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ascal 于 2016-5-12 10:43 编辑
庆年坊历史文化街区 庆年坊历史街区是古城格局中“西居”的主要街区。范围东界信河街,北至珠冠巷、丰和巷,南到里瑞巷、放生池,西至九山湖,含温州四中,总面积28 公顷。街区的整体格局延续了明清至近现代的旧貌,街(坊)、巷、弄、院的体系保留完整,自北向南有丰和巷、珠冠巷、白塔巷、应道观巷、庆年坊巷、丁字桥 巷;自东往西有天窗巷、皮坊巷等;街巷狭窄,居住、商业氛围浓。其中重点保护区东起信河街西侧,南边界至蛟翔巷,西至天窗巷、皮坊巷,北边界至珠冠巷。庆 年坊历史文化街区至今较好地保留了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传统,是温州人庆祝一年四季八节活动的中心场所。该历史街区蛟翔巷口的瓯绣,庆年坊内的龙灯、私塾文 化等带着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街区内历史名人 项维仁(1758—1827)
初名烋,字寿春,号勉轩,晚号果园。清代画家。其山水画宗王维,深得董源技法而独具风格。所居松台山麓果园和宝庵桥畔曾衍东寓所邻接,彼此称奇称怪,臭味 相投,来往密切,曾赠项诗云:“郡人齐说项,我亦与知交。不倦时谈话,防喧每避官。”除诗画外,维仁又擅长庭园建筑艺术,尝为温州首富曾宅设计构筑花园, 取名怡园,为清代温州私家名园。著有《果园诗抄》一卷、《诗稿》五卷。生平得意画作为《雁荡山全图》,《瓯雅》中刊其《仙山云海图》。其徒吴第,能传其 画,工山水兰竹花卉,有名于时。
周衣德(1778—1842) 原名灏,字子莲,号藕农,今温州市鹿城区书堂巷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精通经史,文如涌泉,时人谓之“ 行书柜”。先后住京师十九年,因贫穷,常断炊。清光绪《永嘉县志》有传。著有《太玉山馆诗集》《研经堂随笔》《研经堂文集》《藕农文钞》等。温州文献丛刊 编有《周衣德集》。 曾 唯(生卒不详) 字翰西,又作岸栖,号近堂,出身于永嘉(今温州市区)世族。家有依绿园,西傍九山湖,南枕松台山,环境清幽,风光旖旎,称“曾宅花园”。道光二十七年 (1847),曾任江苏巡抚的梁章钜寓居温州期间,曾游该园,称赞它“水木明瑟,亭馆鲜妍”,“所编挂屏,所筑水槛,尤具匠心,为他园所未见”。曾唯热心 地方公益,曾独力重建江心浩然楼、文天祥祠堂,与修江心寺、江心西塔。收集乡邦文献,不遗余力,辑有《东瓯诗存》《广雁荡山志》等。
文保单位及文保点 籀园 市级文保单位。位于鹿城区九山河胜昔桥畔。为纪念孙诒让而建,孙氏号籀庼,曾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兴办学校,业绩辉煌。1912 年,温州文教界人士购得依绿园旧址,建立籀公祠,1919 年又在此创立旧温属六县联立籀园图书馆,续造服膺轩、藏书楼和亭榭等。籀公祠坐西朝东,系三间、四面回廊、悬山顶木构建筑,构造精致。1987 年,市政府拨款维修。大门口青石匾额刻有"籀园" 二字,系晚清状元张謇所书。2012 年9 月,籀园开辟温州教育史馆对外开放。
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蛟翔巷南侧,九山湖畔。坐南朝北。旧址利用魁星阁旧址建造而成,为单幢三间二层西式楼房,一、二层间以水平线脚分割,占地面积约 96 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室内三开间,四周用砖墙承重。二楼入口设于北侧,中央开门,通过设于北侧的露天楼梯出入。楼立面为西式建筑风格,清水砖墙面,南北 面各设四根方形壁柱,将墙面分成三间。东西向于两端设两方形壁柱,中间连续开三个拱券窗。屋面为中式歇山顶,各角均用二戗脊,直抵抹角各角点。 瓯海公学创办人谷旸(1894—1975), 字寅侯, 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初在教会办的温州艺文中学任教。1925年五卅惨案后,领导师生开展反帝爱国斗争,脱离教会,筹办私立瓯海公学,同年8 月开学,自任校长,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一所私立中学。解放后,瓯海公学易名温州四中。
“会典标名”石牌坊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牌坊位于鹿城区九山公园北端,原在珠冠巷北侧,2006 年9 月迁移今址。清道光十年(1830),为表彰清温州名士陈遇春乐善好施行为而设。石牌坊为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通面阔6.2 米,其中明间阔3 米,次间1.6 米,高5.4 米。整体用花岗岩分件雕刻拼装而成,平面四柱呈一字形排列,前后用圆镜靠背石支撑,上刻缠枝卷纹。抹角方石柱柱顶置方形坐斗,上置蹲狮。柱间额坊一面,阳 刻牡丹等图案,另一面阴刻“为试用训导前署於潜、秀水、寿昌训导,归安教谕事陈遇春立”等字。平板枋中间做成匾额形式,折柱间北侧楷书阴刻“会典标名”四 字,上下内雕双龙抢珠,左右为云纹。上部中央置“荣恩”字匾,其上用剔地起突法深浮雕一正面龙头,匾周刻双升龙,匾牌左右以两条游龙缴背固定。 丁字桥巷陈宅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丁字桥巷20 号。坐北朝南,由正屋和四周围墙构成独立院落。南面围墙辟有正门出入,顶部砖砌成漏空椭圆形图案。正屋位于院内北部偏西,为面阔五间二层歇山顶砖木混建 筑,屋面开有老虎窗。东、南、北三面回廊,用方形檐柱,柱顶做有抹灰花饰。二层为砖砌仿宝瓶式栏杆。东侧外廊露台上,靠北位置为一砖砌八角亭,为西式巴洛 克风格,立面用石英砂抹面,圆柱上为爱奥尼克式柱头涡卷,柱上枋为倒三角形装饰,亭屋面做成近代建筑少见的盔顶。陈宅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房主陈醴泉为国民党少将,曾赴日本留学,抗战时在重庆任后方医院院长。陈宅具有民国时期典型中西合璧风格,是一处保存较好的近代建筑。
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珠冠巷杨氏民居 位于珠冠巷59 号。坐南朝北,由门屋、正屋、厢房组成四合院式。门屋临巷,为七间二层歇山顶砖木混合建筑。尽间二层为露台。门屋正中为贴墙式门台,上部砖叠涩出一八字形 折线门罩,罩下有装饰划线。进深五柱九檩,通进深7 米。正屋为五间二层歇山顶木构建筑,进深五柱九檩,通进深同门屋。正屋檐柱外包砖砌抹灰方柱,柱头做有砖线脚。二层外廊立宝瓶式木栏杆。各房间均用镶玻璃 板门,梁架为穿斗式。正屋东西山墙外各有小院。厢房为两间二层木构建筑,后部设楼梯间通往二楼。珠冠巷杨氏民居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筑技术中西结合, 装饰风格简洁大方,有一定特色。
白塔巷13 号民居 位于白塔巷以南,坐南朝北,由门台、两厢、正屋及围墙组成。门台北立面砖砌西式风格,面阔五间上带花草纹。明间、次间顶部砖砌三角形顶。窗上均有窗罩。门 台南为小天井,天井东、西各为两间二层木构建筑。天井南为三间二层木构建筑,三木构建筑与门台形成一“口”字型院落。二层栏杆为正反宝瓶式。此宅现存的灰 塑、门窗雕刻较好,为市区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具有一定时代价值。
白塔巷70 号民居 坐北朝南,由正屋、门台及后厢房组成,周边以砖砌围墙围合。门台位于中轴线稍偏东位置,呈内弧八字,石英砂抹面,拐角连接处光滑自然。门台北为天井。正屋 为五间二层歇山顶砖木混建筑,前后为廊,前廊柱为四角方柱,石英砂抹面。二层檐柱间为百叶式栏杆,下为额枋,砖砌石英砂抹面,并抹出卷草纹,后庵、北立 面、围墙、厢房立面均为青砖与红砖相间方柱。红砖排出菱形。正屋北为小天井,天井东、西各为两间厢房,门朝正屋廊间开,单层硬山顶,此建筑具有民国时期建 筑风格,格局基本完整。 蛟翔巷20 号民居 坐北朝南,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台、厢房、正屋,南北以围墙围成独立院落。门台内凹,正立面具有西式巴洛克风格,整体用石英砂抹面,青石门框外砖砌半圆形大门 罩。门台背面为传统的中式构造,门上为砖砌仿木构单披屋檐,下有砖斗拱和梁架承托,山花背部灰塑太阳纹、卷草纹。天井东、西为厢房,各为三间单层砖木混合 建筑,带前廊,三面回廊。天井北为正屋,为二层歇山顶砖木混合建筑。面阔五间,左右各带一间楼梯间。正屋立面为青、红砖相间。正屋北为后天井。此宅在民国 时期曾做法庭,解放后为市政府职工宿舍。
白塔巷南庐民居 位于鹿城区白塔巷84 号。坐北朝南,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台、正屋、西厢房、厨房杂物间。门台为砖砌西式风格,石英砂抹面,青石台基,大门用青石做门框,雀替浮雕有人物、动物等图 案。门楣上砖砌一块匾额,为近代书法家孙诒泽所书" 南庐" 二字。匾额上为半圆形大门罩,顶部抬高为三角形山花,下塑花草纹。门台北立面另有灰塑山水动物画、天使等。正屋为面阔五间二层歇山顶建筑。正屋后为天井, 天井西边为三间二层硬山顶木构厢房。南庐门台立面具有显著西式风格,内部建筑单体为近代中西杂合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