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在瑞安,他和她是夜校的同学,但没说过一句话;在异国他乡,命运让他们相逢、相知、相爱。米兰,是他和她人生路上的最重要一段,在这个充满诗意、浪漫的美丽城市,他们收获了爱情、事业和家庭。
邂逅一段美丽爱情
9月的米兰,秋色正浓。这是一个与平常没有多大区别的晚上,但这个晚上对于已在米兰生活了10个月的郑明光来说,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这天,在餐馆打工的郑明光正好有点空闲,于是乘着难得的机会,和堂兄弟几人一起去看电影。电影散场,夜色下的米兰,朦胧迷离,清冽的空气中夹杂着青草味,郑明光走在几个亲戚朋友间,恍若在家乡瑞安的感觉。
走着走着,眼尖的郑明光突然发现在不远处有一个身材高挑袅娜、相貌端庄美丽的中国姑娘。一瞥之后,郑明光心里一动,又转头认真地看了一下,竟发现这姑娘很面熟。是在米兰的什么地方见过面吗?但郑明光马上否定了。在米兰华人圈子里,没听说过有这么漂亮的姑娘。那么是……郑明光一拍脑袋,想起来了:原来她是瑞安读夜校的同学!
在异国他乡乍遇同学,那份喜悦不言而喻,而在郑明光心里,还不仅仅有“老乡遇老乡”的那份亲切,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男同学见女同学”的那份亲近,他觉得有一种温馨的感觉刹那间如闪电闪过心头,照亮了心扉。但郑明光不敢贸然上前相认,而是偷偷问走在旁边的堂妹夫:“她是我的同学,你们知道她是什么时候来米兰的吗?”堂妹夫一瞧他的表情,有点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取笑道:“怎么?是不是对人家有意思了?”郑明光不好意思地嘿嘿一笑。
“好吧,我帮你打听打听。”堂妹夫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米兰的瑞安人很少。当天晚上,堂妹夫就打听到了消息。那个漂亮姑娘名叫徐春兰,上个月刚到米兰,现在也在一家餐馆打工,住在她表姐家里。郑明光的堂妹夫和徐春兰的表姐本来就认识,堂妹夫马上打电话给表姐,开门见山说起这件事。
徐春兰表姐放下电话,对徐春兰眨眨眼,笑笑道:“春兰,你知道吗?你有一位同学也在米兰。” 徐春兰纳闷了:“没有啊。” “郑明光,你不记得吗?他今天看到你,对你有意思了。怎么样,明天见见面?” 徐春兰还在犹豫,表姐说:“郑明光这人我们都认识,人长得不错,也很老实,去看看吧。” 在双方亲戚朋友的安排下,第二天晚上,郑明光就去徐春兰打工的餐馆去见徐春兰,也就是去“相亲”。 双方见面后,男已有情,女也有意,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使两颗年轻的心相互吸引,他们很快地坠入爱河。 这一年是1985年。
20多年后的2006年6月,记者在米兰一家饭店采访郑明光,徐春兰也一起来了。 “这是缘分!这真的是缘分!缘分的事就是这么奇妙。”徐春兰谈起这份在异国促成的婚姻,一再强调缘分的奇妙,“如果在国内,我们根本不可能在一起。因为当时在瑞安读夜校时,我们从未交谈过,更不要说交往了。可是到了国外,竟然在一起了!”
编织梦想创新业
米兰是意大利的经济中心,也是欧洲最受瞩目的城市之一,这里有十四世纪意大利建筑精华的主座大教堂,有名闻遐迩的史卡拉歌剧院。这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
在美丽的米兰邂逅了一段美丽的爱情后,郑明光和徐春兰并没有长久地沉湎于风花雪月中,而是把浪漫和柔情埋在心里。因为他们要面对生活!
徐春兰到米兰后的几个月一直在亲戚的餐馆当跑堂。 郑明光的经历比徐春兰多一点。他于1984年11月到米兰,先是在一家皮包加工厂打工,每天从早干到晚,第一个月工资拿过来,20万里拉。按当时的汇率,相当于300元人民币。郑明光很失望。他出国前原来在瑞安市工具厂上班,当保养工,工作很轻松,月工资也有300元左右。
“拿差不多的工资,却干得这么辛苦,那干嘛出国?原来想像国外的钱好赚,遍地黄金,现在到了国外,反差这么大,思想上根本不能接受这个现实。”郑明光当时想不通,心里打算赚到飞机票的钱就回家。
4个月后,月工资涨到30万里拉,后来去餐馆打工;当跑堂,每个月可拿到40万里拉,当时里拉升值,40万里拉相当于1000元人民币。这时郑明光的心才有些安定下来,但赚到一笔钱后马上回国的念头一直没有改变。
“在这里赚钱太辛苦了,还是回家好。”他说。遇到徐春兰后,他还时时流露出这样的念头。
徐春兰开导他,要他安下心来好好想想今后的路怎么走。“现在不是你一个人,而是我们两个人了。”她说。
于是,两个基本上还是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在爱情的光芒下,开始在异国他乡编织梦想。
1985年11月份,郑明光、徐春兰的第一间“夫妻店”(其实不能算是夫妻店,因为当时他们还没有结婚)开张了。两人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笔钱,办起了皮包加工厂,老板和工人加起来只有两个半人:半个郑明光、徐春兰和刚从国内过来的郑明光的妹妹。
说郑明光是“半个人”,是因为那时郑明光还在堂妹开的餐馆帮忙打工,堂妹说暂时叫不到工人,请他一定“帮帮忙”。所以,郑明光在加工厂里的任务主要是从“番人”那里拉业务,跑来业务后,交给徐春兰和妹妹在家里做;但有时业务紧,对方赶着要货,郑明光还得帮忙做皮包。
“有时夜里24时回来后,还要做皮包,做到凌晨2时左右,睡一会儿,上午8时起床再接着做,10时左右匆匆骑自行车赶到餐馆。”郑明光回忆说。
徐春兰在加工厂里顶起了大半个天,整天整个人扑在皮包加工上。她说:“那段时间虽然很忙很累,但很开心。因为我们两个人在一起互相打气,是为了两个人的未来打拼。”
第二年的6月份,两人结婚了。
事业家庭双丰收
“她对你的支持大不大?”在米兰采访时,记者指了指徐春兰,问郑明光。 “那还用说?当然全靠老婆啊!”郑明光有一点不好意思地抓了抓头皮,憨笑道。
结婚后,郑明光就一心一意和徐春兰一起开皮包加工厂了。加工厂发展得很顺利,规模慢慢扩大,业务渐渐稳定下来。工作也没有那么辛苦了,一般是10时开工,22时收工。
1993年,欧洲兴起中餐热,意大利各家中餐店生意爆满。两夫妇一合计,卖了工场,开了第二间夫妻店——餐馆。
夫妻俩经营起餐馆来也是有声有色,生意越做越好,赚了一大笔钱。1997年,夫妻俩用这笔钱,又转了门路,开起了第三间夫妻店——外贸公司。
当时,大多数华侨开的贸易公司都是经营服装的,郑明光和徐春兰的外贸公司不一样,不卖服装卖家居用品。像脸盆、刷子、地拖、钢丝刷、浴用海绵及相框等等,凡是家庭生活中需要的,都卖。独辟蹊径的外贸领域使客商蜂拥而至,不仅欧洲客商、连阿拉伯客商也找到了这里。
独家生意,自然让夫妻俩赚了个盆满钵满,笑逐颜开。第2年,很多华人看到他们生意火爆,也开始经营家居用品。现在当地类似的外贸公司已有二三十家,且生意都很不错。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郑明光夫妇眼光的准确。
现在,夫妻俩又有了新打算,计划与人合作,组建类似于股份集团的外贸公司,扩大规模,拓宽经营领域。
几年前,郑明光在米兰发展的同时,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内,在上海投资房地产,在浙江诸暨、浦江等地投资大型超市。在采访时他透露,将加大在国内的投资力度。
生意上的成功,使郑明光夫妇在意大利侨界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现在,郑明光是米兰华侨华人工商会常务副会长、意大利北部同乡会常务副会长,徐春兰是米兰妇女会副会长等。因为兼有这么多的社会职务,郑明光夫妇常常要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参加当地的公益活动、节日庆祝活动、接待国内考察团等。
郑明光夫妇在事业上的成功,让不少人称道,他们幸福的家庭,同样令人羡慕。
郑明光夫妇育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1987年女儿出生时,正是他们皮包加工厂起步后,最艰苦最忙碌的时候。加工厂是租来的70多平方米的民房,前面是工场,后面是卧室。他们做工时就把几个月大的女儿放在后面,让她一个人在后面床上或地上爬来爬去。
“有一次,我们在前面做工,忘了照顾女儿,后来到后面看她时,她正伸着舌头,有滋有味地舔着地面。我们看了真是心疼死了。”徐春兰回忆起往事,语气中带着对女儿的愧疚,眼里闪着泪光。后来儿子出生时,家庭状况已有些好转。
现在,儿女都已长大。女儿今年20岁,长得亭亭玉立,靓丽动人;儿子在读中学,也是机灵活泼、聪明可爱。记者在米兰期间,郑明光夫妇和他们的女儿一直陪伴着,虽然时间不长,但可以看出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子。虽然她一直是在国外长大,又在当地接受教育,但语言举止都很乖巧、很“中国”,甚至很“瑞安”。
在对儿女的教育上,郑明光夫妇有意识地灌输“中国”意识,让他们参加回国观光夏令营,参观祖国的名川大山,领略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每年带他们回乡,经常让他们看中国书籍、VCD等,通过不同渠道,让他们更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及当今发展现状,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
郑明光夫妇说,比生意成功更让人喜悦的是他们的一对儿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