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范曾接受听众提问。(孔帆 摄) 【欧洲时报记者孔帆报道】“花都潋滟·范曾2012巴黎画展”已于7月4日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巴黎艺术界显然不会仅仅满足于欣赏大师的作品,更想聆听他创作的心路历程。7月5日下午,范曾大师《泼墨的世界》专题讲座在文化中心开讲,虽然讲座开始前下起了大雨,但很多人冒雨前来聆听大师讲座,文化中心多功能厅座无虚席,一些晚到的听众只好站在门外听讲。 范曾演讲前,现场播放了大师作画的视频资料。观众看到,一张宣纸,一支毛笔,或轻轻勾勒,或大笔堆叠,或挥或扫,或皴或染,墨色酣畅淋漓,短短7分钟,一副憨态小儿骑着一匹骏马扬蹄奔跑的国画《神驹》跃然纸上,现场观众都为大师的挥洒自如所陶醉。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观众深深沉浸在范曾先生营造的泼墨世界中。范曾先生的讲座大气磅礴,充满独到的见解、闪光的智慧。他说,艺术之为用可大分为三:信仰的、功利的、心灵的。其中,中国的文人画是最具特色的心灵之艺术。范曾先生以中国语言文字起兴,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具有启智性,简约敏妙、直抵灵府,大而化之,亦诗亦哲,对于人类思维与造型的影响不可估量。继而阐明中国文人画与中国文字一脉相通,简约而丰富,具有东方哲学的、中国诗性的、中国书法的因素。作为中国绘画艺术代表的中国文人画重偶得而不是耐久力,重即兴神驰,即对稍纵即逝的心灵状态的把握。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文人作画是在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中,追出胸中之境,达到自然、心灵、笔墨毫无碍滞、浑然一体的境地。文人画和天地精神往返,符合天地所赋予生命个体之审美本能。范曾先生以郑板桥的“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而笔下之竹又非胸中之竹”,道出大泼墨的根本意义。文人作画是一种至善的心灵显现,音乐、舞蹈等艺术给人的是回忆之美,而文人之画则有跨越千秋的凝固之美。中国文人画在流传的过程中,得到不尽来者的激赏,从而获得新的不朽生命。 范曾先生学冠东西,在讲座中八大山人、伦勃朗、陈老莲等人信手拈来,横向纵向比较。他比较了中西方艺术表现上的差异。他说,东方注重顿悟,西方注重精细描摹,然而普天下所有的大艺术之最高境地总难脱孟子所说的“美、大、圣、神”(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四境界。 范曾说,对艺术的感动是最真实的存在,艺术是不分地域的。审美是上天给予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伴随每个人生命诞生的基因,众生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要有用自己的灵智去审美,不要受外界评论的左右。 范曾先生说,当下一些来法国学习的画家、艺术家,总宣称“融会东西文化”。世界经济可以“一体化”,而东西文化艺术应该保持其独立性与多样化。 演讲结束后,范曾先生还对现场观众提出的“如何在浮躁的网络时代保持虚静的创作心态”、“如何看待偶得与顿悟”等问题做了回答。 从马赛专程来听讲座的米歇尔女士,一直在做笔记,她对记者说,“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这句话用在听范曾的讲座上,一点也不夸张。她希望能在文化中心经常听到这样高质量的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