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882|回复: 1

[快讯] 舌尖勾起思乡情 海外华人叹中餐普及路漫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31 05:50:18 | 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依靠味蕾的依恋牵住自己的根,本是飘在海外的华人不言而喻的常态。近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仿佛一剂强心针,将华人静默于心的秘密大声道出。
据上海侨报网报道,这部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自5月14日开播以来立刻风靡海内外。它抓住中国人最敏感的关于吃的神经,把祖国饮食文化用最诱人的方式呈上,这当中又以来自海外华人的感叹最为汹涌。有人嗔怪自己的家乡为何没有得到笔墨浓重的待遇,有人感叹高清的镜头美化了太多粗糙的真相。然而,对身处海外的华人来说,这部片子引发的情感足够真诚。许多人心怀感激看着熟悉的食材在屏幕上向自己招手,听着解说娓娓道来情牵万里的感动,随着飘到鼻尖的味道,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内心的思乡情怀释放个痛快。
“中国胃”期待文化认同
英国,伦敦。
食物背后是生活,生活背后是朴实的情感。这些将食物放在离家和回家路途上的故事,大概是最能引发华人共鸣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留英同乡聚会一个接一个,而每次聚会最离不开的,是一桌桌尽量向家乡原味靠拢的食物。
片中,一群香港老人聚在一起做拿手的饭菜,回忆年轻时的故事,汇集成书,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这何尝不是老人的典型心情,积累的岁月,总有想要拿出来一吐为快的欲望,在食物中被发现、被关注。
不少退休在家的居英华人喜欢在家研究故乡的美食,有人为买到绿豆面跑遍伦敦,有人为酿一缸合格的泡菜守在家调试温度。最近引起留英学生追捧的天津煎饼爷爷的出现,就是这样顺理成章。
采访中,不少旅英华人表示,《舌尖上的中国》所勾起的,不仅仅是那浓浓的乡情。
朴实的山民像对待孩子一样轻抚一朵松茸,挖藕工人小心擦去莲藕上的淤泥,屋顶种菜的大叔摘下一筐大小各异的西红柿冲洗干净。如此小心地对待食物,让观者不忍轻视,满怀感恩。
许多华人表示,酱油、辣椒是做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百搭的性情使自己的出镜率极高,就像英国人面对土豆和西红柿酱一样,有了酱油和辣椒,厨房才是完整的,离家的心方能得到抚慰。
英国皇家医学会终身院士马伯英认为,饮食文化是一种习俗文化,是因为习惯而形成的。要改变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并不那么容易。西方人的饮食文化大体是吃饱、有营养、保证能量就行,还要快,流行快餐,他们的中午饭往往就是面包、三明治。对那些中国人觉得难以下咽的粗糙食物,他们却狼吞虎咽、津津有味。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这么吃,习惯了。中国也同样如此,所以中餐在海外一直不缺顾客,那里始终有大量的“中国胃”。
“中国胃”里,有着沁在中华饮食里的根。在英国,许多华人、华社、华企在为推广中餐而努力着。留英学生Ben也表示,中餐不该固步自封,而应该考虑各种更广泛的推广方式,例如进入大的连锁超市等。希望这部纪录片带给华人的不仅是转瞬即逝的感动,而能牵引着华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信心,前行。
“口水往肚里咽,眼泪顺脸颊流”
美国,纽约。
《舌尖上的中国》成了纽约80、90后华人茶前饭后、短信电话里的必聊话题,从食材到民俗,让海外游子看到“口水往肚里咽,眼泪顺脸颊流”。
在华人聚集的法拉盛某餐馆,每桌可供食客自行点播的电脑中,出现了CCTV的标识。从Youtube网络上观看到的《舌尖上的中国》,无疑勾起了无数华人的拳拳游子心、故乡情。三五好友聚集一桌,这部纪录片成了火锅的最佳涮料,也让游子们大呼,此片颠覆了CCTV在他们心中的形象。
不仅如此,无论是坐在曼哈顿华埠的小吃店里、法拉盛年轻人聚集的KTV场所,还是新浪微博的转发上,这6个字的出现频率都极高。
新浪微博上名为“北美省钱快报”、“纽约吃货”相关转帖都高达几千条。网友“辉记NH”说:“完全无那些什么‘好好味’、‘口感好好’之类的词语,更多的是一些食物最原始的制作过程,一方面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家庭作坊劳动者的满足和感恩,一方面观众可以感受到美味的食物。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有无数网友呼吁,什么意大利菜、
三明治都弱爆了,应该尽早推出英文版,让外国人也看看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
在巴克莱银行工作的北方人张先生笑着说,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半夜12点,看得他口水直往下咽,就差没抱着屏幕舔了。第二次他学乖了,吃饱了肚子看,却又被片中一家人围坐一桌、春节团圆包饺子的画面戳中泪点,那从饺子上蒸腾出的温暖,让他恨不能插上翅膀回到天津家中。
一名在中国银行工作的华人张小姐表示,她被片中表现出中国人对食材有节制的采取、最朴素的信仰而感动,这超越了美食本身的中华气节。
最重要的是,在片中听到自己熟悉的乡音、看到地道的土特产时,那种无法抑制、犹如母亲在耳边说开饭了的呼唤,让海外游子们归心似箭。
来自扬州的“icy_似水流年”看到《厨房里的秘密》时说;“看到家乡风景以及常去吃的包子瞬间泪奔了。冶春茶社,今年冬天我一定一定要请到假回国!谁跟我一起回扬州,我请客,包子和大煮干丝,随便吃。”网友“曾唯怡”说:“这片子拍得好看,不仅仅是因为里面的美食,还因为里面承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看到外婆做年糕那里,我哭了,想起外婆了……”
海外中餐也“正宗”
作为外国人了解中餐的重要途径,中餐馆的食物水准对中餐的形象起着决定性作用。
西方人对中餐的误解,中国人已领教不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迁居英国的不少香港移民,在这里发展起中餐、外卖生意。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如今的中餐外卖遍布全英各地,即使是最偏远的小镇,看不到传统的玛莎百货和英国馅饼,也总能出现中餐外卖的身影。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不少中餐经营者推出的都是煎炸、酸甜的菜肴。像豆腐、香菇这些滑口的中餐食材,甚至被一些洋人形容成“鼻涕”。所以,当它们出现在中餐外卖店时,已经失去了本真面貌。
于是变了味的中餐概念,营造出无奈的中餐印象。便宜、便捷的方式却也一定程度上战胜了味觉,成为热爱快餐的洋人的另一种选择。
伦敦华人社会知名美食家李建勋对记者说:“我和英国人聊天时发现,当地人很多只知道糖醋鸡块或糖醋排骨,对其他菜式一无所知。可见,在展示软实力方面,中餐的宣传力量、公关精神就显得不足。如果让一些在英国生长的华人后代,操着流利的英语,在镜头面前展示并不专业的中餐厨艺,只会给中餐文化对海外的普及带来负面影响。
其实,中国饮食文化在英国已经有所变形。早年来英国从事中餐行业的人往往并不是专业厨师,为了生计才经营餐馆,他们并不能体现出中餐的奥妙,而且也存在地域限制,多半流于广式餐点。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让鲁菜、淮扬菜等各种菜系都有机会在海外扎根发芽,提高海外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作为一种完美的夜宵食品,融合了酱汁美味的炸鸡——陈皮鸡(orange chicken)在美国拥有大量拥趸,不光是华裔喜欢,其他族裔也对陈皮鸡青睐有加。
尽管大受欢迎,但与大多数美国的中式菜肴类似,陈皮鸡也有着一段不被认同的历史。一些所谓的中餐“行家”还指责说陈皮鸡、芙蓉蛋(egg foo young),左宗堂鸡(General Tso's chicken)等这些中国菜“不正宗”,这些指责让中餐在美国的路格外难走。
旅居纽约和洛杉矶的华裔自由撰稿人魏丽莎(Clarissa Wei)在CNN发文称,严格意义上来讲,对美式中餐“不正宗”的指责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中国人做出来的、面向华人的菜肴,何来“正宗”与否的争论?
纽约Bleecker Street苏西中餐厅老板刘茱莉(Julie Lau)说:“美式中餐就是中国菜。我们综合了传统的烹饪工艺,结合不同的口味,创新出更适合华人和美国人的菜肴。”刘茱莉生于中国台湾,13岁时来到美国,父母在1973年开了这家苏西中餐厅,经营至今。茱莉说,餐厅的厨师都来自中国,左宗堂鸡、陈皮鸡、宫保鸡丁是最受欢迎的菜品。
美国的中式菜肴当然也是正宗中餐,那些经常抱怨在美国吃不到正宗中国菜的人,其实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事实上,那些针对美国人口味而改变菜谱的厨师并不比那些忠于原配方的同行差,相反,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中餐在太平洋彼岸风靡起来。


声音
知名华人:中餐普及还有很多路要走
冰清(旅美美食专栏作家):我向美国朋友推荐《舌尖上的中国》,他们看了之后觉得不错,却纳闷中国人为什么花那么大力气做饭。他们认为,术业有专攻,美国有专业机器、职业厨师,在餐馆用餐可以省很多时间用于享受生活!可见,美国人不知道中国人做饭也是在享受生活。这是两国饮食文化的一大差异。
中国菜的美味得到很多人认可,中国美食的丰富和善于变化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的。中国理应是世界美食第一大国,但是在世界饮食潮流的发展变化中落后了。
中餐也一直在创新,但主要是技巧和菜式,没有重视营养和食材新鲜这些方面。未来的趋势一定是厨师通过烹饪技巧,尽量保住食物的本味和营养,通过适当调味,让食物的原味和调料相得益彰。那种靠重油重口味掩盖不新鲜食材的烹饪方式会逐渐被淘汰,至少在高级餐馆。这是个大趋势。
蒋丰(旅日资深媒体人):事实上,海外很多唐人街的形成,就与中国人钟爱自己的饮食文化有很大关系。今天的日本横滨中华街,仅中国餐馆就有 300多家。可以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一提起中国人,很多外国人就想到中华饮食。它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了共同的“标志符”。
马伯英(英国皇家医学会终身院士):中餐文化的普及,还要想法在服务文化上与西方社会接轨。以餐具摆设为例,中国自有一套,高级的贵气凌人,有皇家气派,但普通餐馆却经常可以看到瓢盘碗勺有缺口、裂缝。老板可以“勤俭持家”,而待客之道不能这样。印度餐、泰国餐在英国都排在中餐之前,就在于他们的服务文化比较趋同于西方,适应西方人的服务文化需求。
链接
在另一个“战场”上,《舌尖上的中国》同样捷报频传。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海外发行部主任张琳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该片在海外的销售情况异常热烈,海外发行部甚至有余地来比较价格和播出平台的影响力。
早在今年4月的第65届戛纳电视节上,《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中国参展纪录片就引起了业界关注。该片导演陈晓卿介绍,《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所有参展纪录片中问询量位居第二的片子(问询量第一位的是一部反映中国当代关乎国计民生的特重大超常规工程的纪录片《超级工程》)。当时,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法国纪录片公司的卡特琳娜看完片花后称赞说,片子精彩,质量很高,具备世界水平,她有意购买。
“在发行上,不用我们追着去推荐就有人互相竞价,这在近几年的纪录片领域里是很少见。”张琳透露,目前除了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电视台早就下好订单之外,韩国、日本也已经差不多定下来了,东南亚等传统外销区域很关注这个节目,德国、法国、俄罗斯电视台都有意向要买。
此前,央视纪录片在发行上创造的纪录有两个,一是《故宫》保持的单价最高纪录,平均每集达到5万-6万美元;二是《再说长江》保持的累计发行收益最高纪录,平均到每集价格也有4万-5万美元。
背景
中餐馆在美国的起源
在“牛津大百科全书关于美国食物饮料”的描述中,1840年的“淘金热”使得第一批华人移民踏上了加利福尼亚的土地,他们大多从事铁路修建工作,繁重的工作让他们渴望在劳累之余能尝到来自祖国的菜肴,但食材的短缺让他们不得不寻求替代品。于是,最早的中式菜肴在美国大陆诞生,如广遭诟病的炒杂碎(chop suey),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发明的。
像炒杂碎这样的菜肴,除了极少数例外,鲜有美国人敢尝试。但你能说它不是中式菜肴吗?显然不能。它就是华人做出来的,所以“正宗”的身份无可置疑。随着时间推移,华裔劳工逐步转向其他行业,包括开中餐厅谋生。直到二战时期,美国人才真正开始接受中餐,中式菜谱也在那时候出现。
时至今日,“淘金热”已经过去了165年,但中餐厅由华人经营这一情形一点也没有变,其中大部分厨师来自中国。中餐,已经成为华人的一种文化图腾。
记者手记
味道是骨子里绕不开的乡愁
“一碗汤里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只枇杷也许是一个永远不再来的夏日。”在过去的一周内,央视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超乎想象的热度风靡荧屏和网络。
《舌尖上的中国》并不以菜系进行划分,而是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围的跳动,不只呈现出高级饭店大厨烹饪时的精湛技艺,还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家庭的厨房故事。画面上一张张充满皱纹的脸,一双双粗糙饱满的手,还有端上桌一盘盘热气升腾、喷香扑鼻的吃食,道出了来自大江南北的生活温情,也让人看到美食背后强大的人文力量。
都说中国人饮食习惯很难改变。采访对象中,有的华人已经旅居异国几十年,开口第一句话习惯性变成“hello”,但谈起看到的家乡熟悉的场景,仿佛听到了母亲唤他吃饭的声音,还是禁不住流下热泪。
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讨论一个国家的变迁,这是中国真正软实力所在,没有任何阻碍就可以达到全世界。
片中的一句解说词倒是说出不少华人的心里话:“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编辑:海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31 08:59:29 来自手机 | 看全部
好……说出了心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8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5-2-13 12:53 , Processed in 0.095553 second(s), Total 9, Slave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