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楼主: hui2019

生命的意义——作者:蒋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19: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揭秘红楼梦:深明礼义——生命蝼蚁



第一回曹雪芹甄士隐(吸瘾、吸罂)作引子讲鸦片、烟难(英莲)的故事:

   当日地陷东南(堕落),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骷髅),有城曰阊门(沉迷)者,最是红尘(疯噙)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死吸)街,街内有个仁清(烟圈;扔钱——吸食毒烟就是扔钱)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胡粟——罂粟由外番引进)庙。庙旁(灭邦——鸦片有灭国危险)住着一家乡宦(烟患),姓甄,名费(鸩灰——鸦片),字士隐(吸瘾;食烟;吸烟),嫡妻封氏(抵妻贩子——倾家荡产),情性贤淑(噙罂衔粟),深明礼义(生命蝼蚁——活得像虫子一样)。家中虽不甚富贵(成孤鬼),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亡)族了。因这甄士隐(禛死烟、禛死瘾——后文有胤禛即雍正死于吸毒的故事)禀性恬淡(卑下贪婪),不以功名(空门——吸食毒品不怕灭门)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闻灰抽粟),酌酒吟诗(煮抽饮吸)为乐(药),倒是(偷食)神仙一流人品(鸦片)。只是一件不足(正事一件不做):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愚氓)唤作(换作;换啜)英莲(罂烟;鸦烟;鸦片又名阿芙蓉,莲的别名芙蓉。全句意思:愚蠢的烟民用儿女换鸦片),年方三岁(炎黄心碎——华夏的祖先心都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4: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铜巷尾静悄悄



    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我再次徜徉到打铜巷尾的吴承恩故居,寻觅这位世界级文化名人当年的成长印迹,领悟今天的变迁,也寄托对明天的憧憬。

    作为地地道道的淮安人和生活居住在同一城镇的一分子,早已记不清来这里多少次了。论规模,论精美,河下古镇上的这座院落都称不上出类拔萃,普通得甚至有点平庸。可是,它却为世人所难忘——因为这里是世界名著《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诞生地。正因这里住过吴承恩,才使我,以及和我一样敬仰吴承恩的人来此拜谒瞻仰。

    故居整体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青砖小院,从风格上看,显得非常幽静和古朴典雅!进入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婆娑弄影的翠竹,竹枝如水一般涌动,人刚入门,便有几分诗情画意涌上心头。寥寥可数的参观者,也是一脸庄严。此处前后,粉墙竹影,万竿摇空,滴翠匀碧,历来为文人墨客雅游、静观、觞咏之地,好一处清静之地呀!幽幽然一派书香门第的静穆气氛。

    顺着蜿蜒曲折的廊道闲逛,不经意间我来到吴承恩住房,厅正中安放着的是吴承恩先生半身塑像。先生双唇紧抿,目光深泓,坚毅的气质,透出文人的风骨。塑像前芝兰清芬,室内高洁素雅。塑像上方的对联是康有为的**、著名女书法家肖娴书写的:“伏怪以力,取经唯诚”。对联向人们揭示一个人间真谛:“战胜邪恶要靠力量,取得成功凭借毅力”。 这不正是吴承恩先生《西游记》的本意所在?

    沿着廊道继续前行,从正屋,偏房,书房,到后院。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这儿都是静的,美的,出俗的,一路走来就像翻开了另一个年代的书页。400多年前吴承恩先生无论站在或坐在这个宅子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惬意的。忽然觉得,眼前故居一直盘着一股精气,仿佛听到古镇青石小巷里轻轻的步履声中,“去深三径鹤归院,水满一溪虹倚门”的诵诗声渐行渐近,政治上的不如意,闲云野鹤于青山绿岸,一壶酒,一篷舟,一江烟雨,浪漫的,文弱的他,一个活生生的真实可爱的他,如同多年不见的一故人。这是错觉,错觉还牵引着我闻到了他略带酒味的呼吸,一个眼神睿智、端庄平和的白发长者立在我的眼前。寒意未尽的春风中他身穿青色道袍,肩上趴着一只金丝猴在与我对视。

    走进幽静的后花园时,仿佛仍能听到遗落在时间里的轰隆声。真静呀,似乎这里不是名人故居,而是普通人家过日子的地方。儿时记忆中的吴承恩故居,并没有这么大,多为后来翻新扩建改造的!

    名曰“悟园”的后花园,有亭轩舫桥、有假山长廊、有竹木花卉,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园内无论“石破天惊亭”、 还是“灵根”、“笔峰”、“定海神针” 山石的命名,都和《西游记》中的故事相联。看,假山的南侧,有一湾池水绕山东去,迷人的金鱼在花草中穿梭往来。跨上曲桥来到北岸,在假山与醉墨轩之间,有一高高瘦瘦的太湖石,形似杆状非常奇特,上面写着“神针”,这就是《西游记》中东海龙王当年送给孙悟空的定海神针金箍棒的化石。遥想当年,在这并不宽敞的庭院里,先生倒剪着双手,踱步于院内青砖路上,冥思苦想,构思小说情节,揣摩人物心理,揣度情景氛围,布局谋篇,决断取舍,搜肠刮肚,遣词铺陈。偶尔也发一发诗兴,于是妙趣横生的《西游记》内容就像一幅画,画中人物感情丰富多彩,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此刻在我眼中,花园里的亭、山、石、湖分明就是《西游记》之开篇,假山的左边,造得像船的“舫”分明就是在静静等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归来。而山上生气勃勃的松,竹和老树,就是先生当年的第一读者与忠实听众,夏日为“唐僧师徒”遮阳挡雨,冬天与“唐僧师徒”共沐风霜祁寒。

    我翻过假山,穿过石破天惊亭,沿着楼梯上松风轩。因为旧式木质楼梯台阶较陡,上楼费力,每爬一步,整个楼梯都会轻微震颤而发出声响。伴随沉闷的脚步声,仿佛进入一段过往的时光。破旧的门窗和棋盘色泽深沉,犹如那些无法淡去的记忆。走到南墙窗户边,环顾院中的瓦舍,令我感慨系之,这里曾经诞生了世界级名著《西游记》,累累心血诗篇;局促瓦舍,咫尺庭院,怎能束缚先生那无限遐思和无穷妙想的驰骋空间。历史的黄沙,湮没了多少帝王将相,君子文豪骄傲地屹立在岁月长河的烟云中放着异彩。虽然吴公已逝,可其心血铸就的传世百代的文学巨著,却广绕寰宇,青春永驻。

    出了故居,眼前的巷,不古老,可能历经一些沧桑,又透着从容与淡定,感觉是一种闲适悠情,甚至是带有书卷气。于此境地,真想坐下来看会儿书,写会儿字,下一盘棋。留住那些让我们难忘难舍的生命印记,也留住我们珍视的真情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6: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存在吗?

——从笛卡尔到萨特关于存在的思考

孤岛一郎



作为物质性的人,只要我们的心脏还在跳动,我们还能行为,还能争名夺利,便被认为是活着。但是,作为社会性的人,我们仅仅“活着”,就可就被认着是一种存在吗?或者说,仅仅“活着”就算是一种社会存在吗?作为高级精神动物的人,又怎样才算存在乃至理性的存在呢?

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进入了理性时代。理性主义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应该从怀疑开始,人类对于以往的、现有的一切认知都应该勇敢的怀疑、论证、批判乃至推翻。理性主义反对把不可怀疑、不让怀疑的先验教条当作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基础;甚至认为,没有怀疑的理性就不是真正的理性。文艺复兴开始让人觉醒,人的觉醒首先意味着人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那么,让我们看看欧洲三位伟大的先哲是怎样认为人的存在的。

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勒奈•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解析几何之父,现代西方哲学奠基人。作为二元论者(即认为世界本原是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部分组成)和怀疑论者,笛卡尔提出了认识论中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这句话的本义是指人的精神存在比物质存在更重要。由于翻译及思辩能力等问题,这句话出现了不同的解释。常见的解释是: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但更接近于笛卡尔本义的解释是:通过思考、怀疑等思维活动,我才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即由“思”知“在”。笛卡尔这里的“思”,是指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思维活动,就像一台正常运转的机器,它是否在加工、制造什么并不要紧,关键是它具有加工、制造功能并且能正常运转。对于个人而言,你必须具有并能够进行思考、怀疑,你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你才是真实的存在。

另外,笛卡尔认为:我可以怀疑一切外在事物,但不能怀疑“怀疑”本身,即不能怀疑“思维工具”,否则我的怀疑便无法进行。所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可以这样理解:我无法怀疑、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我在进行怀疑、否认等思维活动时,其本身就证明了我的存在。

这样,我们从笛卡尔的命题中得知了一种可以确认人的存在的情形:我思。通俗地说,就是只有当人们有意识地运用思想及怀疑工具时才是存在的,而且,这样的存在才是理性的。

二、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乔治•贝克莱(1685—1753),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神学家。他在年轻时的哲学著作《人类知识原理》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著名观点。

贝克莱本来所说的“存在”并非指一切的存在,而是指精神之外存在,但他又认为精神也是存在的,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中的“存在”,实际还是包括一切存在。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否定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把精神以外的一切外部世界事物都看作是“感觉”或“感觉的复合体”。他认为“感觉”以及“自我意识”才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由此,贝克莱产生了“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样唯心主义认识论。贝克莱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世界的存在因为感知世界的存在而存在,如果没有感知个体,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

我们暂且抛开“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的思辩性,不妨这样通俗地解释:对于人而言,如果你没有被别人感知到,你就等于不存在;如果你是存在的,你应该被别人感知到。

三、萨特的“我自由,我选择,所以我存在”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最早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世界应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存在主义同时认为人本来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精彩生活。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抛弃了克尔凯戈尔的宗教神秘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此,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当代存在主义哲学。萨特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萨特否定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认为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第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人与人之间必然有残酷的斗争与冲突,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第三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要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由此,我们似乎不难看出,萨特对存在的理解是:因为自由,因为可以独立地选择和独立地承担责任,所以,我才是存在的。

如果不去探究三位哲人“存在理论”深邃的思辩性,仅仅从他们理论的表面或者说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我们发现,笛卡尔的“我思”,贝克莱的“被感知”,萨特的“自由与选择”正是人的存在乃至人的理性存在的核心三要素。

是的,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与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及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早已脱离了“地球是宇宙中心”时代的蒙昧与迷信。然而,现代社会的我们真的都脱离了蒙昧与迷信吗?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我们不妨细细品味三位哲人对于存在的解读,也不妨认真的问一下自己:我存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8: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这两句是说,比之柳少府匡时济世的长策,我自己写文章只能算是末技,无关乎治国治民的长策大计。语谦气平,对友人极为推重。
出自杜甫《贻华阳柳少府》
系马乔木间,问人野寺门。柳侯披衣笑,见我颜色温。
并坐石下堂,俯视大江奔。火云洗月露,绝壁上朝暾。
自非晓相访,触热生病根。南方六七月,出入异中原。
老少多暍死,汗逾水浆翻。俊才得之子,筋力不辞烦。
指挥当世事,语及戎马存。涕泪溅我裳,悲气排帝阍。
郁陶抱长策,义仗知者论。吾衰卧江汉,但愧识玙璠。
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起予幸斑白,因是托子孙。
俱客古信州,结庐依毁垣。相去四五里,径微山叶繁。
时危挹佳士,况免军旅喧。醉从赵女舞,歌鼓秦人盆。
子壮顾我伤,我欢兼泪痕。馀生如过鸟,故里今空村。

道:这里指治国治民的谋划或政治主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8: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香致远
简爱这个人物的坚毅、果敢的性格多多少少的影响了我,让我们始终相信身在万花筒般的世界只有通过阅读才不至于迷失本真。我可着劲儿的阅读,汲取着书中的营养,努力了虽在文学造诣上毫无建树,却让我爱上了那些书墨之香,让我也能够写下这些小清新的文字。在我们那个唯有读书改变命运的年代,也确实影响了一代人。而我也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并不仅仅体现在任何一个年代,而是一种恒久的思想。
       这个恒久的思想可以称之为“书香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8: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灶与父亲母亲
文/萍

灶间的柴火,
熊熊燃烧。
吞吐的火舌,
把世界上最美的心情烹调。
一把老旧铮亮的火钳,
忠心耿耿。
喧腾的火焰,
随着
父亲的糙手,
母亲的叨唠,
锅前灶下
升腾、闪耀。
碧绿的丝瓜,
紫色的茄子,
嫩歪歪的黄瓜……
菜畦里所有清香,
从翻炒的锅铲间斜出,
掠过鼻尖滑过心灵,
把熟悉的我
重新追上。
油烟,
这次很意外,
没有一丝呛鼻,
如同置身在,
山野绿地里舒畅。
口水随着出锅的佳肴,
在喉间来回滚动。
灶台上,
锅碗瓢盆奏着母亲慈爱的大作,
灶台下,
红红的火焰书写着父亲担当的华章。
灶,
她用恒定的韵脚,
把晨昏系在纤弱的腰间,
或盈或廋。
灶,
把四季的烟火,
涂鸦在古铜色的脸上,
或柔或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9: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忙碌了一天,到了晚上休息的时候,总是想看看书,以前过看过《芙蓉》,《当代》,《中篇小说选刊》,《章回小说》,《白鹿原》,《没有国籍的女人》。还看过贾平凹,梁晓声的书,以及四大名著。印象最深的有《乾隆王朝》和张爱玲,琼瑶笔下的爱情故事。可以说书是我的精神食粮,我的良师益友,我的心情在故事情节中起伏跌宕,我为里面的主人翁哭过,笑过,恨过,爱过,或喜或悲过。我钦佩正直正派的每一个角色,喜欢善良温厚的人性情怀,厌恶里面的坏人,疾恶如仇!
     现在都在网络里醉生梦死,但是书还是必不可少的,看书能使浮躁的心情处于安宁,淡定的状态,也会随着书中正义的步伐局限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成为一个正直正派的人,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益的人,我想,这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9: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年夫妻老来伴
人们常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按常规意义的理解,此话无疑是讲:年轻的夫妻之间,除了生活、工作、事业上的相互关心、帮助和支持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履行生儿育女和家庭中的其他一些义务,依照传统的说法就是:媳妇娶进门,女儿送出嫁,父母送下地。而到了一定的年纪,所谓的基本任务完成以后,自己也已经是年老体弱,夫妻之间剩下的只有精神上的相互依托和生活上的互相照顾。

在以往,我对这句俗语并不是真正的理解,直到看到自己年迈的父母双亲相互照顾、安稳而平静的生活,才有所感悟。前不久,在主城区长江南路与南湖西一路交界处小吃摊前看见那感人的一幕,又使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一刻,我深深的懂得了老父亲说过的“少年夫妻老来伴”的真正含义。

这里是我在池州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也是市区经营小吃的闹市区,早上有几家露天小吃摊,其中有一家经营者就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妇人,她所叫卖的食物也尤为简单:豆汁、稀饭、油条、茶叶蛋,除油条之外,其余的全是自己制作的。在众多的小吃群中,它根本不起眼,在那儿就餐的人也不是很多。可就是在这儿,有一对吃早点的老年夫妻引起了我的注意。虽说只是路过那儿的一瞬间,但却让我难以忘怀,而且不止一次地受感动。
  那是一对年届七旬的老夫妇,头发皆已斑白,面目慈祥,衣衫朴素干净。两位老人非常随意地坐在大方桌的两旁,不过老大妈不是坐在长条凳子上,而是坐在轮椅上,每人面前放一碗稀饭,中间盘子里是几根油条或茶叶蛋。我每次看到他们时,从未见老大妈自己动手拿东西吃,都是老大爷手拿油条或茶叶蛋,老伴一口,自己一口,不紧不忙,非常悠闲地边吃边聊,两个人的脸上流露的满是幸福的笑容,尤其是坐在轮椅中的大娘,那种满足和惬意就别提了。那情景既象一位慈祥的长者在照料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细致又入微;而那亲热的劲头却又象一对新婚燕尔的夫妻,温馨又浪漫。多么美妙动人的一幅画面啊!这难道不正是人人都渴求的爱情中的“白头偕老”吗?
  在现代人眼中,“爱情”这两个字似乎只是年轻人的专利。无论是在花前月下,还是在青山绿水之间:无论是在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还是在寂静的山林郊外,他们都可以尽情地感受并享受爱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不再相信夫妻间还有什么爱情可言;有的人甚至还认为,结婚三到五年,爱情就过了保鲜期,即使你精心呵护,所拥有的也只能是不纯正的爱情,即所谓的亲情。不过,笔者以为,也许就是这种饱含着亲情的爱情,是维系婚姻的最牢固的粘合剂。因为它是融夫妻、母子、父女、兄妹于一体的混合型的感情,因而它也是最持久最牢靠的,而且能在此感情的基础上创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一种不是男女两性之爱纯姻缘的关系。有了这种关系,夫妻间就会产生多种真情实感,终身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里。
  说真的,要做到少年夫妻老来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键看你怎样去做。实际上,在平淡的夫妻生活当中,彼此间除了男欢女爱,更多的则是责任、义务和包容,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和支持、信任和理解,寓互敬、互爱、互助、互谅于日常琐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少年夫妻”,才能为日后的“老来伴”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
  可如今,一些年轻的夫妻自以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领取了红本本,就进入了爱情的保险箱,而不知道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对爱情这颗幼苗不继续浇水、培土、修枝,而是任由其“自由”发展。有的不安于平淡无奇的生活,一味地寻找心理和精神上的刺激,追求所谓的“婚外恋”:有的则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吵大闹,吵得整日不得安宁:有的则嫌弃丈夫或妻子大不如从前潇洒大方有才干(温柔漂亮),终日生活在怨恨之中,直至分道扬镳:有的有了问题不沟通,有了矛盾不解决,表面上相安无事,心底却冷若冰霜,凑合着过日子:更有甚者,大打出手,夫妻做不成,还反目成仇,以至于落得个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诸如以上这些连少年夫妻都做不好的人,何以能求得真正意义上的老来伴呢?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煦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愿天下所有的老年夫妻都能享受这强壮的爱情生命所赏赐的鲜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享受那幸福甜蜜的老来伴!让我们行动起来关爱父母,关爱老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9: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深圳,子在川上曰

       《》去银行的路上

经过车行时,
李老板笑着跟我打着招呼,
摩托被禁了,金凤凰电动车卖得正火。
横穿两条街道,再拐一个弯,
人行道上,一个女人哭泣着拽着新买的电动车不放,
“我和男人省吃俭用攒了三个月才买的,
你们不能就这样蛮不讲理地抢走!”
旁边,她黑瘦的男人正向着路人大声求援:
“市政府也没有规定我们不准骑电动车,
如果不让骑,首先就应当不准车行卖。
允许车行卖,让我们买,就只为了没收?”
行人们怜悯地看了他们一眼,
继续赶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9: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闲桂花落,夜静小巷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9: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困学纪闻》里记载了王安石对《易经》的独立见解:井之九三。王荆公解云:“求王明,孔子所谓异乎人之求也。君子于君也,以不求求之;其于民也,以不取取之;其于天也,以不祷祷之;其于命也,以不知知之。井之道无求,以不求求之而已。”


王应麟云:文意精妙,诸儒所不及。

何(义门)云:是亦辅嗣(王弼)清言之俦也。

全(祖望)云:何氏以此特辅嗣清言之俦,尚未尽其实。荆公学术略具于此。所谓以不求求之者,即其初年履征不赴之术也;以不取取之者,即不加赋而国用足之说也;以不祷祷之,,一变而为“天变不足畏”之妄谈也。岂特清言也已哉。

九三爻是井之坎卦,繇辞说“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汲用。王明。并受其福。”繇辞的解释是九三爻的原始意义,或者说是基本意思。自从孔子开始,中国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对《易经》各卦纷纷作出自己的解释。孔子曾说“井,德之地也”,“井以辩义”等等。王安石从繇辞里的“王明,并受其福”生发开来。提出了“士”-------即知识分子在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对待各个利益相关方面(集团、阶层)的应有的立场。王安石用释《易》“井之九三”一卦表述了自己的社会哲学原则。语言警拔,立论高妙。难怪王应麟称其“文意精妙、诸儒所不及”。王安石的哲学原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所要确立的“自立”的原则,要在王权政治之外树立起以自身人格精神为基础的独立的价值体系。以此来与王权价值体系相抗衡。这种思想在孔子、孟子那里九已经存在了。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等等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这种独立的思想价值观在宋代犹然存在,入明以后,在朱元璋父子的残酷打击下,受到了很大的摧残;明末借王阳明哲学和社会经济繁荣之势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入清以后,因为对明亡事件的痛苦反思,对于倡导独立、自由思想的一切言论均摈弃之。东汉的王充、魏晋人物、王安石、王阳明等无不遭到冷对、攻击。至于李贽等激进者,就更加视为洪水猛兽了。全祖望生当康乾之际,天下承平已久,清初大儒对明亡的历史总结和思想总结已经结束,其结论也已为当时全体知识分子所接受。满人为加强对汉人的统治,非常乐见于清初大儒们对明末自由思想潮流的清算。虽然全祖望的政治思想和人格精神不乏公正独立,但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他的价值取向难免会产生偏颇。何义门不必说,相对于深宁,他又何尝不是一种退步?以机警而顽强的坚持民族节气、鼓吹“故国忠义”的全祖望尚且如此,则乾嘉派余者之精神可知矣。不仅乾嘉派,整个清代知识分子中能冷静地全面审视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史亦或儒家思想史的又有几人?虽有戴震对宋儒理学之批评、俞正燮对于女性之公论,皆不曾超越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高度于深度。迨至五四时期,因其滥觞于反清排满的革命潮流,故思想革命仍以民族解放、反对皇权为主。在西风东渐日见炽烈的氛围中,儒家传统和儒家的价值体系被一并抛弃。在其后续的演进发展中,中国文化传统中知识分子(士、儒、读书人)的独立精神如黑暗的旷野里的点点星星,明灭于断续之间,间或有灵光一现,也只是电光石火之闪。而我们需要的则是光明的火炬,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画

画过很多画。
在山顶放羊的时候,用树枝。
一场雨就恢复了原状。
那个时候,不知道生活中
有如此多的雨,不知道还有很多雨。
我们用心地画着很多的画,
一页页,一本本。
多年后,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空白,
那些空白
很美,真的很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9: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老家过秋天


在八月的早晨遇见大雁

在一棵树下遇见蚂蚁

外婆的蒲扇招惹的风不比秋天更轻

我的幸福,就是看见了这些

并且与之为伍


你说的那些我听不懂

我在乡村,在外婆升起的炊烟里

笑着或是忧郁

我的幸福感不比一只蚂蚁在蚁穴里

我的忧伤比那只蚂蚁轻一半


我用老家的方言祝福那群远飞的大雁

我想我只能在村庄里好好活着

早起挑水,暮晚洗衣

睁大眼睛,看着它们的大幸福

同时守着我的小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9: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老师的这本诗集,其实取名为《长胜村》是最合适的,里面的大部分诗歌都是以长胜村为背景而写下的。写他的童年,写外婆的纺车和他的童谣,写长胜村的一草一木,每一份美丽、孤独、忧伤的记忆,写长胜村村民的生活,写长胜村走出来的一部分人的命运,写长胜村的传说,写长胜村在当今商品大潮的冲击下的现状和反思......
       长胜村就是他美丽得忧伤的诗歌。他的父亲一生都穿着很破烂,后来,竟然不习惯穿新衣了,他在怀念父亲的诗歌中写道:“一个人,一生热爱破烂/  在内心用破烂的价值对抗完美/  而那双会创造的粗手掌/  长期被他的儿女/  像对一堆破烂一样/  忽视了”(《破烂》)。
       长胜村里主产棉花,棉花就是村民一年的命根子,他在《棉花》中写道:“那瓶农药/  杀死了越来越多的棉铃虫/  却敌不过一句流言蜚语/  让一朵叫王桂兰的棉花开在了阴间”。诗人的心里升起了无助和伤感,美丽的忧伤。读后,让我的心也变得很疼很痛。
       他写长胜村的芦花纷纷,“所有的花次第开放/  唯有芦花陪伴着腊月/  覆盖深深庭院与整个冬天/  从河边种田回家/  见到芦花,如遇亲人”(《芦花》)。我仿佛也站在了孤独、寂寞和伤感的长胜村里,看着纷飞的芦花,一如漫天的雪花和那些残梦。
       他在《醒来》中写他的梦想和现实的矛盾:他像一个古代赶考的秀才,离开长胜村,费劲千辛万苦,来到了京城,考取了状元,还被招为了驸马,却面临着:是一起腐败,还是洁身自好被赶出吏部的选择。他在结尾中写道:“在我醒来之前/  望着沾血带泪的经文/  身体开始变轻,我还能说什么呢/  我仅能像那些农民中的优秀人物/  在天黑上床之前/  喜欢认真想一想/  在下一个季节里该怎样种好庄稼”。是呀,朴实的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个浮躁的,把良知都当做了商品的社会?是同流合污,随波逐流,还是保持最后一分良知和清醒?
       他写祖母,“祖母缄默/  望着新织好的布/  像望着刚出生的父亲/  弯曲的身体与纺车/  形成另一个圆/  把扭曲的布拉直/  祖母在一块布里/  看到了那是香火延续下来的祖国”(《织布》)。
      他写长胜村村民心中无数衣锦还乡的故事,这是无数中国人的梦想。他写道:“若干年后/  我去地里割草/  不时地抬起酸痛的腰背/  望着高高的天,飘飘的云/  喜欢低头想着一些熟悉的朝代/  衣锦还乡的故事”(《衣锦还乡》)。
       他在《长坝》中写了一个生意失败的长胜村的童年朋友的穷迫潦倒的现状。“我不禁又憋了那街名/  长坝呀长坝/  感谢你肯收留我一个生意失败的朋友”,令人心酸动容。
     《背井离乡》中,他写了无数没有文化的外出务工,靠出卖体力的村民们内心的惶恐、惶惑和不安,“北方吹过时来年的春天/  孩子呀,在村里小学要好好读书/  女人啊,在家里要好好过日子/  别指望在外面能发财/  这些沾着血汗的钱/  仅能养家糊口/  养活你们”,看得我心酸,眼角湿润。
       在《这几年》里,他写了一个外出打工创业的青年,想完全融入城里的生活,一次家都没回,却还是融不进这个城市,因为他们的根在长胜。“这几年,在我的眼皮底下发生了多少事情/  秋天万物繁华/  而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  心中总有一种两手空空的感觉”。

       吴老师的这本诗集里,还专门收录了两首直接以《长胜村》命名的组诗。第一组《长胜村》是以民谣的风格来写的,描写了长胜村的村民生活。“又有年轻人在月黑风高时不辞而别/  混出人杰,衣锦还乡好见家长父老/  混的不尽人意者,在一言难尽的外省/  隔山隔水,与长胜村隔皮不隔肉/  也许就永远不回来了!让他们在梦中还乡”。其实,这样出走的不仅仅是长胜村的人,还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一场大雪过后,又有长辈升天享福/  办过丧事后,就盼着暖和天气/   倚着南墙晒太阳,顺便谈谈村外的事情”,多么沧桑的场景呀!“在外省,我要说出一个/  让你们感到陌生的地名/  长胜村,是幸福的粮仓/  我只能是一粒等待颗粒归仓的种子”,是呀,这也是我面对故乡的感觉。“昨夜,风继续吹/  它可能路过神的寓所/  风为什么会把一个穷人的帽子/  越刮越远”,就像是一首俄罗斯的美丽而忧伤的民谣,吹在我的脸上。“风继续吹/  就像习惯/  来年春天/  又要苏醒”,但愿这个古老、纯朴、沧桑的长胜村在吴老师的诗歌中,在来年春天又一次苏醒。
       在第二组《长胜村》的组诗中,吴老师写了长胜村一个个零碎的画面,用他一贯舒缓,骨子里却带着忧伤得疼痛的笔触来解读长胜村的那些片段。“一九六零年的春天/  只有小孩子/  敢说/  ‘我饿’”,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呀?“多少好人家的花骨朵/  在婚姻的藤蔓上/  等待着枯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痛?“多少田亩绝收/  多少颗心/   变得倔强起来”,这是怎样的一种艰辛的生活呀?“吃过端午粽/  才把寒衣送//  又有几个老人/   熬活过来了”,这就是人生,那些过程?“一个贞烈的女子在人间/  仅活了二十八年//  吃斋念佛的长辈/   又一次开始怀疑/  长胜村的风水”,是风水,还是命运?还是对它们的抗争?“从祠堂里出来,亲人们露出/  相仿的浅笑。秘而不宣”,一种新的希望呀!“南来北往的船呀/  该托那一只/   运走我的嫁妆”,还有一代代长胜村人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
       吴老师说:“长胜村是我的根系,对于三代单传的外来户来说,我家不可能根深叶茂。”“我只能记着零星的隐蔽的乡亲们的爱!尽量用诗歌的触角进入长胜村,为我的灵魂再建一座长胜村,但远远没有深入。我一次次写下长胜村,对埋我衣胞之地心生感激之情和歉意。面对长胜村,就像我无限热爱的诗人海子面对着麦地的情意,命中注定,此生偿还不了。”
       也许,长胜村里,有着他所有的爱,是他精神的另一个世界吧。就像那些一直与我纠缠的,在现实生活中与我若即若离的梦一样,长胜村也是吴老师的另一个梦和痛。让他用诗歌来为他的村庄,来为他的人生和过程作一份记录吧,这是诗人的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9: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8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5-1-24 07:41 , Processed in 0.357979 second(s), Total 6, Slave 4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