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662|回复: 1

《去巴黎当华侨》连载14:“战争的硝烟之后“(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8 12:44:37 | 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塞纳双鱼 于 2010-10-28 13:45 编辑

第二章 人蛇与蛇头


6. 战争的硝烟之后(中)

    但由于***当时中立的立场,协约国只能小规模地和表面上是民间,实际上由***支持的公司合作招工,但中国已经遭到德国的强烈抗议。在中国对德宣战之后,终于可以大张旗鼓地招募赴欧劳工了。***正式在威海卫成立了华工招募事务局,协助英法两国在中国招募华工。天津、青岛、上海这样的港口城市,都设置了招工点。中国参战的结果,是将14万华工,送到炮火连天的欧洲。这批华工,绝大多数是中国北方的农民和一部分城市的失业者,也有少数南方农民,他们被家乡的穷困所驱使,为出洋打工挣钱所心动,签下合同,登上邮轮,驶向一个自己从前可能听都没听说过的目的地。   

    在这14万人里,就有2000~3000名农民,来自当时属温州地区的青田县,一个贫穷的山区。那时主要是依靠海上运输,连接欧洲和中国。满载华工的英法邮轮从威海卫或是上海等中国口岸出发,一条线是向东抵达日本,加油加水,再横穿太平洋抵达加拿大,再坐火车从西向东穿过加拿大全境,接着再上海轮,穿过大西洋,先到英国,然后再坐船渡过英吉利海峡抵达位于欧洲大陆西岸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还有一条路是向南穿过印度洋,绕过南非的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从马赛港上岸。不论是走哪条线,华工们在海上漂泊的时间都要两个来月。在拥挤不堪的海轮靠岸之时,华工往往必须靠人搀扶,才能下得了船。实际上,最近的一条海路,是从红海穿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行程可缩短一半,但是,苏伊士运河两端的海域里,德国潜艇出没,不断地击沉协约国船只。   

   1917年2月,法国的一艘叫"阿多斯"号的邮轮,从上海出发,就在地中海被德国潜艇击沉,船上500多华工葬身海底。华工的运输,只能舍近求远。接近欧洲西海岸的法国时,也是危险的时刻,为了对付这一地区德国的潜艇,英法海军必须出动大批舰只,为输送华工的邮轮护航。在旅行中,华工们很长时间都不能脱下救生衣,以备德国潜艇的打击。躲开了德国的潜艇,却躲不了拥挤在闷热的下等舱里,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日复一日航行的煎熬,船上糟糕的饮食和旅行条件使不少人染上坏血病。对那些第一次离开田地和村庄的华工来说,每天不变的茫茫大海开始变得那样让人绝望,船上时不时发生船员与华工或者是华工之间的流血冲突。法国军方就有少数华工失去了理智,或是病痛难熬,趁夜间一头扎到大海里自尽的记载。   

    上岸后,这些华工有些被派到后方的工厂,有的被派到前线的军队驻地,修筑工事和道路,搬运装卸军需物资,甚至上火线抬送伤员和阵亡的士兵。法国北部的小镇骆耶勒,当时是一个靠近前线的军事基地,驻有大量的华工。我曾驱车来到这个北部小镇,在镇政府里找到了一些有关华工工作和生活的资料,以及一些当地老人的回忆记录。看来,当时对华工的生命构成最大威胁的,还不是在阵地上抢运尸体和伤兵:因为这时打仗的双方一般都会停火,待各自收完尸后再开打。造成作为劳力的华工最大生命损失的,还是技术先进的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不断有数个乃至数十华工被炸死的消息。协约国军元帅福歇,对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保持良好的队形"的论断,也只得到了一半印证。的确,这些来自中国贫穷农村的农民可以是吃苦耐劳的典型,但是,他们只是农民。   
回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12:45:09 | 看全部
回复 塞纳双鱼 的帖子

    骆耶勒一位亲身经历了一战的老人,在世时曾经留下采访记录,记叙了她亲眼所见的华工。那时,德国飞机经常来轰炸,而刚到骆耶勒的华工,在最初遭到轰炸时,往往是魂飞魄散,四散奔逃:这些能把人炸碎,在天空中狂啸飞舞的怪物,在他们的眼里,也许就是中国神话里的妖怪。英军也记载了1918年5月23日,骆耶勒驻地遭到了一次空前的轰炸,军火库被击中,发生了铺天盖地的爆炸。新来的华工炸了营,居然从藏身的坑道里狂奔而出,营地里霎时血肉横飞,华工却不顾一切地推倒栅栏,拉开铁丝网,向周围的山地里乱跑。轰炸之后,除了伤员之外,还有很多华工被送进英军的医院:他们被吓疯了。几天后,还不断有当地人将藏身在山林里,衣衫破烂,神志不清的华工领回驻地。这位老人就见过这样的华工,尽管她不懂意思,还记得他们在奔逃时的嘶喊:"ShaNiMaMa"。据协约国统计,死亡的华工总数为3000多,但当时***的统计数字是9000多。   

    中午时分,我站在骆耶勒镇外望不到头的原野上,凝视着不远处一个孤零零的景观:谁也想不到,在这个法国人都未必知其名的地方,无边的绿色牧场围着一个有842个墓碑的"中国公墓"。也许这是法国最为简单的一处公墓,没有墓穴,没有雕塑,只有插在土里的墓碑。公墓修整得很好,精心修剪的草坪生机盎然。公墓的建立和维持费用,至今仍是英国政府负担,因为当时在骆耶勒镇的中国劳工,从属于协约国军队里的英军部分。公墓的入口是一个中国式的牌坊,由当时***驻法代表于一战以后所立。两侧的石柱上刻了一副对联,字迹已经残缺,可以看见"我欲多植松楸生长"和"是亦同赓袍泽"等字样。公墓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排排的墓碑,"马振福,N131459,直隶河间县人DIEDJul31918","王春堂,N55354山东寿光县人,DIEDDec71918",等等。这就是劳工的姓名、编号、祖籍和死亡日期。   

    但我也发现好多块墓碑,只有死亡日期和编号,却没有死者的名字。墓志铭是清一色的"永世流芳"、"鞠躬尽瘁"、"勇往直前"之类的成语。死者的祖籍大多是河北和山东。公墓被一堵矮墙围着,矮墙外就是牧场,这时只有几头牛在安闲地吃草。墓地入口处有个墙洞,里面放着一个留言簿,只有前几页有些留言,看来在这里安息的灵魂很少受到打扰。我信手翻开留言簿,读着上面潦草的墨迹,都是外国人写的。"真让人难以相信,这么多中国人死在欧洲这个无名的角落里","多么悲惨的命运","愿他们在上帝的怀抱里回到故乡"……我放下留言簿,耳边依稀听见旷野里飘浮着法国老人转述的怪异的喊声:"ShaNiMaMa",我猜想着这句一定和妈妈有关的嘶喊的意义,在他们被天空中飞行的怪异的死神吓得失去理智,只会本能地狂奔时,他们会喊什么呢?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一战结束,华工还在法国停留了一段时间,因为法国需要他们填埋战壕,平整战场,或是在工厂里工作。1919年肆虐欧洲的"西班牙流感",也夺去了上千华工的性命。思乡情切的华工多是在1919年和1920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8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5-1-19 21:53 , Processed in 0.079818 second(s), Total 10, Slave 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