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物资非常贫乏的时候。如果家里来客了,或者请了裁缝、木匠、篾匠等师傅,即便是自己生活过得拮据,也必须买上点猪以对师傅的敬重。那时虽然家家都喂养着几头猪,但除了过年时偶尔留只年猪外,基本上还是被国家收购。所以猪肉算是紧俏商品,由区里统一负责调派。全公社十五个村,只有尚经一家卖肉店可以提供鲜猪肉出售。为了不误生产队里挣工分,需要买肉的人们,都会在天刚蒙蒙亮时就来肉店旁等候,三五成群或蹲或站,在角落里静静地等待着隔壁西澄村的金方志出现,那个时候,卖肉人金方志可是周边的大名人,甚比如今的明星网红。
宰好的猪肉由专人从廿三里屠宰场用手拉车推送到店里。只要一看到肉到了,等候着的人群就立马精神了许多,店前再次热闹起来。鲜肉到了,金方志也就会很快跨着自行车到达了。这边金方志车还没有停稳,那边刚刚还在闲谈的人已经一哄而上,再也不是刚才还在一起谈笑的朋友,都拼命往肉摊前挤,抢占一个有利的位置。后面的都想挤到前面,前面的更怕自己的位置被人挤占,唯恐买不到肉白跑一趟。肉摊的排门一扇扇打开,大家都举着钱,连声喊着“方志,这块给我”。与肉摊前的混杂不同,金方志依然是那样的有条不紊不紧不忙,面对着那么多伸向肉的镇定自如。突然间他一抬手,重重的弯刀稳稳落下,轻而易举地将骨头一刀两断,刀口再顺势向后一拉,一块长长的出头肉就划下来了。
刀还没放稳就已经提起小秤,秤钩勾入肉里提了起来,秤杆稍停平稳就抓住秤砣放下了肉。边上的人还没看清秤花,他的嘴里已经报出了肉重与肉钱。接着收钱找钱又继续下一位了。每次上学经过肉店去学校,见一次佩服一次,肉摊主既不用算盘,也不用草稿,能那么娴熟的报出数来,且大家都不会怀疑有无差错。想想自己的作业,草稿里算了又算,可总还是出现差错,自己还真不是卖肉的命。 大家你一斤我半斤,很快就将一摊猪肉抢光了。买到肉的兴高采烈开心而归,而挤了半天没买到的,只能悻悻而去,或再去找找还有没其它的菜蔬招待客人了。或者期盼明天起得更早一点买上肉。
那时能不能买上点肉,一看肉的供应量,二看卖肉人的高兴。乱糟糟场面里,为了保证能买到肉,那时的人们可以说算尽了心机,拉关系的有,想绝招的有,讨近乎找关系就更不用说了。甚至有人在买肉时会借一条小凳,站上凳子以吸引卖肉人的注意,或者将钱绑在小树棒的一头递向卖肉人……
后来,政策放宽了许多,村里两个过年偶尔帮人杀猪的家里也会偶尔杀光几只猪出售,但也只是偶尔供应几次,不如那家公家的肉摊那样天天开张。随着改革开放后的政策放宽,私人养猪场的规模化发展,猪肉出售渐渐放开,村里出现了好几块肉摊。从此后这家肉摊也渐渐失去了优势,再也没有先前那样红火了,最后直到关门大吉。如今条件好了,农村里也不准养猪了,偶尔有几家养着的,也大多是为传统民俗节日之用。 偶而经过那块曾经的肉店,曾经的繁华再也不见。虽然失去了当年的油光铮亮,但门面上小排门还保留着当初的样子,还能看到当初众人双手摸扶再加上猪肉油浸染的痕迹,依然还能想像出当初大家迫切想买上块猪肉的那份心情。 一扇扇活动可拆的店面排门虽然紧闭,但似乎还依然在等待着原先的主人再卸下开业,重回往日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