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赣州阿鹏 于 2016-6-6 03:43 编辑
前 言
牛睡,西江镇西北部一个行政村,距繁华圩镇大约2公里。 山下,牛睡村里一个绿树繁花的村庄。 近来,牛睡和山下,日益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杨华南、现代农业、联耕联种,成为近来出现频率极高的几个词汇。 杨华南———稻田里的守望者,一个晴好的夏日,我们走进了他的稻田王国。
一、悯农情怀
那次,我是和宋江淼、王久鹏一起去的。宋江淼是西江镇农业站站长。农业站以前又被俗称为“农技站”或“种子站”,大约在无数村民的心目中,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农业技术指导;二是提供农业服务,包括新品种的引进,农业产业化的推广。 其实对于杨华南来说,宋江淼确实履行了这两项“功能”,因为杨华南正在从事一项艰难而全新的事业,他要颠覆中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模式,给这片祖辈日夜守望的稻田带来新的希望和活力。 如果说宋江淼是杨华南——这位稻田守望者的坚实后盾,那么王久鹏则是这位农场主的忠实盟友。 王久鹏,西江镇饼丘村支部书记,杨华南是他的表弟,是他亲姨妈的儿子。 饼丘,与牛睡村隔河相望,中间隔着一条碧绿蓊郁的澄江。 山下对岸,是饼丘的大塘、石下两个自然村。 饼丘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非常适合展开现代农业,王久鹏正准备仿效杨华南的思路,在饼丘的大塘和石下大展宏图,新建一个大型联耕联种基地。 现代农业,正在西江大地蓬勃兴起。 杨华南,则是这项新兴农业模式的创意者和引领者。 山下,杨华南的家里,我们见到了这位频频见诸报端的年轻人,这是一位个子不高,长相朴实,充满活力的农场主。 说起农业,他豪情满怀,如数家珍地聊起了自己数十年来与农结缘,坚守稻田的悯农情怀。
二、坚守梦想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杨华南出道这二十年来一直在与农业结缘。 杨华南高中毕业,走出校园后,为了谋生,从事过许多职业,其中干得比较长的,主要是养猪和经营碾米厂。养猪并不顺利,由于行情不好,几年搞下来,他并没有赚到多少钱。 后来,那是2003年,新世纪初的第三年,他连同三哥杨广生在会昌县周田镇创办了稻丰碾米厂。 几天前的一个下午,杨华南在百忙之中驱车带我去了一趟周田,让我亲眼见证了这位普通农家子弟艰辛传奇的创业历程。 从西江到周田,大约有200华里路程,跟西江到赣州差不多远。路上,车子跑了一个半小时,那天,天气很不好,我们还遭遇了一场大暴雨,那雨像倒桶水一般往车窗玻璃外倾落下来。 周田米厂坐落在周田圩镇南部约一公里处,“藏身”在一片密林深处。米厂前方,寂寥的山岗上,长满了松树,松树挺拔高耸,与米厂相互守望,依依相伴。 那是一座规模庞大的铁皮钢架厂房,占地2000多平米。厂房前部,布满了高大的碾米设备,机器很大,也很高,几乎快挨着屋顶了。 厂房四周,堆满了稻谷和加工好的大米。在厂房西部,有一个加工米糠的车间,那设备看起来比碾米设备更小一些。 碾米厂很规范,我看到了大米检测和化验室,那里面有许多的设备。 杨华南告诉我,大米在这里必须经过严格检验,完全合格后,才能流向市场。 负责检验的是一位年轻人,名叫杨明,他是杨华南的侄子,今年25岁,一脸青春的气息。 杨明10多岁开始就在米厂里帮忙打理生意,积累了丰富的大米加工知识。现在,杨华南兄弟基本从米厂脱身出来,米厂交由了杨明全权代理。 返程的路上,骤雨已然停息,天幕之下,云淡风轻,空气甜丝丝的。 杨华南谈起了米厂当初选址周田的缘由,周田门岭等周边几个乡镇,包括隔壁的寻乌县种果较多,粮食产量严重不足,而人口众多,大米需求量大,在不远处的高排晓龙盛产优质大米,路程也不远,粮食运输便利,可以节约大量生产成本。 精准的眼光,艰辛的付出,十余年的坚守,殷殷的付出,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如今,稻丰米厂客源稳定,大米畅销会昌寻乌两地,杨华南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稻丰米厂在会昌月亮湾新区还拥有一家大米经销部,面向县城十余万居民,出售自己生产的大米。
“非常辛苦,刚开始稻谷必须上门收购,开车到老表家去,一家一家地收。现在更好,厂办久了,大部分是粮食经纪人送货上门......干这行很不容易,利润微薄,打工一样,赚的就等于是工资,但是比较平稳,米厂日处理稻谷40吨,生产大米25吨,一年下来,也能收入几十万......”
杨华南一边开车,一边坦言相告,神情平和而自然。 踏平坎坷成大道,风雨之后是彩虹,在坚守旧业的同时,他又把目光投入向家乡广阔的土地上。
三、回归田园
近十几年来,务工潮愈来愈猛烈,在广大乡村,青壮男子外出务工成为一种风潮,他们要么远走高飞,要么选择经商,或选择其它比较时髦、干净、实惠,外表光鲜靓丽的二三产业,而不会去从事农业这种既脏又累,陷身泥土,不能自拔的“夕阳产业”。 半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远古的民谣,不知是赞美,调侃,还是自嘲?但无容讳言,这也确实是传统农业的真实写照。 土地撂荒,农业生产遭受漠视,农村成了白发翁媪和留守儿童的家园。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成堆,错综复杂。农民富裕了,农村发展了,土地却荒废了。 近年来,农产品品质不断下降,价格反节节攀升,供需矛盾日益尖锐。餐桌危机,危机四伏,危及舌尖上的中国。 数千年的中国,一幕幕史诗大戏在震撼上演,土地革命,并非近代原创的新生事物。 元朝末年,朱元璋家中赤贫,因为没有土地,那一个大荒之年,朱元璋家中惨绝人寰,半个月内,他的父母、大哥、侄子四人先后饿死。 一代良民朱元璋被逼上梁山,义无反顾投身了革命,后来他干脆就取名为“朱元璋”,意为“诛灭元朝的利器”。 翻开一册史书,可以清晰看到,一页页,土地兼并、粮食匮乏,一次次,社会动荡,饿殍遍地,白骨累累...... 历史的教训,深沉而惨烈;现实的无奈,苦痛和悲凉。 牛睡,本是一个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物产丰饶的富庶村庄,但邻近圩镇,交通便捷,信息灵通,村民头脑“活络”,思维超前,纷纷外出谋生,逃离了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 村庄东部,山下自然村,有一块平坦肥沃的田野,是澄江和泽西河共同冲击而成的一块三角洲,那儿土质乌黑油亮,堪比东北松辽平原的黑土。 然而,现实颇为难堪,那里已成为了撂荒的样版地,十数年来,各家各户撂荒地不断增多,致使那片503亩的黑土地百分之九十荒芜,放眼望去,杂草丛生,树木疯长,昔日稻花飘香,蛙声如鼓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 土地、粮食、苍天厚土,有识之士夙夜忧叹,忧心忡忡,杨华南的堂兄杨伦华就是其中的代表。 杨伦华,原会昌县审计局局长、政协副主席,常年关注三农问题和社会民生问题。 近年来,杨伦华每每回到家乡西江牛睡村探亲,望见山下大片农田成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江南”,他顿感痛心疾首,喟然长叹。 经过杨伦华的积极引导,以及西江镇农业站站长宋江淼,牛睡村支书胡天华等人耐心沟通,反复工作,杨华南心头那份积淀已久的,守望稻田的悯农情怀最终被点燃。 2016年,春节后,土地流转,如火如荼,在西江镇村组织及会昌农业部门的协同下,山下,那一大片支离破碎的撂荒地被重新整合起来,赋予了新的希望和生机。 同年3月,会昌县弘农合作社注册成立,耀世登场,60余户村民成为合作社成员,杨华南作为创始人被推荐为理事长,杨冬阳等6位农户成为合作社理事,参与策划和日常管理工作。 杨华南的思路与市委书记李炳军所提出的“射阳”模式不谋而合。 山下,澄江河畔,杨华南积极倡导并在实行的联耕联种,其内容大致如下:村民以土地入股,成为合作社新股东。出资并参与管理者,则成为合作社理事成员。农场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谋发展。
四、瞭望未来
那一天,初夏的上午,牛睡山下,村道弯弯,绿树繁花,洁白的农舍星星点点,矗立在村庄四周,屋后是延绵的毛竹林,苍翠摇曳。 澄江和泽西河掩映在绿涛深处,杨柳树、槐树蓊蓊郁郁,长满河畔。 杨华南带着我们三人走进了合作社,那是由两栋老房子翻新而成的办公楼。办公室已初见雏形,墙头上粉刷一新,一块块合作社章程整齐悬挂,异常醒目,合作社牌匾崭新锃亮,桌椅整齐亮丽。 装修队已经入驻,正在忙着疏浚水沟,粉刷外墙,翻修屋顶。屋内屋外,理事与工人们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的,好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田野里,农田浩瀚无垠,泥土乌黑油亮,沟渠纵横,大型挖掘机映现眼帘,一个大型的现代化农场正呼之欲出。 同行的宋江淼指着广阔的田野介绍起来,503亩农场统筹规划,联耕联种,上半年种植烤烟,下半年种植制种水稻,河流边沿,因为土质较沙,可用于种植甜玉米等经济作物...... 杨华南豪情满怀地描绘蓝图,在他的构想下,一个纯机械化操作,遥控飞机播洒农药的大型现代化农场栩栩如生,农场里,源源不断出产优质稻种、烤烟、甜玉米等各种绿色农副产品。 两天后,一个晚上,我们又一次去到合作社。紫檀茶桌前,摆放着一套淡黄色的德化瓷杯,造型别致,古色古香。 边喝茶,宋江淼还在向杨华南殷殷嘱咐:“稻种分三批要抓紧播种下去,日期就定在6月15日、20日、25日。”
后 记
杨华南创办了会昌弘农大型合作社之后,当地政府媒体热切关注,会昌县县长余学明三次前往视察,主管农业的副县长赖松林两次前往指导,《赣南日报》及许多网络媒体纷纷报道。 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社稷安危平稳。守望稻田,就是守候那一份子孙生存下去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