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近日,北京《环球时报》刊载了法新社的一篇文章,文中对中国的体育现状和走势进行了解读,全文如下: 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的基础是政府主导的严格学校培养。不过,一种更为软性的方式让今天的学生生活不仅仅囿于体育馆内。 中国的苏联式体育体制曾经饱受批评,在这种培养体制下,为了让孩子们早出成绩,他们本应接受的基础教育和美好童年被剥夺。然而,中国体育主管部门近年来已开始反省,由此给下一代体育之星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训练氛围。 8岁的于正阳(音)正是成千上万自己拥有体育梦而非“国家强征”的孩子之一。他说,离开北部家乡来到数百公里外的学校练习乒乓球的决定做得并不艰难。“我想参加奥运会……这是我的梦想。我能拿金牌。”目前在北京什刹海体校训练的于刚获得全国12岁以下乒乓球锦标赛冠军。于来体校的第一年住在宿舍,去年他父母也来到北京,他就搬出去了,“和父母在一起,我更喜欢打球了。周末写完作业后我就放松一下,看看电视。” 2008年走上体育强国的神坛后,中国开始重新评估其高强度的训练体制。不少人质疑这种成功的真正代价,伴随这种质疑的是广为流传的孩子们在高强度训练下痛苦呼喊、无暇放松的照片。当中国网球主管领导将李娜未能延续辉煌归咎于她在国家培养期间没学好文化时,不少人也开始质疑体制。 中国的教练和体育官员们表示,他们如今的工作重心是打磨现有的体育人才,而非不惜一切代价让年轻人拼命训练。“学生们现在无需像以前那样没命地练了”,什刹海体校负责人说,“我们如今更侧重训练质量。”这种训练方式的核心是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放松,而不是强逼他们求胜。 对于中国在伦敦奥运会取得的金牌数量,中国体育官员称“令人满意”,并称赞未获金牌的运动员也体现了奥林匹克公平竞争的精神。什刹海体操教练焦耿波(音)说,培养体育人才的关键是让孩子们走出训练馆,“需要理性些,过度训练不是正途。我们要把时间平均分配给学习、放松和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