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2658|回复: 0

[社会新闻] 葡萄牙华人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8 14: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在葡萄牙主流媒体的眼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人青年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事业观念。同时,因为华人社群的相对封闭性,旅葡华人的许多生活细节对大部分葡萄牙人来说都是一个捉摸不定的谜。趁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葡萄牙《Expresso》周刊制作了一个专题,报道生活在这里的华人青少年的生活。受访的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华人青少年都经历了一段适应的时间。


  诚然,葡萄牙记者有其独到的视角,他们看到了我们很少察觉出来的华人移民教育问题的两难困境,但欧浪网笔者认为,这个报道仍有其不足:接受采访的这几位华人青少年都有接受与普通葡萄牙孩子无异的教育,然而在这里仍有一大批游离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的华人孩子,他们在葡萄牙的生存状态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前一段时间,笔者与一位从事教育事业的华人谈起葡萄牙华人经济的发展方向。朋友的一个问题引起笔者深思:未来几年,旅葡华人是否会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笔者并没有想出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可是却注意到了一个词汇:未来几年。“未来几年”意味着什么:不知道华人父母有没有察觉到,身边的孩子们是否已渐渐长大成人?第二代旅葡华人移民的成熟,对整个葡萄牙华人社群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就让他们走到历史舞台上来吧。

  如果要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找一个能够称得上“中国城”Chinatown 的地方,那一定就是Arroios到Martim Moniz之间的地带。在Rua dos Anjos,一所华人基督教教堂大门敞开,一位牧师正在摆放着地上的塑料凳子。在 Martim Moniz 货行旁边的华大利超级市场里面,华人们在购买着葡萄牙人前所未见的中国传统食物。在 Mouraria 一条小巷子前面,一张用中文书写的小字条指示巷子里头有一家地道的华人小吃店。这里,就像在中国国内一样,葡萄牙本地人才是真正的“老外”。

  16岁的Jin Jing和14岁的Jing Wang,住在亚洲商城 Chelas 附近的 Parque da Bela Vista,对里斯本地铁红线地区了如指掌,定期去货行买东西剪头发。和其他年轻人一样,Jin 喜欢到哥伦布和达伽马购物中心逛街购物,而她的弟弟 Wang 则喜欢和他的朋友一起打篮球,在夏天傍晚坐在河边一边用 MP3 听着台湾流行音乐一边吃着麦当劳的汉堡包。记者从一位葡萄牙人口中知道了一部分故事: Chelas 那家中国店的老板娘在 1996 年就来到葡萄牙,她的丈夫在 2000 年到里斯本相聚,把还在国内的两个孩子 Jin 和 Wang 留给家中的祖父祖母抚养。到了2005年,到了青春期的他们俩才来到葡萄牙和父母相聚。那时候他们需要重新入读低年级,和 8 岁大的葡萄牙孩子们坐在同一个教室,学习一种完全没法理解的语言,度过了许多艰辛的时刻,直到他们习惯了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

  2008 年夏天,他们回到了北京,发现这个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同时他们第一次感到再也不会对老家产生朝思暮想的眷恋。姐弟俩的姓氏拼音 “Jing” 和首都北京的“京”一样。正在迅速转变的中国,让他们横跨欧亚大陆来到了遥远的葡萄牙。

  葡萄牙政治社会科学学院的人类学专家 Irene Rodrigues 指出,目前,华人社会在经济环境方面有着更多的安全感,但感受到一种来自国际社会的两难压力。一方面,华人渴望、呼吁进入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他们又时刻提醒自己,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维持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现代化是一种产生于西方的价值观,而华人对外来的事物一直怀有抗拒心理。“身为中国人”也代表了一种传统的文化观念,在这里面“家庭”是最重要的核心。

  在华人社会,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家庭”的支柱建立于父辈和子辈的关系上:“子辈在年轻时依靠父辈抚养,父辈指望自己年老之后获得子辈的赡养。”在远离家乡的外国,华人移民在教育下一代子女的过程中遇到了另外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华人移民父辈在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华人移民的父辈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恐惧,害怕子女变为地道的“葡萄牙人”的同时,远离了“养儿防老”的传统家庭思维纽带。

  远离世界

  22 岁的华人小伙子 Haiyong 在里斯本科技学院就读信息科技专业,他的葡萄牙朋友们为他改了个地道的名字 “Hugo”:“我住在 Benfica 那里,住家就在我家店铺隔壁,和其他华人移民差不多。我来自浙江,父母原本是农民。这里的华人移民有百分之九十都是从那里出来的。”在课间,记者随着他走过学院的走廊,来到一间电脑机房。 Hugo 说:“我最近两年的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第一代葡萄牙华人移民中基本上没有谁会在这里读大学,而当时我读完高中之后还在犹豫是否继续读书,但是后来还是决定上大学吧。在葡萄牙,绝大部分的青少年都会帮家里打工,我们已经习惯了工作。”
Hugo 在 1999 年来到葡萄牙,当时年仅 12 岁。回忆起那段适应期,他认为最困难的还是交流问题。“真是非常艰难,我觉得自己远离了这个世界。很多华人孩子都要经历这个阶段,大部分因此而辍学。”这位华人大学生当年用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才将葡语锻炼娴熟,但是直到今天,在编写课程论文的时候,他还会觉得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 Hugo 开始进入身边本地葡萄牙人的朋友圈子,结伴去电影院、打电脑游戏、冲浪。之后他在互联网上与其他更多的年轻人建立社交关系。在未来发展的方面, Hugo 表示选择了留在葡萄牙而不是去到美国进修,因为他喜欢面对熟悉的事物,这会让他感到舒适。有时候, Hugo 会反问自己:“读这么多书值得么?如果我自己开一家三百店或者餐馆,可能会赚得更多。”


  “华人父母对子女施加的影响太多了,给予他们的自由却很少。我长大成年后会喜欢过着有更多私隐空间的生活,但到了老年我会让子女和我住在一起”他说。

  Hip hop no templo 佛堂里的嘻哈乐

  在一个周日的下午,里斯本 Cabo Ruivo 地区的一条小路旁,你可以透过落地玻璃看到佛光山佛堂里面金色的佛像。一进屋就闻到令人心悦的佛香。年轻人的欢呼声响起的时候,记者留意到他们都有地道的葡萄牙语名字,谈吐间夹杂着普通话词汇。

  这个佛堂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场所,它同时扮演着第二代华人移民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角色。以佛堂的文化作为背景,他们相聚在一起练习传统舞蹈和其他文化节目。音乐响起来之后,佛光会青年团的男孩女孩们专心致志地为新年文艺晚会的现代迪斯科嘻哈舞蹈节目作排练。

  里斯本佛光会青年团团长 Maria Quian Quian 今年 19 岁,记者和她坐在父母的餐馆中聊起她的故事,聊起她的性格是如何在这两个不同的世界中建立的:“我出生在科英布拉,从小就和葡萄牙小孩一起相处,我从来都没感到被排斥被孤立。在我 10 岁那年来到里斯本一家公立小学读书,从前我都是一个好学生,但我发生了很多事情。有一天我和一个女孩打架之后,我母亲将我转到一所私立学校读书。”连续两年, Maria 在课间都是独自一人坐在学校的走廊旁边:“我问自己,为什么他们不接受我。但我有耐心,忍了下来。我改变不了什么。”Maria 在家里从来不说学校的事情:“家人日夜工作,为我的学业付了很多钱。我觉得对他们说了也没有什么用,因为这只是我自己的问题。”那时候,她还只有 13 而已。

  在此期间, Maria 的母亲开始带着她定期来到佛光山和中文学校。从此,Maria 和她的家庭文化之间产生了新的思想纽带。现在,进修酒店管理专业的 Maria 已经理解自己的东西方身份认同:“首先我是一个葡萄牙女孩,因此我的身份证正是这样写的,我喜欢做葡萄牙人。我认为这是我对世界有着开阔眼界的原因。我的母亲没法接受这种差异,但是我也喜欢在家里生活的那种传统模式。” Maria 承认只去过一次舞厅。但她表示不喜欢在舞厅的感觉,在国内反而喜欢在卡拉OK房间唱汉语歌。

  Hábitos diferentes 不同的学习

  在葡萄牙,很难找到这样一家酒吧,里面坐着华人青少年,手上端着啤酒聊天。但是在周六的早上,我们能够在里斯本 Anjos 一所学校里碰到不同年纪的华人青少年,他们拿着时尚的手机,背着书包,穿着大公司里买来的流行服饰。就像其他大城市里的青年一样,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社群的视觉辨别码。这家位于里斯本的中文学校已经运行了十年,目前约有 500 位学生,每个周六的中午十一点到傍晚六点上课,有国语和中华传统文化等课程。这家中文学校是借用 Escola Preparatória Nuno Gonçalves 学校的场所来办学的。

  该学校的校长 Laurinda Pereira 解释道:“因为本学校位于里斯本华人聚集地的中心区,因此我们和华人社群有很多交往。我们学校就有申请入籍所需要的语言考试中心。”该学校本来就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华人移民家庭的青少年学生。校长说,2006 年的时候华人学生人数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回落。“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旅葡华人社群的青年辍学问题并不严重。”放学后,华人学生很快就走了,从来不会浪费时间。校长表示:“这个月华人学生的缺席率最高,因为他们要趁着中国农历新年的时候回到家乡看望亲朋好友。”旅葡华人移民在中葡两国之间的流动是他们特有的一个生活轨迹。

  在 São Domingos de Rana 的 Saint Dominic's 国际学校,英语占据着支配地位。目前,该学校的 698 名学生中,占最大比例的并非那些英国企业家和外交人士的子女,而是葡萄牙孩子,华人学生人数也有 39 位。这所学校的学费全葡萄牙最贵,入读国际学位一年需要一万八千欧元。

  Fan Ru Su, Gengsha Qian 和 AndréMa 即将完成国际学位的课程了。Fan 和 Gengsha 住在里斯本Expo的高尚住宅,而André则住在稍远的Carcavelos。他们三人之中,只有Fan 会说葡语,在七年级之前就读于上面提及的 Escola Preparatória Nuno Gonçalves,家里人在里斯本货行区开店。而 Gengsha 来到葡萄牙只有一年,和母亲一起生活,父亲仍留在国内。面对记者的提问,Gengsha 显得有点腼腆,或许对于一个中国小伙子来说,和陌生人谈论父母离婚问题并不怎么适当。旁边的Fan 帮他回答:“这是中国家庭最近才出现的现象。”

  André来自澳门,家里给予他最多的自由。他就要过 18 岁生日了,他说会和朋友们到 Cascais 庆祝。家里人不会管他几点回家。19 岁的 Fan 每晚十一点之前一定要回到家。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这已经算是宽松的了。她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如无意外,明年她将会到英国进修化学工程。18 岁的 Gengsha 仍然生活在中国社交圈之中,中文的书籍、网络、报纸,还有中央电视台。但他已经开始习惯这边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4-11-21 16:12 , Processed in 0.085171 second(s), Total 8, Slave 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