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919|回复: 0

亚历山大·仲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0 13:32:23 | 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亚历山大·仲马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père, 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由于他的黑白混血人身份,其一生都受种族主义的困扰。
大仲马的儿子小仲马也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善于写戏剧,其中《茶花女》等为代表作。
家世与生平其祖父安东尼-亚历山大·达维·德·拉巴叶特里侯爵曾在法国政府任职炮兵总军需官;1760年移居圣多明各(即现在的海地。1762年3月27日,一个名叫塞塞特·仲马的女黑奴为他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托马-亚历山大,即大仲马之父。 1780年前后,侯爵和他的儿子回到巴黎。1786年托马-亚历山大从军,他以仲马为姓入伍。在不久之后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中,他以自己过人的勇武与胆识,从行伍的最底层,成为了拿破仑麾下的一名将军。 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其祖父是侯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他饱尝种族歧视,心中受到创伤。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格。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1829)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这出浪漫主义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1844)、《基督山伯爵》。大仲马被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也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大仲马于1802年7月24日生于法国的维勒-科特莱(靠近巴黎)。
作品
亚历山大·仲马Selected works(作品选):
IVANHOE, 1822? (play)
LA CHASSE ET L'AMOUR, 1825 (play) - with Adolphe de Leuven and P.J. Rosseau
LA NOCE ET L'ENTERREMENT, 1826 (play)
FIESQUE DE LAVAGNA, 1827 - based on Friedrich Schiller's Fiesco
HENRI III ET SA COUR, 1829 (play)
CHRISTINE, OU STOCKHOLM, FONTAINEBLEAU, ET ROME, 1830
NAPOLÉON BONAPARTE, 1831 (play)
ANTONY, 1831 (play)
CHARLES VII CHEZ SES GRANDS VASSAUX, 1831 (play)
LA TOUR NE NESLE, 1832 (play) - The Tower of Nesle - with Frédéric Gaillardet
亚历山大·仲马MADAME ET LA VENDÉE, 1832
TÉRESA, 1832
IMPRESSIONS DE VOYAGE, 1833
ANGÈLE, 1833
CATHERINE HOWARD, 1834 (play)
CROMWELL ET CHARLES I, 1835 (play) - with M.-E.-G. Théaulon de Lambert and E. Rousseau
KEAN, 1836 (play)
CALIGULA, 1837 (play)
亚历山大·仲马PIQUILLO, 1837 (play) - with Gérald de Nerval
LE CAPITAINE PAUL, 1838 (play) - Captain Paul / Paul Jones - with Adrien Dauzats
LE BOURGEOIS DE GAND, 1838 (play) - with Hippolyte Romand
MLLE DE BELLE-ISLE, 1839 (play)
ACTE, 1839
L'ALCHIMISTE, 1839 (play) - with Nerval
LEO BURCKART, 1839 (play) - with Nerval
LES CRIMES CÉLÈBRES, 1839
JARVIS L'HONNÊTE HOMME, 1840 (play) - with Charles Lafont)
EXCURSIONS SUR LES BORDS DU RHIN, 1841
JEANNIL LE BRETON, 1841 (play) - with Eugène Bourgeois
LES DEMOISELLES DE SAINT-CYR, 1843 (play)
LE CHEVALIER D'HARMENTAL, 1843 - The Chevalier d'Harmental / The Chateau d'Harmental / The Conspirators
GEORGES, 1843 - George
LE CHÂTEAU D'EPPSTEIN, 1844 - The Castle of Eppstein
LES FRÈRES CORSE, 1844 - The Corsican Brothers - (film 1941, dir. by Gregory Ratoff, starring Douglas Fairbanks Jnr, Akim Tamiroff)
LES TROIS MOUSQUETAIRES, 1844 - The Three Musketeers - Kolme muskettisoturia - (filmed several times: film 1914, dir. by Charles V. Henkel; film D'Artagnan, 1916, dir. by Charles Swickard; film 1921, dir. by Fred Niblo; film Les Trois Mousquetaires, 1921-22, dir. by Henri Diamant.Berger: film The Three Mut-Get-Theres, 1922, dir. by Max Linder; film 1935, dir. by Rowland V. Lee; film 1939, dir. by Allan Dwan; film 1948, dir. by George Sidney, starring Gene Kelly; film 1974-75, dir. by Richard Lester, screenplay by George MacDonald Fraser; film 1993, dir. by Stephen Herek; film 2001, The Musketeer, dir. by Peter Hyams, starring Justin Chambers, Stephen Rea, Tim Roth, Mena Suvari, Catherine Deneuve)
LA REINE MARGOT, 1845 - Margaret de Navarre / Marguerite de Valois - ( film 1994, dir. by Patrice Chereau, starring Isabelle Adjani, Daniel Auteuil, Jean-Hugues Anglade, Vincent Perez)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1844-45 -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 Monte Criston kreivi, suom. mm. Jalmari Finne 1911-12 - (film 1934, dir. by Rowland V. Lee; television series 1998, dir. by Josee Dayan, starring Gerard Depardieu, Ornella Muti; film 2002, dir. by Kevin Reynolds, screenplay by Jay Wolpert, Guy Pierce, James Caviezel, Dagmara Dominczyk, Richard Harris, Michael Wincott, Luis Guzman)
VINGT ANS APRÈS, 1845 - Cardinal Mazarin / Twenty Years After / Cromwell and Mazarin - Kaksikymmentä vuotta myöhemmin
DE PARIS À CADIX, 1846-48
JOSEPH BALSAMO, 1846 - suom.
LE CHEVALIER DE MAISON-ROUGE, 1847- Marie Antoinette / Genevieve / Chateau-Rouge / The Knight of Redcastle / The Chevalier de Maison-Rouge
LA DAME DE MONSOREAU, 1846 - Diana of Meridor / Chicot the Jester / La Dame de Monsoreau / Diane
MÉMOIRES D'UN MÉDECIN: JOSPEH BALSAMO, 1846 - Memoirs of a Physician / Andrée de Tavarney 7 The Chevalier / Balsamo / Joseph Balsamo
LES QUARANTE-CINQ, 1848 - Five Guardsmen / The Forty-Five
DIX ANS PLUS TARD OU LE VICOMTE DE BRAGELONNE, 1848-50 - Ten Years Later, or, The Vicomte Bragelonne - Bragelonnen varakreivi - (film The Iron Mask, 1929, dir. by Allan Dwan, starring Douglas Fairbanks, screenplay by Elton Thomas - Fairbanks' often used pseudonym; The Man in the Iron Mask, 1939, dir. by James Whale; The Lady in the Iron Mask, 1959, dir. by Ralph Murphy; The Man in the Iron Mask, 1976, dir. by Mike Newell; The Fifth Musketeer, 1979, dir. by Ken Annakin; The Man In the Iron Mask, 1998, dir. by Randall Wallace, starring Gabriel Byrne, John Malkovich, Jeremy Irons, Gerard Depardieu, Leonardo DiCaprio)
LE COLLIER DE LA REINE, 1849 - The Queen's Necklace - Kuningattaren kaulanauha
ANGE PITOU, 1849 - Taking the Bastille / Six Years Later / The Royal Life-Guard / Ange Pitou
LES MILLE ET UN FANTOMES, 1848-51 - Tales of the Supernatural (3 vols.)
LA TULIPE NOIRE, 1850 - The Black Tulip - Musta tulppaani
亚历山大·仲马LE VAMPIRE, 1851
MES MÉMOIRES, 1852-54
ISAAC LAQUEDEM, 1853 - Isaak Lakadam
LES MOHICANS DE PARIS, 1854
LA COMTESSE DE CHARNYI, 1852-55 - The Countess de Charny / La Comtesse de Charny
LE VERROU DE LA REINE, 1856 (play)
L'ORESTIE, 1856 (play)
LE MENEUR DE LOUPS, 1857 - The Wolf-Leader
LA DAME DE MONTSOREAU, 1860
LES GARIBALDIENS, 1861
亚历山大·仲马SOUVENIRS DRAMATIQUES, 1868
HISTOIRE DE MES BÊTES, 1868
THÉÂTRE COMPLET, 1863-1874 (15 vols.)
ŒUVRES COMPLÈTES, 1846-76
THÉÂTRE COMPLET, 1873-1876 (25 vols.)
ŒUVRES COMPLÈTES, 1922-
Antony, 1931 (in Nineteenth Century French Plays, ed. by J.L. Borgerhoff; French Romantic Plays, ed. by W.W. Comfort, 1933)
Henry III and His Court, 1931 (in Nineteenth Century French Plays, ed. by J.L. Borgerhoff; Chief French Play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d. by E.M. Grant, 1934)
中译作品
1、《暴君末日》,全小虎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罗马尼禄时代。
2、《阿斯加尼奥》,韩沪麟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法国弗朗索瓦一世时代。又名为切利尼传奇。
3、《玛戈皇后》,张英伦、向奎观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又译为玛戈王后、瓦鲁阿家族的玛格丽特。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一部。(1845年,法文名为La Reine Margot)
4、《蒙梭罗夫人》,陈祚敏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二部。旧译本为地亚小传(La Dame de Monsoreau),洪观涛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5、《四十五卫士》,郝运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三部。
6、《三剑客》(旧译《三个火枪手》,《侠隐记》)(第1及2卷) ,李青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又译为三剑客、侠隐记。达大尼央三部曲第一部。路易十三时代。
7、《二十年后》,王振孙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又译为续侠隐记。达大尼央三部曲第二部。路易十四时代。
8、《布拉热洛纳子爵》,谭玉培、吴丹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又译为小侠隐记、双剑勤王录、铁面人。达大尼央三部曲第三部。路易十四时代。旧译本为法宫秘史(Le Vicomte de Bragelome),君朔译述,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 1915再版。
9、《黑郁金香》,郝运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荷兰奥兰治(威廉)时代。
10、《裙钗之战》,张成柱、王长明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路易十四时代。
11、《阿芒得骑士》,李爽秋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路易十五奥尔良摄政时代。
12、《风雨术士巴尔萨莫男爵》,高临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路易十五时代。又译为红颜恩仇记,台湾译为大野心家:巴萨摩传奇。
13、《王后的项链》,王振孙、韩沪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路易十六时代。
14、《昂热·皮都》,叶尊、吴丹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大革命时代。
15、《夏尔尼伯爵夫人》,谭玉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旧译本为蟹莲郡主传(Contess de Charney),上海商务印书馆,林纾笔述王庆通口译。大革命时代。
16、《红屋骑士》,罗玉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旧译本为玉楼花劫(Le Chevatier de Maison-Rogue),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林纾、李世中译。大革命时代。
17、《双雄记》,王振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又译为杀手与侠盗。拿破仑时代。
18、《基度山伯爵》,蒋学模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又译为基度山恩仇记。路易十八复辟时代。
19、《侠盗罗宾汉》,乔娟译,济南明天出版社2005。英国理查一世时代。
20、《苏后马丽惨史》,(The Tragic Story of Stuart Mary,Queen of Scots),魏易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1、《加里波迪回忆录》,大仲马编写,黄鸿钊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2、《大仲马精选集》,吴岳添编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收有长篇小说二部,即“侠隐记”、“黑郁金香”,以及一部戏剧“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
23、《大师的残忍》,马原编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内含大仲马的《德·冈热侯爵夫人》。24、《亨利三世及其宫廷》(1829年),浪漫主义戏剧,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
小说的特色
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
1802年7月24日,被法国人称为“文坛火枪手”的大仲马在巴黎东北方向不足一百公里的小镇维莱科特雷诞生。
---我保留亚历山大·仲马的名字---
大仲马的祖父戴维·佩莱苔利原本是圣多明哥岛上的一个充满激情而好色的贵族,家里有一大群黑人奴仆,其中一个名叫露易·仲马的女黑奴给他生了一个混血儿,这便是大仲马的父亲托马斯·亚历山大。托马斯成人后想去参加拿破仑的军队,戴维·佩莱苔利却不允许他使用自己的姓氏报名参军,这个傲慢的老贵族认为一个混血儿士兵使用自己的贵族姓氏,是有辱门庭的。托马斯只好用母亲的姓氏参加了拿破仑军队。由于他作战勇敢,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就由一名士兵升为一名将军。拿破仑开始独裁统治之后,由于托马斯是个激烈的共和党人,被解除了军职。托马斯郁闷而死时,大仲马才3岁半。接着,祖父又破了产,大仲马的家境一下子陷入困顿之中。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之后,大仲马已经13岁,他的母亲想重振家业,便让他做出抉择,是采用佩莱苔利这个古老而又尊严的贵族姓氏呢,还是保留黑奴的姓氏仲马呢?这两个姓氏的高低贵贱,以及哪一个对自己的命运影响大,少年仲马心里非常清楚,但他还是坚定地对母亲说:“我保留亚历山大·仲马的名字!”
---巴黎戏剧舞台上的新帝王---
大仲马20岁那年准备闯荡巴黎,但他身无分文,无法成行。偶尔的一天晚上,他来到酒店里与人赌弹子,凭借在乡间游逛时练就的高超的弹子技术,他赢了满满一口袋钱,当夜便告别母亲,狂喜地奔向巴黎。
到巴黎之后,大仲马幸运地遇到了父亲的旧友福阿将军,经福阿将军举荐,他当上奥尔良公爵府上的公务员。生活稳定之后,大仲马把母亲也接到了巴黎。为了生活有更好的保障,大仲马在当差之余,经常替法兰西剧院誊写剧本,以增加收入。许多精妙的剧本让他深为着迷,常常忍不住放下誊写的剧本,动手写自己的剧本。有一天他来到法兰西剧院,径直走进当时著名的悲剧演员塔玛的化妆室,张口就说:“先生,我想成为一个剧作家,你能用手碰碰我的额头,给我带来好运气吗?”塔玛微笑着把手放在他的额头上,说:“我以莎士比亚和席勒的名义特此为你这个诗人洗礼!”大仲马一点儿也没在意这位大演员善意的玩笑,他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郑重其事地说:“我要在你和全世界人面前证实我能做到!”
然而,大仲马花了三年时间写出的大量剧本,没有一个被剧院接受并上演。直到1928年2月11日傍晚,法兰西剧院才给他送来一张便条:“亚历山大·仲马先生,你的剧作《亨利三世》将于今晚在本院演出。”大仲马手忙脚乱地穿好衣服时,才发现自己没有体面的硬领,他连忙用硬纸剪了个硬领,套在脖子上便飞奔剧院。但是到了剧院他却无法靠近舞台,因为连座席间的通道上都站满了观众。直到演出幕落以后,剧院主持人请剧作家上台时,大仲马才得以出现在台前,顿时,暴风雨般的喝彩声响彻剧场。当时的报纸如此描述他:“他的头昂得那么高,蓬乱的头发仿佛要碰到星星似的”。这个带着硬纸领子的混血儿一举成名,一夜之间成了巴黎戏剧舞台上的新帝王。
紧接着,大仲马的另一个剧本《安东尼》演出后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大仲马在巴黎成了最走红的青年剧作家。尽管如此,巴黎的许多贵族和一些文坛名家们仍然蔑视他的出身,嘲讽他的黑奴姓氏。甚至像巴尔扎克这样的大家也不放过嘲笑他的机会。在一个文学沙龙里,巴尔扎克拒绝与大仲马碰杯,并且傲慢地对他说:“在我才华用尽的时候,我就去写剧本了。”大仲马断然地回答道:“那你现在就可以开始了!”巴尔扎克非常恼火,进一步侮辱大仲马:“在我写剧本之前,还是请你先给我谈谈你的祖先吧——这倒是个绝妙的题材!”大仲马也火冒三丈地回答他:“我父亲是个克里奥尔人,我祖父是个黑人,我曾祖父是个猴子;我的家就是在你家搬走的地方发源的。”
---豪爽而奢侈的“基督山伯爵”---
戏剧创作的成功使大仲马名声大振,他也因此得以加入以雨果为首的浪漫派。历史也证明了大仲马的戏剧创作活动对浪漫主义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他的《亨利三世》,最早为浪漫派戏剧开辟了道路,也使他成了浪漫派戏剧的先驱者之一。但是,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却是他创作的一系列历史传奇小说。大仲马的作品浩如烟海,据他晚年自称,毕生著书1200部,但他的研究者却认为,其中大部分是他的写作工厂里一些“枪手”们的“捉刀”之作。即便属于他创作的80多部小说中,也都有奥格斯特·马奎的很多心血。马奎是一个善于编排情节的学者,并且精通历史。
经过时间的无情淘汰,大仲马的大多数小说早已被人遗忘,甚至绝迹。目前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的只有《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几部作品。尤其是《基督山伯爵》,更为人们所喜爱。无产阶级文豪高尔基曾称赞它是一部“令人精神焕发的书”。但是,同一些伟大作家的作品相比,这部小说还没有能够更加广泛和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也无法进入19世纪文学第一流的杰作行列。因此,在法国文学史上,大仲马的地位还不能和巴尔扎克、雨果等文学大师相抗衡。
然而,《基督山伯爵》毕竟是全世界通俗小说的扛鼎之作,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这本历史传奇的通俗小说给大仲马带来的巨额稿酬,也是巴尔扎克雨果们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使原本就豪爽大方、挥霍成性的大仲马生活更加奢侈。有一次,一个朋友请他捐出50法郎埋葬一个刚去世的地主管家,大仲马哈哈大笑着拿出100法郎,说:“去埋葬两个地主管家吧!”当时,他早以“基督山伯爵”自居,并已在圣日耳曼昂莱山脚下濒临塞纳河的地方买下一大块地皮,准备建筑他梦想的豪宅——基督山城堡。当建筑设计师告诉他城堡造价需要20万法郎时,这位“伯爵”大人豪放地说:“但愿比这更多一些!”基督山城堡于1847年7月25日竣工,建筑非常符合大仲马所要求的华丽风格,内部装饰也体现了他的作家身份:那些窗帘的银质挂钩上吊着他所喜欢的莎士比亚、歌德、雨果等大文豪的雕像;他自己的一尊半身雕像则安放在门厅的正中央,并且在雕像的底座上刻了一行字:我爱爱我的人。从此,大仲马经常在城堡里大宴宾客,饮酒作乐。可惜好景不长,几年工夫,大仲马就把自己的财产挥霍一空,不得不把城堡拍卖给他人。
---我闭着眼睛写作,我儿子睁着眼睛写作---
大仲马在奥尔良公爵府上当公务员期间,私生活放荡不羁,他和与自己原本同住一楼的女裁缝卡特琳·拉贝同居了很长时间。拉贝给他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在文学声誉上大大超过他的小仲马。这时候,大仲马又和一个戏剧编辑的女秘书好上了,他便抛弃了拉贝。直到七年后他成为巴黎有名的剧作家时,才认下小仲马,但是他始终没有承认拉贝是他的妻子。尽管他后来一直抚养着小仲马,并担负着拉贝的生活费用,但小仲马的内心一直与他有一种说不清的隔阂。特别是大仲马横加干涉小仲马的爱情这件事,给小仲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1848年,24岁的小仲马根据自己的爱情经历,写出了他的成名作《茶花女》。接着,他又花了将近4年时间把它改成剧本,于1852年演出后大获成功。后来,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和剧作家皮阿威又把《茶花女》改成歌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小仲马改写的话剧《茶花女》初演时,大仲马却因为反对拿破仑第三发动政变,正在布鲁塞尔苦度短期的流亡生涯,小仲马给他打去电报:“巨大的成功!就像你的剧本初次上演时所获得的成功一样!”大仲马真是又嫉妒又骄傲。当后来又有人再次把仲马父子的作品做比较后,仍然认为大仲马的所有作品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小仲马的一本《茶花女》时,大仲马幽默地说:“我从我的梦想中汲取题材,我的儿子从现实中汲取题材;我闭着眼睛写作,我的儿子睁着眼睛写作;我绘画,他照相。”
大仲马68岁时停止写作,他并非厌倦了创作,而是因为他爱上了一个漂亮的美国女演员阿达·孟肯。风流了一辈子的大仲马,一下子认定了光彩照人的阿达·孟肯就是他此生的归宿,他要在有限的余生里认真地享受一下真正的爱情。不幸的是,阿达·孟肯在一次演戏时从飞驰的马上掉下来摔死了。埋葬了自己的心上人之后,喝得醉醺醺的大仲马在晴空下打着一把蓝色的雨伞,来到儿子小仲马家里,一坐下就大声说:“我的孩子,我是到你这儿来等死的。”
半月以后,大仲马去世。
2002年,经过一番讨论,大仲马的遗体移到了神圣的先贤祠。
大仲马和小仲马的故事
大仲马和小仲马是世界文坛的佼佼者,有很多人却把他们混为一谈,其实他们是一对父子。
19世纪上半期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是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少有的多产作家。他的作品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大仲马的主要成就在于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有《三个火枪手》(1844)、《玛尔戈王后》(1845)和《基督山伯爵》(1845,又名《基督山恩仇记》)。文学之父维克多·雨果对他作了最中肯最感人的评价: “他的为人像夏日的雷雨那样爽快,他是个讨人喜爱的人。他是密云,他是雷鸣,他是闪电,但他从未伤害过任何人。谁都知道,他待人温和,为人宽厚,就像大旱中的甘霖。”
小仲马 (1824~1895)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 1848年小说《茶花女》的问世,使小仲马一举成名。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话剧于1852年首次演出,获得更大的成功。这部作品兼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色,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演变时期的优秀作品。小仲马后来写了20余部剧作,现实主义倾向更为鲜明。其中比较成功的有《半上流社会》(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放荡的父亲》(1859)、《欧勃雷夫人的见解》(1867)、《阿尔丰斯先生》(1873)、《福朗西雍》(1887)等。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者之一,其剧作富有现实的生活气息,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结构比较严谨,语言通俗流畅。
哭鼻子的大仲马
有一天,大仲马的一位好友前来拜访他,见他正独自坐在书桌前,双手抚摸着稿纸,低声抽泣着。朋友就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等,可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还不见他的情绪有所好转,就决定去劝劝自己的朋友。他拍了拍大仲马的肩膀,关心地问:“亲爱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令你如此伤心?”
大仲马回头一看,见是好友来了,便把事情的原委诉说了一遍。原来,大仲马正在创作《三个火枪手》,最后由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其中的一个火枪手非死不可。可大仲马非常喜欢这个人物,想试图改变这个物的命运,然而却无法做到。他一想到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将被自己的笔杀死,而自己对此又无能为力时,就不由得伤心至极,流下了眼泪。
他的朋友听了他的诉说后,笑着对大仲马说:“我的朋友,你可知道我已来了多久了……”
这时大仲马的一位仆人刚好从门口经过,听了这话也笑了,说道:“先生,您不过来了四十五分钟,而主人却已经哭了好几个小时啦!”
真实的高度
一天,大仲马得知他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们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说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好了。”
小仲马固执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膀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冷酷无情的一张张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仍在不露声色地坚持创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知名编辑曾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马的丝毫不差,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的迥然不同。带着这种兴奋和疑问,他迫不及待地乘车造访大仲马。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作品,作者竟是大仲马名不经传的年轻儿子小仲马。“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签您的真实姓名呢?”老编辑疑惑地问小仲马。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
老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小仲马的《茶花女》是根据自己的爱情经历写出来的,出版后,法国文坛书评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记》,小仲马一时声誉鹊起。
作为名作家的儿子,小仲马的这种做法确实是值得让我们学习的,做事情就应该要踏踏实实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仲马临终前这样深深感叹地留下这么一段话:“我从我的梦想中汲取题材,我的儿子从现实中汲取题材;我闭着眼睛写作,我的儿子睁着眼睛写作;我绘画,他照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8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5-1-13 20:56 , Processed in 0.063953 second(s), Total 9, Slave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