差了。而大幅相机则底片面积大,在同样放大尺寸的前提下,对移轴调节机构的精密度和操作要求相对可低一点,结构和操作都非常“直接”。
  2.观看困难。这又是因为“小”的原故。因为在单反数码相机的取景器中观看移轴效果,说实在的,真有点让我有受不了的感觉。当然我眼睛已老化了,这也有点关系,但我的年青朋友也说是小,难爱。用单反数码相机背后那个显示小屏看吧,你说能看清移轴效果吗?但可以通过联线,直接把单反数码相机移轴后的成像放到电脑的显示屏上观看,那到是很不错的,但问题又来了,那样方便吗?在影室中到是蛮有派头的,甚至可以做成大投影,可到了野外呢?然而大幅则不同,就是因为它“大”,所以在取景屏上看起来是“一目了然”,非常“直接”。
  3.对短焦镜头的限制。这个问题还是因为“小”引起的。单反数码相机因为“小”,所以当使用短焦距镜头时,镜头和机身之间已无空间来容纳“移轴皮腔”了。而大幅相机则不同,就是因为它“大”,所以相对单反数码相机而言它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皮腔,从而使用短焦距镜头,尤其是那些专为建筑摄影而制的大幅相机,更是“了不得”,几乎没有什么短焦距镜头不能用的,你“直接”使用就可以了,还能照样“直接”做移轴动作。
  ……还有些小的方面就省略了。
  好了,那回过头再看一下数码相机加PS吧,它会好一点吗?
  事实是也不好到那儿去。主要的就是“间接”。
  比如说对建筑摄影中常见的“焦点会聚”现象进行调整吧,PS好象显得是很方便,用菜单——编辑——变换——透视功能,鼠标一拉,搞定了。问题是这一拉不要紧,只是因为数码的成像面积本来就“小”,像素不是太足,你这一拉,还要配上一道剪裁,把拉阔多余的剪掉。这样就使得被拉阔部份的原始像素更不足了,当放大打印到一定的尺寸时,你会发现底部没有调整过的地方成像还能接受,但上面被拉阔的地方就不行了,看起来不顺眼了。然而大幅则不同,它不是用“间接”的方式来完成这项调整的,而是“直接”通过移轴操作,在它那个相对数码相机而言是“大大的”成像面积上“直接”成像,所谓的像素一点点也不会有损失。
  再来看看大幅摄影中的“沙姆定律”的运用吧,这一定律能解决对焦上的很多难点,使一般不能移轴的相机不能对焦结实的地方,大幅机能做到结实对焦。那么数码相机加PS这种所谓“纯数码”技术行吗?
  我自己的实验证明完全行的。
  第一种方法是朋友找到了一款软件,是全外文的,我一点看不懂,反正是专门用来对你自己选定的虚焦区域能“再聚焦”或对实焦区域做“虚焦”处理,朋友说它是通过“数字推演”来完成这项调整的,我是搞不懂这些,但觉得它的能力还是有限,从最后打印出来的图片看,基本上不能达到“艺术”级,一般做些小图片可以。然而大幅摄影则不同,完全不用这样麻烦,用上“沙姆”就能“直接”搞定,而且你能“直接”把它放得“大大的”。
  第二种方法是把数码相机架上三角架,对着静物,从前向后,间隔对焦,拍一组片子,然后在Ps中把实焦部份连接起来,这样一张全实焦图片便成功了。但它对“运动中的物体”能行吗?是不是太“间接”了点?烦啊。然而大幅摄影则不同,完全不用这样麻烦,用上“沙姆”就能“直接”搞定。
  第三种方法是……。就都略过吧,反正最后就是能做到,但太“间接”了,从而有点“烦”。
  难道“间接”就不好吗?这要怎么来看的。
  今天数码摄影能被大众所接受从而得到快速发展,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数码摄影它“直接”。
  你看:传统胶片摄影在拍摄后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结果,也不知这次拍摄是成功还是失败,必须要什么“暗箱操作”才能完成冲洗,完了是正片到还好,能马上看到结果,如果是负片,还看不出什么名堂来,还得再进黑乎乎的那个被称为暗房的地方去再把它做出照片来,那时才能看。多“间接”啊!然而数码摄影却不同,拍完了“直接”就可以看,不好,删了,好的,高兴啊,接着再拍。拍完了,放电脑里,……,总之,好象大有要咋地就咋地味道,多“直接”啊!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现代数码摄影拥有“直接”所以数码能打败传统“胶片”,“直接”就是“好”!
  同样道理,通过上面的讨论,我想不难看出,数码摄影和传统大幅摄影都用样能做“技术操作”,但数码的“小幅机”和“纯数码”的操作是有很多不便和限制的,最要命的是不如传统大幅摄影那样的“直接”。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个人的结论是:大幅摄影在“技术操作”上相对数码摄影而言有“直接”的优势。
  那么,到了数码大幅时代还会不会有这优势?当然,只要那时的机器直接的移轴功能还在,那么这种技术操作上的“直接”优势不会变。
  另外还有一种单个的带移轴机构的移轴镜头,用在135或120“小幅机”上进行移轴技术操作,其情况基本和“小幅机加移轴皮腔”差不多,不过“镜头限止”主要是体现在“长焦段和一境一套移轴机构”上。另外移轴的功能不如大幅强大。所以总体上大幅还是在“直接”性上占优势。(此点是经山水兄提醒后补充)。
  
  
  三.摄影思维的优势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见过不少摄影爱好者一开始热血沸腾,豪情万丈地杀进大幅阵营,拉开架势,开玩大幅。其中有几位的热情还真让我感动,然后不久便是开始潮起潮落了,以后就是一落千丈,在大幅摄影的阵地上很难再看到他们的身影了。
  究其原因,各有各的,但其中却都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幅摄影太“烦”了,太“慢”了,于是坚持不住了。
  是啊,真的是这样的,那是大幅摄影先天生就与生俱来的“缺点”。
  那么就先让我们大概地看一下现时只能是用银盐页片的大幅摄影制作一张照片或图片的整个过程吧。
  首先你得在“暗房”中把页片装进你的片盒,然后在选定你的拍摄对象后,先支开三脚架,再架上大幅机,取景,如这时拍摄位置不理想,你还得拿着这些大家伙挪动位置,完了进行对焦,可能还需要进行移轴处理,对焦加称轴,一般来说是不会一次成功的,可能会反复多次,具体要看你的经验和当时拍摄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都操作完了,千万不要忘了关上镜头快门,再装进底片盒,用曝光表测光,按测光数值,组合快门与光圈,然后拉开底片盒挡片板按下快门,最后千万记得要拉上底片盒的挡光板。接着你还得把这些大家伙收拾好,回到暗房,再拿出你拍的底片,自己或交专业店冲洗后,你才能看到底片(正片或负片)。但到了这里你还没能“出片”,还得要往下走。如你选择现代“数码暗房”,那你等于再进行一次数码摄影——底片扫描(这个过程可看作是用数码相机拍摄成像)、然后PS、打印。这样你才能得到一张最后的图片,挂上墙慢慢欣赏。如你选择传统暗房,那你就要放大、冲洗、干燥。此后你才会有一张最后的照片,挂上墙慢慢品味。
  你看看这个过程,是不是够“烦”的?这里还没考虑到大幅摄影的器材装备情况,就是选大幅中最小的片幅,它也是很有点重量和体积的。
  这样一个拍摄制作过程,和现代数码摄影相比,那是天上地下,“间接的不能再间接”了,从而显得“烦得不能再烦”了,所以不可能象数码摄影那样快速拍摄,一定是“慢得不能再慢”了。
  然后,正是这种大幅摄影先天生就与生俱来的“缺点”,在无意间迫使大幅摄影者的摄影思维不断进步,从而“自然”地造就了一批“著名艺术摄影家”。
  因为大幅摄影太“烦”,在每一张底片上下的汗水“太多”了,所以每一张底片相对而言都是那样的“珍贵”。也因为“烦”,所以你拍摄过程很难“快”,由此你也就不得不对每按一次快门更加“珍惜”。毕竟三秒钟的时间,对数码单反相机来说,一按快门来个连扫,可能十几张或是几十张“片子”拍好了,而对大幅摄影来说那只是“一瞬间”,并且大幅摄影一但按下快门,是不可以象数码一样“删除”的,要么成功,要么就是失败。
  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己认为是“珍贵”的和“珍惜”的人或事、物,你会有如何的一种心态呢?那一定是“小心翼翼、尽心尽力、马虎不得、认认真真、想尽办法……”等等等等。
  同样道理,正是因为大幅摄影的“烦”“慢”,在无形中给大幅摄影者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珍贵”和“珍惜”之情境,使大幅摄影者不得不产生一种“如果每按一次快门都能成功那有多好啊”的愿望,进而迫使大幅摄影者不得不苦思冥想——拍什么?如何拍?怎样才能……等等等等。如此一来,对能一直坚持大幅摄影的来说,你的摄影思维不由得你不发达,你的摄影技术和“艺术”不由得你不进步。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大幅摄影的“烦”和“慢”引起的,并且是那样地“自然而然”。
  那么数码摄影会不会有这种“自然而然”的客观效果呢?
  我想只要是用过数码相机的人都会“心知肚明”,不说已是非常明了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一生只用大幅机摄影的美国“世界级”摄影名家“威斯顿”的作品在数量上少于“亚当斯”,在商业宣传上也不如“亚当斯”,然而欧美摄影界对他的作品评价是高过“亚当斯”的。而“亚当斯”本人的“著名”作品,几乎都是早期用大幅拍摄成功的。而在晚年,照理说他的“摄影观和理论”已是全成熟了,应该更有作为,起码也应和早年打个平手吧,然而事实是在“亚当斯”的晚年,他基本上没什么“大作”问世。我想原因一定会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很可能就是那时他主要是在用“小幅相机”拍摄了。也许没有了大幅摄影的“烦”和“慢”,对“亚当斯”来说无形中缺少了一种“压迫感”,所以他的摄影思维很难再度被“激活”起来吧。
  由此我得出个结论:大幅摄影相对“小幅摄影”而言有着摄影思维的优势。在过去银盐时代是如此,在今天数码时代亦是如此。
  请各位细细想一想,大家不是常说——摄影决定于镜头后面的那个人头吗?那么这种摄影思维上的优势,相对每个数码或传统摄影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和可贵啊。
  那么,到了数码大幅时代这种优势还有吗?我认为可能会小一点,因为数码会比传统银盐页片方便不少,但相对数码的“小幅摄影”而言,数码大幅摄影肯定还是很“烦”,所以相对而言,这种摄影思维的优势原则上不会改变。

  四.修心养性的优势
  任何艺术行为,都是能修心养性的。数码时代的数码摄影行为一样也是能修心养性,只是大幅摄影自有特别处罢了。
  我曾认识一商人,一脸的“暴发户”,说过点就是没有一点“品味”可言。但现在不是“钱多压死人”的世道嘛,有“品味”那是“酸”,所以他本人并不以为然。我曾不知趣地当面和他讨论过这个问题,被他嘲笑了一通。后此人生了“恶病”,我建议他去周游中国的大好河山。约一年后我再见到他时,已是和前大不同,不时地显出“品味”来。我惊讶地问他何时开始修心养性了,他说自周游中国大地,无意间学得不少中国历史文化,特别站在“长城”上和“兵马俑”前,那心情真是,所以没法不被感染,也因此而深思,而学习及……,知道任何事你不了解他过去的历史,你就无法真正了解他的现状,更无法去预测未来。以后此人的生意日进。
  我当时就明白了。原来这个过程,就象我当年第一次把头钻进对焦布内,站在12英寸大幅机取景屏后的那种心情。那时电视机是奢侈品,我看电视都要到“里弄”的“向阳院”中看的,还只是9英寸的黑白电视。然而你突然站在12英寸大幅机取景屏后,看到的还是彩色的实象(倒像),而且那相机还是老式的木头相机,一种类似“长城”和“兵马俑”的“古董”机,所有这一切,非常自然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我想知道为什么这种相机是这个样子的?是不是最早的时候就是用这种相机的?这样的老家伙为什么现在还在用?……?。
  于是我开始到处寻找有关摄影历史和理论的书来读,并由此自然地发散开去,如摄影化学、光学、相机结构、视觉理论、平面艺术理论、美学、音乐、文学、诗词、四书五经……。以后,我渐渐能站在取景屏后“倒过来”看这个“花花世界”了,并从中抽离出形状、线条、点面块、构成等等,我也学会了如何剥去这“花花世界”的那一层层外在的,今人迷恋的,却本质为“空”的色彩,而显出其“黑白”本色。
  同时,因为大幅摄影过程自身的“烦”和“慢”,磨练了我的耐心和平静,似乎常能身在“庐山外”,觉悟人间三昧,力求用摄影的第三只眼看世界。
  由此我自己的结论是:大幅摄影在数码时代,有着他自具个性的修心养性优势。从而渐入“功夫在诗外”。
  那么,到了数码大幅时代这种优势还有吗?我认为这种优势还是不变的,因为那时可能只是把银盐页片换成了数码后背而已。

  五.发展的优势
  我在上世纪80年代,从杂志上知道有一种相机叫“电子相机”。还配有一张照片,一人手中拿着一只“象相机”的机器,一根电线通向挎在肩膀下的一只箱子,好象是“存储器和电源箱”。那时并不叫数码相机,但我当时就有一种感觉,以后这种相机可能就是主流机。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未,索尼公司出品了百万像素的实用级数码相机,因为工作上的原故,我当时就用上了。而到了今天,千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已是“普及”型的了,发展之快,出乎我的预料。由此,似乎可以肯定用不了多久,大幅数码一定会出现。
  作为一种“佐证”,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林哈夫、仙纳等众多的世界级大幅相机制造商,他们现在都在努力投入,认真研究数码后背,以替代传统银盐页片,并各自都已有“准大幅后背”和为配数码后背的大幅相机的产出(当然价格高得有点吓人)。可以看出,他们谁都想趁早占领“数码大幅阵地”,抢占商业先机。
  由此看来,数码大幅作为以后大幅摄影的主流,好象已是成了定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现在开玩大幅摄影,不仅还能“最后一次怀旧”一下传统大幅摄影的“理趣”,更是能为将来迎接“真正的数码大幅摄影”时代做好准备,使自己永远站在大幅摄影的前列。
  也许有人会想到那时是不是现在很多大幅摄影的器材都会没用了?是的,我想这是肯定会有一点的,但总体上你不用担心,绝大部份重要的器材,可能都可以是通用的。因为如果不通用,那对厂商来说可能会失去很大一部份老客户,这在商业上是“大忌”。过去“美能达”公司在技术和制造等“硬件”方面实际上是很先进的,可是它为了求先进而一再采用“全新设计”,新老器材间不能通用,这是不顾老客户的利益的做法,结果使他失去了很大一部份原来属于他的市场,并使后来有长远系统打算的用户对他“敬而远之”,终使成为“美能达”公司倒闭的原因之一。再看看尼康公司和宾得公司,二者看到了这点的商业价值,所以一直尽量做到新相机和老设备之间的通用问题。再看看哈苏和莱卡,他们现在在数码和老机器设备通用问题上的策略,也多少能说明点问题。
  所以,我个人的结论是:现在玩大幅摄影是具有数码大幅摄影前瞻性的发展优势。
  致此,我总于为自己找到了“数码时代还要玩大幅摄影”理由了。

  最后的建议:假如现在你想试着换一种方式来表达摄影,并想最后制作出精美的大幅照片或是图片的话,你不妨试一下大幅摄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18:38:45 | 看全部
              嘿嘿 还是感觉有点 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19:02:51 | 看全部
太尼玛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9:04:17 | 看全部
不服咬我啊 发表于 2012-9-2 20:02
太尼玛长了

怕你咬我,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19:32:40 | 看全部
学习,感谢分享!: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20:09:40 | 看全部
终于……
看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20:25:49 | 看全部
◥宇君共舞◤ 发表于 2012-9-2 21:09
终于……
看完了……

看完了?
马上写份心得体会,要深刻,哈哈。
东西已经发到你的邮箱了,再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20:41:48 | 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宇君共舞◤ 于 2012-9-2 21:44 编辑

我是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看下来的,中途吃了一片面包,喝了一杯牛奶,抽了一根烟,大概看了45分钟左右,看完后我发现对我现在来说没多大作用,我现在连单反都还学不好,我还是先把单反玩熟了以后再回头学这个比较合适,玩这个的话对于爱好者来说太不方便了,器材搬动不方便,按快门代价太大,技术要求高,大画幅更适合专业摄影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20:53:42 | 看全部
◥宇君共舞◤ 发表于 2012-9-2 21:41
我是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看下来的,中途吃了一片面包,喝了一杯牛奶,抽了一根烟,大概看了45分钟左 ...

哈哈,发给你的邮件收到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21:00:48 | 看全部
钟医生 发表于 2012-9-2 21:53
哈哈,发给你的邮件收到没?

还是没有
明天晚上再看看收到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21:08:00 | 看全部
◥宇君共舞◤ 发表于 2012-9-2 22:00
还是没有
明天晚上再看看收到没有

哪要那么久!我又发了一次,你再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21:10:06 | 看全部
钟医生 发表于 2012-9-2 22:08
哪要那么久!我又发了一次,你再看看。

是不是发错号码了?我这里还是没有收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21:21:39 | 看全部
◥宇君共舞◤ 发表于 2012-9-2 22:10
是不是发错号码了?我这里还是没有收到

晕死,我再发一次,你再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21:33:21 | 看全部
钟医生 发表于 2012-9-2 22:21
晕死,我再发一次,你再看看。

谢谢钟医生的热心,还是没有,是不是腾讯的系统问题,今天算了吧,明天晚上再发个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21:42:33 | 看全部
◥宇君共舞◤ 发表于 2012-9-2 22:33
谢谢钟医生的热心,还是没有,是不是腾讯的系统问题,今天算了吧,明天晚上再发个看看
...

O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4-11-23 21:59 , Processed in 0.089462 second(s), Total 7, Slave 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