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541|回复: 0

[闲谈] 英国是怎么成为“腐国”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3 13: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0ff921bd-9a32-4108-825b-2ff9f82a7e9e_size16_w275_h270.jpg

骄傲Pride (2014) 导演:马修·沃楚斯 编剧:史蒂文·贝雷斯福德 主演:本·施耐泽、乔治·麦凯、帕迪·康斯戴恩等 类型:剧情/喜剧 上映日期:2014.9.12(英国)片长:120分钟 豆瓣评分:8.3

在影迷心目中,英国有一个绰号叫做“腐国”。所谓“腐”,来自于网络的一个群体,叫做腐女,这是一帮深度宅女,她们热衷于把各种影视剧里的男性友谊解读为同性之爱。而英国则更加成为了腐女们臆想的重灾区,所以干脆以“腐国”命名了。
英国影视编导们也不负众望,在作品里添加各种“腹黑”的小玩笑,比如无论是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还是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关系都被处理得很暧昧,各种腹黑的小桥段也让全世界腐女们大呼过瘾。这可能也体现了英国文化的自嘲精神和深入骨髓的幽默感。
然而同性恋文化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能够被轻松幽默地展示,直到19世纪下半叶,同性恋仍然被英国人看做是犯罪和不道德的行为。对剧作家王尔德和科学家图灵这两大天才的迫害,至今仍是最为臭名昭著的案例。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沃芬顿报告》为起点,英国开始走上了同性恋非罪化的道路。当然,所谓非罪化只是把法律和道德区分开来,不再通过法律迫害同性恋者,但在观念层面,英国人那时候还远未到接受同性恋者的地步。就好像美国人在上世纪60年代通过了《平权法案》,但观念上的种族歧视,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清除。
好吧,其实我想写的是影评,最近看了一部英国电影《骄傲》,讲述的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同性恋运动的故事,交代一下背景,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特征。这部电影虽然主题沉重,但情节处理得相对轻松,甚至有点载歌载舞的意思。
影片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尽管讲述的是同性恋者争取权利的故事,但时代背景中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就是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故事讲述了一个同性恋小组织,在观念保守的英国社会里,影响力极其有限,募捐也很不理想,于是有一天组织者突发奇想,打算借助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他们把募捐的口号改成了同性恋支持罢工工人,果然效果好了很多,他们筹到了不少钱。
然后问题来了,当他们打算把钱捐给工会的时候,对方却因为他们的身份而拒绝这笔捐款。这时候,同性恋组织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绕过工会,直接把钱交给罢工所在地的工人。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在我看来,影片的表达方式特别好,首先是那种以相对轻松的方式去讲述沉重的历史话题。影片通过笑中带泪的方式去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英国式的幽默,以及不那么英国的歌舞,让剧中人们维持着尊严、乐观的形象,这种诉说方式我觉得远比那种苦大仇深的贩卖苦难来得更有格调。
另外一点则是这种小中见大的表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截取一小段极富戏剧性的片段加以细致的描写,这让无论是同性恋维权还是矿工罢工都变得不再是历史标签,而是血肉丰满的具体的人和事儿,宏大叙事,往往容易让我们趋于理性地看待各种历史事件和数字,而忽略了这些事件和数字背后那些具体的人。这会让人失去痛感和同情心。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是成功的,它很容易让观众在这段历史中站到编导的立场上。影片中的工人罢工以失败告终(因为真实的历史如此),人们目送着工人复工的一幕,则更是增添了悲情的气氛。假如观众是一个没有具体立场的旁观者,这部电影真是有足够丰富的情感和细节来打动你。可惜我不是,我无法抛弃自己无可救药的理性,起码在我看来,如果审判那段历史,这部电影只算是一方之词,而控辩双方的另一方,在电影中基本上是缺席的,最多只有几个脸谱化的警察形象。
唉,刚才我还在说,宏大历史容易让人失去感性,现在我又要反过来说,任性的艺术家和他们旗帜鲜明的文艺作品又容易让人失去理性。这部电影,就表达了编导们鲜明的左派立场,他们所讨厌的,就是当时的执政者———保守党和他们的首相撒切尔夫人。我觉得,如果我们因为这部电影而想要了解那个时代的英国,还是应该听听另一方的声音,比如看看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铁娘子》。
所以我打算交代一下另外一段背景。早在二战之后,英国煤矿产业就开始萎缩,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受到石油能源的冲击,英国经济对于煤矿业的依赖已经越来越弱。正常的逻辑当然是大量的裁员下岗。然而这个行业不同一般,他们拥有着极为强大的工会力量,而且始终持不妥协立场。裁员?开玩笑,不仅不能裁员,政府还要补贴,企业还要购买他们的产品,于是这个冗员、低效、高待遇的群体,已经严重制约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而罢工,则是他们强有力的武器。可惜这一次,他们碰到了更为强硬的撒切尔夫人。罢工被铁腕镇压了下去,英国工会组织也遭受了沉重打击。这个仇恨结大了,以至于当撒切尔夫人去世时,还遭受了当年那些工人们的咒骂。

之所以讲述这段被电影略去的历史背景,其实还是想说同样的道理。别忽略了历史事件背后具体的人。当工人们为他们的利益抗争时,他们损害的是更多的英国国民的利益。他们的税钱被拿去补贴煤矿工人,他们不得不忍受质量更差的能源,他们的经济发展也被严重拖了后腿,相比于有组织的工会,这些国民们又是属于一盘散沙的弱势群体。如果让持这个立场的艺术家拍摄一部电影,那将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当然,影片里的人们并不是都失败了,在影片的结尾,同性恋组织赢得了矿工们反过来的支持。这种观念上的理解要比法律上的认可更加重要。然后一步一步,埃尔顿·约翰、本·卫肖们再也不必掩饰自己的性取向,英国也成为了被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腐国”,这个胜利是没有争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8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5-1-11 12:44 , Processed in 0.106889 second(s), Total 10, Slave 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