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2061|回复: 8

[快讯] 为什么欧洲媒体认为温州移民在欧取得“巨大成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 13:58:23 | 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温州华人占据了欧洲制衣行业的全链条(从生产到销售),而一些二代移民正在追求更高的事业,融入主流。

过去十几年,欧洲温州人一直受到西方媒体报道关注,有媒体认为温州人很powerful(有势力)。英国《经济学人》记者James Miles(麦杰思)关注温州人已多年,去年年中他邀请我参加他采访巴黎与意大利普拉托温州人的项目。该访问报道《来自中国一小角落的移民在国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在2022年圣诞前夕发表,“小角落”指的是温州,“巨大成就”是指温州华人占据了欧洲制衣行业的全链条(从生产到销售)。

麦杰思可能是英国驻华时间最长的记者,驻中国时间逾20年,温州人在北京的蓬勃发展令他印象深刻。2005年他在温州与上海采访后,撰写了温州人的圣诞特别报道《家庭价值观——创业的案例研究》。

这次在巴黎和普拉托,我们采访了十余人。第一代移民受访人分别代表了温州移民在这个产业链的不同位置,有工人、制衣工厂主、成功从制衣业转型进入法国或者意大利主流行业的商人。第二代移民则已经脱离制衣行业,从事法律工作或者进入政界。同时我们还采访了两国研究温州移民的学者,在普拉托还采访了当地议员以及管理移民的部长。宗教方面,在巴黎参观了两个温州人为主的基督教堂,普拉托则去了温州人的佛堂。我们还去看了温州移民在普拉托的农田,因为那里温州人的分工已经细分到能养活温州农民。

对于温州人,此前我没有多少认识,只听闻他们是“东方犹太人”,很会做生意。但也许因为我成长于广东,那里在海外获得成就的移民是开平人,获得成就的行业是餐饮业(如谭荣辉就是开平移民后代);2004年移居英国后,这里的成功华人移民是香港移民及其后代,温州人只是零散分布;故此在我接受麦杰思邀请加入这次访问调查时,对于他如此高度重视温州人,要花一周的时间去欧洲采访,最初我感到不太能理解。

麦杰思在报道里写道:“1989年,那里(普拉托)仅有38名华裔居住。现在大约有3.5万人,在附近的地区首府佛罗伦萨还有数千人。他们大都来自温州。”在意大利普拉托采访的那三天,我入住的酒店,就在那方圆几里温州人的地盘,酒店老板是温州夫妇,周围全是温州人开办的各类制衣工厂、巨大的展览厅、餐馆等,基本上看不到意大利人。普拉托是意大利制衣业的核心地带,以及欧洲制衣业的源头,我才如梦初醒,想起从前享誉全中国的意大利时装,原来很多都是“意大利温州人制造”,简称“意大利制造”。

此次采访如同其2005年温州人报道的姐妹版,报道的是温州移民在千里以外的欧洲的延续性成功。受访目标非常明确,是“在巴黎与普拉托从事制衣行业的温州人”,无论工人、管理人员,还是老板,都行。因为在整个欧洲的制衣链条上,大致的分工是:普拉托主要负责生产(大量的工厂与展示厅),巴黎温州人负责销售(有欧洲最大的服装批发销售中心)。我接下此事时,从未想到过此事竟然如此周折。我前后进行了三轮的寻找,才最终确定下受访人。因为前两轮联系好的,最终都委婉拒绝了,问不出原因。

我估计他们担心自己曾经的身份,因为正是愿意收取廉价的工资,令温州人具有价格上的绝对优势,最终取代了意大利老板。而意大利老板也乐得转移了脏活与累活,变身房东。

也许他们还担心英国媒体会以英国的价值观判断他们。采访中我曾听闻,对于温州人一家住在拥挤的小屋里,意大利媒体指责他们没有保障家人的人权。温州人感觉委屈极了。

我联系的温州人,好些都不知道《经济学人》是什么。集体的反应是:如果是中国媒体采访,那没说的,一定欢迎。这个英国媒体为何要采访我们?

我转发了麦杰思的回复给他们:“这是关于温州人几十年来如何为欧洲多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报道。这不是对中国在欧洲作用的评估,而是非常具体地关于温州和温州人——为什么这个城市的人(而不是其他中国城市)在欧洲成为如此成功的企业家?这些温州企业如何在欧洲各地相互联系?他们如何与温州的企业联系?他们认为温州文化有什么特别之处促成了这一点?这些欧洲联系对温州本身的发展有什么帮助?这个作品将取决于温州人在欧洲的个人故事。这意味着要讲述他们如何到达欧洲——但这绝不是故事的重点。重点是讲述一个文化、历史和商业故事,用大量的个人细节使其生动起来。”

在我看完麦杰思的报道全文后,我确认那些拒绝受访的温州人的顾虑是杞人忧天。全文类似田野报道,展示了温州人从中国到欧洲的路径、成功原因、未来发展以及在欧洲获得平等与尊严的抗争。全文没有对受访者的价值判断,用词多为中性甚至褒义。

如谈到温州人与意大利普拉托制衣业的关系,麦杰思使用了“拯救”一词。他报道说:“当时涌入普拉托的数千名温州人是继早先的移民潮之后涌入的。这些人主要是来自该国南部的贫穷的意大利人,因为该市的纺织企业需要廉价劳动力。这些人的涌入造成了普拉托人口的激增,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些劳动力的供应已经耗尽。中国开始竞争普拉托的大部分小规模企业,这些企业专门为服装公司提供剪裁和缝纫材料的分包工作。温州人满足了一种绝望的需求:他们愿意为低工资努力工作。他们拯救了一个垂死的行业。”

欧洲日益上涨的用人保障标准导致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令工厂在欧洲难以为继。如果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有这些温州移民,或许他们也能拯救英国的工业,而不至于全盘搬到亚洲与中国。

在解释从外来移民到成为欧洲时尚的路径时,麦杰思报道说:“很快,他们开始在价值阶梯上上移,首先接管他们工作的小公司,然后是整个生产链。他们在Pronto moda(快时尚)方面形成了新的专长。中国(大陆)也可以快速制造衣服,但把衣服运到西方市场可能需要几周时间。普拉托的温州企业不仅可以快速生产,对不断变化的趋势做出闪电般的反应,还可以确保迅速交付给欧洲的批发商。此外,这些企业将拥有令人羡慕的 ‘意大利制造’的标签。到2000年中期,普拉托拥有数以千计的中国服装公司,使这座城市成为欧洲最大的快时尚中心。一些公司还为著名的全球品牌工作。在中国人的引导下,普拉托几个世纪以来的纺织工作传统已经踏上了新的轨道。”

以下部分,展示了作为1.5代移民的我与麦杰思的水平差异,以及价值观角度的不同切入点。

麦杰思报道的开头段,解答了我在《与<经济学人>麦杰思聊中国》中提到的——“谈到这一周的访问,麦杰思说他还没有找到撰写采访文章的‘colour’”。这个colour(此处绝不能理解为颜色)到底是什么?

对于为何麦杰思选择受访者王瑞(温州第二代移民,巴黎地区议员)的故事作为全文Colour,我的解读与麦杰思的本意不一样。大部分《经济学人》的目标读者都不会对麦杰思的初衷有异议,但并非所有中国读者都能读懂和欣赏他对这colour的运用。

什么是colour?至今我还在揣摩中。英国的新闻表达欢迎colour,去年我开始为《南华早报》撰写观点文章,主编也说欢迎我使用colour技巧。而我从前在中国学得的新闻报道,是“新闻以事实与数字表达内容,不使用形容词,不带情绪,不带价值观判断”,从前我一直认为“带情感的表述不是新闻,是文学”。故此中国新闻里往往读到的只是数字与平白的表述,没有情感。

麦杰思纠正了我以上对colour的认识,他在邮件里回复我:“说某事是 ‘悲惨的’(带情绪的形容词),不是colour。说某事是对权力的滥用(带价值观判断的描述)不是colour。colour是事实的。它通过使用视觉描述和/或个人证词的方式来吸引读者,使故事对不熟悉主题的人来说感觉更个人化、更直接、更有亲和力。请看本周《经济学人》中国版中关于新冠的报道——它以对德州市一家医院的描述开始。作者没有表达任何情感,也没有使用暗示作者感受的形容词。这只是一个场景,比如电视摄像机可能拍摄的场景。其目的是用任何人都能立即联想到的东西来吸引读者。”

这个纠正,为我划清了描述事实与添加个人情绪与判断词的区别,进一步消除了对colour的误解。

为了“用任何人都能立即联想到的东西来吸引读者”,麦杰思在这篇报道开头使用的colour是巴黎受访者王瑞的故事:“当父母离开他时,王瑞还太小,不记得他们。在他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开始了在欧洲的新生活。一年后,他的父亲跟随她也去了欧洲。在中国沿海城市温州周围的农村,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成群结队地做着同样的事情——放弃他们的城镇和村庄,往往还有他们的孩子,以追求一个梦想。既然在法国或意大利的血汗工厂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为什么还要在温州勉强维持生计?既然这么多人已经离开,为什么还要留下来?”

王瑞的故事明显打动了麦杰思,是他着墨最多的人物。报道中间部分介绍了温州第二代移民开始主动发声、融入主流的努力,这里又提及了王瑞:“现在王先生35岁了,拥有管理学硕士学位。他是一名商业顾问,也投身于政治(18岁时他自动成为法国公民,在法国长大)。王先生和其他在法国出生或长大的年轻温州人帮助了一场权利保护运动的产生,近年来,这场运动在巴黎催生了几次反对反亚裔种族主义的抗议活动。”

文章结尾这样写道:“王先生渴望被看作是法国人。2020年,他被选为巴黎东北部Pantin市的议员,他住在这个市镇。他不仅为华裔的权利而战。他加入了Place Publique,一个新的中左翼政党,他想代表所有类型的巴黎人。正如他在公社网站上所说的那样:‘I don’t want to be reduced to my origins(我不想被我的出身束缚)’。”

为何是王瑞(而不是那些受访的成功温州商人)成为报道主线?(我最初觉得),这当然是麦杰思的价值观的判断使然,而这亦是整个英国的价值观基础。

在与麦杰思联系后,我发现我上段说的“为何是王瑞(而不是那些受访的成功温州商人)成为报道主线?这当然是麦杰思的价值观的判断使然,而这亦是整个英国的价值观基础”分明是错判了,因为麦杰思并不以为然。我们看重王瑞这个colour的点,分明是不同的。

我最看重的,是他在文末写的:“王先生渴望被看作是法国人……我不想被我的出身束缚。”我甚至还列举了陆港不同代际的移民在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作为佐证,因为我花了十几年,才明白价值文化的不同,才能够说自己是1.5代。
麦杰思回复说:“我不知道这与我的价值观有什么关系,更不用说英国人的价值观了(不管它们是什么)!我的选择仅仅与这样一个事实有关:任何地方的读者,包括中国在内,都能体会到一个小孩子与母亲长时间分离的感受。使用这种colour是为了吸引那些不知道温州人是谁,对服装业或中国移民没有特别兴趣的人的注意。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一个孩子被遗弃的感觉。”

但我相信,中国读者对这个“孩子被遗弃”的colour不会有太大共鸣,因为过去30年,大量中国农村村民抛下老人与孩子,进城打工,其人数也许以亿计,催生了“民工”、“打工仔”等新词汇。中国人大都视此事为正常,认为这是为了“全家拥有更美好未来做出的牺牲”,母子分离虽然痛心,但仍然值得。王瑞两岁时母亲就离开了他,这在中国人眼里并非悲剧,往往被视为谋求幸福的手段。

麦杰思的这篇报道展示了欧洲温州移民过去40年历史画幅的最长尺度——第一代温州移民很难走出“有钱足矣”的思维捆绑,而儿时曾是非法移民的王瑞,正在巴黎追求更高的事业,作为法国国民发声,谋求权益。温州人在欧洲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仅在制衣业上,他们正融入主流。这是温州人未来的方向。

最后,衷心感谢戴华东(西班牙《侨声报》社长)、严振羽(《欧洲时报》英国版副主编)、以及Lili Cristina Zheng(意大利温州华人)的热心帮助;感谢李志鹏(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普瓦提埃大学国际移民、空间与社会研究所地理学博士,研究员)、王思萌博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胡宗源(巴黎温州侨领)、Raphael(巴黎温州二代移民)、丁金荣(普拉托商人)、Marco Wong(普拉托市政议员)、以及周龙(普拉托慈善人士)等人接受采访。


来源:FT中文网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Zl3S35VZu3BMrh7NYERpt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 14:30:43 来自手机 | 看全部
我是温州人,我骄傲。😂

来自: 华人街iPhone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3-1-12 16:32:05 来自手机 | 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3-1-12 16:37:34 来自手机 | 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 16:57:50 来自手机 | 看全部
752204184 发表于 5 分钟前
坑门拐骗像爬楼梯

坑门拐骗像爬楼梯 ??  不管这么说大家都是中国人。

来自: 华人街手机网页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 17:01:16 来自手机 | 看全部
空装装 发表于 23 秒前
坑门拐骗像爬楼梯 ??不管这么说大家 ...

给你一个赞

来自: 华人街android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 19:37:14 来自手机 | 看全部
温州人口900多万,地方也不小。经济不发达罢了。出来这批都是差的。好的国内混。

来自: 华人街android版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 23:12:48 来自手机 | 看全部
巴黎之恋2000 发表于 3 小时前
温州人口900多万,地方也不小。经济不 ...

那你是哪类人!

来自: 华人街iPhone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3 14:25:52 来自手机 | 看全部
能正面宣传温州移民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 这是好事吧 虽然我不是温州的 但总比那些嚼舌根的垃圾报道要好多了

来自: 华人街iPhone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8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5-2-5 19:00 , Processed in 0.065338 second(s), Total 9, Slave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