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楼主: hui2019

生命的意义——作者:蒋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22: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河离殇

     每次路过河口大桥,我总想去看看河边的那片柳林,去看看大堤外,那个叫“冯三家”的村庄。那里承载了我太多懵懂的记忆。
   
        再去,柳林不再是柳林,换植单调的意杨,没有诗意,没有灵动,没有记忆。河水依然款款流淌,只是消瘦成涓涓。那曾经人声鼎沸,书声朗朗,鸡鸣狗吠的村庄,好像有点没落,房屋不再整齐,牲畜不再兴旺,七零八落的,萧条得没有生机。许是村里人家,搬到了热闹的地方。
   
     村庄的中央,有一大片空地,那是长湖中学旧址,我的母校。学校早已搬离,留下的是,残垣断壁,和抹不去的那风轻云淡的人事。

      那一年,电视热播《八仙过海》,吸引亿万观众的眼,也撩动乡村少年的心。在柳絮飘飞的季节,我们班里八个同学,在那片柳林里,学着仙人,面朝大河,以酒为证,拜天拜地,结为金兰。时光荏苒,三十年了,他们演绎各自的人生,是否安好?年少时的情谊,是否相忘于江湖?

一 毛大

       毛强的家在毛家垴,离学校不远,依河堤而居。在八个同学中,毛强年岁最大,长相老成,谓之大哥。那年月,正放一部电影——《胭脂》。《胭脂》里的男主人公叫“毛大”,我们给毛强取了个绰号——“毛大”,没有恶意,纯属巧合。
《 胭脂》里的“毛大”,心里阴暗,色胆包天,诡计多端,是个让人憎恨的角色。但是我班的 “毛大”,是个心眼实,十分善良的人。他父亲是村支书,家庭条件不错,“毛大”总是从家里带来熟菜,送给住校的同学吃。住校生家大都离校较远,周末回趟家,带来的瓶瓶罐罐,不是烂腌菜,就是臭酱豆,或者霉豆腐,即便如此,那也是六天的下饭菜。因此,“毛大”在班里,受同学们喜欢的指数较高。
     
      我也受过“毛大”的恩惠,不是吃他家的菜,而是晚自习后,他送我回家。我家在学校西,弯弯的小河边,离校约莫一里余。月光轻洒的夜晚,我独行回家。但是月黑风高之夜,我不敢独行,同学们会自告奋勇送我,有住校生,有其他同学,“毛大”是其中一个。那时候,我们单纯得可笑,一路说说笑笑,不会拉谁的手,纯粹的友情,现在想来,是多么美好!

      “毛大”是性情散淡之人,这种性情,一直影响他的工作、生活,乃至婚姻。“毛大”三十五岁成家,待他儿子出世,我孩子已上中学了。散淡有好有坏。散淡之好,遇事看得开,少生闲气;不好之处,被人误为与世无争,无上进心。

      性格决定命运。因为性情淡然,“毛大”生活得并不如意。他上的是正牌大学,学的是城市道路设计专业,毕业后分配在体制内。在九十年代初,这样的专业人才,炙手可热,个人发挥得好,别说一官半职,就是弄一个项目做做,也能发发小财。

     可是,“毛大”不会求人,不会溜须拍马,只会一板一眼地做事。他常常被单位被派遣到外地工作,最远是西藏,最近是湖南。而有一天,所在单位改制了,“毛大”成了真正的打工者,四海为家,浪迹天涯。

     早过而立之年的“毛大”,依然在外漂泊和奋斗。为了生活。冷暖自知。只是苦了独守在一个城市里的妻儿。

二 美总

     二哥魏小忠,是复读生,班里的佼佼者。那时校园里,好像有不成文的规矩,成绩好的同学,自成一党,而我成绩不咋样,又是女生,想跟他们混在一起,那是“三个包子上蒸笼——不够格”。

      但是,几年后,我竟然和魏小忠在同一个乡工作,交往便多了。他财校毕业后分配在乡粮管所工作。在实行粮票的年代,粮食部门是“抖雄”的单位,许多人都想削尖脑袋调进去。

        每年暑假,我帮父亲用板车运粮食,去乡粮管所交公粮,那是辛苦活,往往白汗累成黑汗。粮管所里,那看似长龙“完粮”的板车,让人望而生畏,又无可奈何。八月的骄阳,炙烤焦心排队的人们,烤得人舌干口燥,喉咙冒烟。好不容易,等到粮检员来到跟前,心又提到嗓子口,生怕被他刁难。那根尺把长的槽口铁钎,就像一根魔棒,忽地一声,插进麻袋,抖两下,钎出槽口稻谷来。粮检员用手捏捏黄橙的谷子,试试它的干湿;用眼仔细察看,有无秕谷或杂质。如果合格,就拖去粮仓过磅。阿弥陀佛,千恩万谢。如果干度不够,便叫农人把拖来的谷子,倒在水泥场上晾晒,待到午后,再装袋检验。若杂质过多,还得用风车风去。麻烦之至。

         在我年少的心里,粮检员是个“天大”的官,掌握很大的实权。公粮合格与否,都由他说了算,一言堂。

     小忠在粮管所工作后,我家“完粮”的境况好多了。每次去,都是先找他,碍于同学面子,他会跟粮管员打招呼,父亲再偷塞给粮管员一包香烟,诸事搞定。一则免去排队之苦,二则粮管员抽检手下留情。想想,那时的我,算是投机取巧分子,利用同学之便,搞不正之风。

        可是,这种好处没享受多久,便烟消云散。随着社会变革,粮食部门人员分流,小忠成了体制外的人。苦恼,彷徨,伤心,失望,不言而喻。人总得找个活路,“虾有虾路,鱼有鱼路”。有的人坚守,有的人改行,有的人外出打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小忠是个有胆识的人,商海变化莫测,他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筹资在城市一隅,开了一家米店,走上创业之路。我们笑称他为米总,有意把“米”念成“美”,小忠笑呵呵的,美滋之意溢于言表。

        “美总”最大的美事,是娶了一个好女人。他们结婚那天,我去凤姐娘家牵亲,第一眼见到她,不是觉得她有多漂亮,而是感觉她亲切、大气。圆盘白皙的脸,一看就是旺夫相。

       对凤姐的感觉,在时光中检阅。春夏秋冬,寒暑易节,凤姐相夫教子之余,坚守在米店,任劳任怨,心无旁骛。城市的诱惑,于她徒然。

       一对夫妻,二十余年,朝夕相伴,白天黑夜,工作生活在同一片天地,相看两不厌,恩爱如初,勤劳如初,实在难能可贵。

        如今,美总和凤姐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店面愈来愈大。他们在市井之中,在斗室之间,过着平凡的生活,经历平凡的人生,拥有平凡的幸福。(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23: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别

朋友的母亲去世
我去送了一程

孝感殡仪馆大厅里
我听见一个老太太含辛茹苦的一生
在亲人哽咽的悼词里
走完

是漫长的一生浓缩为一刻
是鲜活的一生,就此画上冰冷的句号
让我落下泪水

死亡,赤裸裸在眼前
我们小心翼翼经过它
向它鞠躬
向它垂下头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23: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呀,一旦走上某一条路,想彻彻底底摆脱真的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23: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二八定律,这个世界上仍然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才在相对的自由之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23: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情何必生斯世,有情终须累此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4: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鱼的缘份生活



     鱼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鲜活食物了,鱼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食品,是最主要营养来源之一,而且因它的多彩与美丽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我爱鱼却到了痴迷的程度,不仅我因贪恋它鲜美的味道而每天要吃它,而且我还非常喜欢钓鱼、养鱼和观赏鱼。每天有鱼跟我作伴,就觉得我的环境充满了生机!更重要的是我与鱼从小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在无形的影响我的生活,成了我生命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每天到菜场首先一定要到鱼市场,买了鱼才去买其它的菜,没买到合适的鱼,买其它菜的兴趣全无。每每出差在外,最感兴趣的是有时间到当地的鱼市场看看,不为买,完全是满足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如到餐馆就餐,一定先点鱼,再点其它,往往我只点鱼,别的就不论了。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是我们钓鱼的最佳时节,节假日的好天气,我们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约二、三好朋友去郊外钓鱼啦,不为钓多少,主要寻找的是感觉,不为身体,是为游戏和亲近那活泼可爱的鱼儿!大自然的清新淘洗了自己,自不用说,晚上用自钓的鱼煮一锅鲜汤,品二两白酒,推杯把盏,高谈阔论,真是快哉!
     我在低洼的湖区长大,姐妹多,家里穷,小时候就爱下河摸鱼捉虾,是小伙伴中最会抓鱼的一位。那时候野塘沟渠荒沼泽地很多,每年夏季的星期日或暑假,是我们捉鱼的好季节,约几个好伙伴一起拿着网袋、桶、盆和锹到野外寻找有鱼的地方。那时我们好象不知道怕热,个个晒得黑不溜秋,象非洲的伢。如找到合适的池塘就下水摸,小塘就把它搅浑,让鱼浮出水面,我们用网捉。如是小沟就堵住两头把水舀干,泥鳅、鳝鱼、野杂鱼一网打尽,每每总有收获,鱼的美味足以改善我们那时极度贫乏的物质生活。
     后来我妈妈病故,这个贫寒的家就更穷了,我面临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境遇。我很想读书,为了读书,我只有将捉到的鱼拿到城里去卖以挣到可以上学的费用,那时我只有十二岁,压力很大。记得大热天的中午,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带上草帽提个小桶,到田间捉泥鳅。因泥鳅怕热,藏在脚印中,太阳的照射下照水浑的地方一手摸下去绝对能捉住几条,一次能捉几斤,拿回来养在一个瓮中,聚到一定数量再去卖。我记得那时是两角五分钱一斤,当时真热呀,全身汗就没干过,嗓子直冒烟,但哪里顾得上呢?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多抓点才能多卖钱,读书就有保障了。不能捉鱼的时候就跟伙伴们检破铜乱铁和废弃物,有时挖知了壳等。后来我的学费被社会主义优越性免掉了,但我一有空就抓鱼的习惯没有改变,小时候我喜欢看小人书,用自己挣的这个钱除学习费用外还买了很多小人书,放学后就跟小伙伴们一起看书,看小人书成了我小时候最大的快乐!我因成长的艰辛就与鱼开始结缘了,鱼成了我每每节假日的牵挂,捉鱼、吃鱼、卖鱼甚至和父亲一起贩鱼是我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这样一直伴我读完高中。
      到省城读书后,我家的经济状况也没多大的改变,虽然喜欢吃鱼,但也因囊中羞涩而只能望鱼兴叹了!1986年上班后,鱼才真正走进我的生活。二十多年来,鱼成了我餐餐必吃的一道菜,有新鲜的,有腌制的,各种做法我都喜欢吃,而且百吃不厌。当然吃的都是家常鱼,最喜欢吃的还是小时候常吃的那种野杂鱼。
      不过现在野杂鱼没有过去那么多了,现在野塘野河沟很少,它们不仅受到污染,而且长期没清淤泥,装不住水,水浅无草并且还长期干涸,鱼在这样的环境根本没法生存。现在市场上卖的鱼都是人工饲养的,味道差远了,野生而无污染的鱼颜色鲜活,眼睛有神,腮鲜红,煮出的汤乳白色,稠稠的,味道鲜美而略带香甜。用饲料喂养或受过污染的鱼,颜色暗淡泛白,腮乌红,煮出的汤不白不稠寡淡而无味,而且谈不上什么营养。真正的野杂鱼都是水库、外河、湖泊中甚至山沟里捞上来的,非常难得一见!一面市一定一抢而光!
      我喜欢吃鱼不仅是因为鱼的丰富养分,更重要的是它倾注了我成长的心血和汗水!

      鱼也许真是上天赐给人类最美最好的食物啊!
      鱼与牛奶(无污染的鱼和无任何添加的纯牛奶)是目前社会上最健康最大众化的两大营养食品。吃鱼使人聪明、吃鱼使人健康。日本人聪明与长寿在世界上是有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喜欢吃鱼,吃深海中的鱼,一年四季都吃。湖北是千湖之省,自然是鱼米之乡,淡水鱼的品种最多,湖北人历来有九头鸟之称,居住在江汉平原的荆州、天门、潜江、仙桃和汉川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有句俗语叫:精(精明)黄陂、狡(狡猾)孝感、又精又狡是汉川,三个汉川佬,比不上天门一个苕!意思是湖区人因吃鱼多而变得十分聪明。
      目前我国淡水鱼约500多种,咸水鱼1000多种。鱼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鱼类蛋白质组织松软、水分含量较多,肉质鲜嫩、易于消化;它含有大量人体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D、B等;还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如铜、铁、氟等。
      当然吃鱼也是有讲究的,从吃法看,小鱼不吃头大鱼不吃腮,因为腮是鱼最肮的地方,是不能吃的。小鱼一般没去腮,所以连头都不能吃。吃鱼有句顺口溜:胖头脑壳鲤鱼杂,鲶鱼肚子桂鱼花。胖头就是大头鱼,即学名为鳙鱼的家常鱼,它的头最好吃,肥嫩而不腻,汤质鲜美,胖头煮豆腐、胖头煮萝卜是家常名菜,潭家鱼头闻名全国!鲤鱼杂是指鲤鱼的内脏,包括鱼子、肠子、肝等,以鱼子为主,每年的秋末到第二年的春季,是鲤鱼子最饱满的季节,味道特别鲜美。鱼杂炒大蒜、鱼杂炒腌菜、鱼杂烧豆腐都是大众喜爱的菜。鲶鱼是一种吃鱼的无鳞鱼,属上色鱼,它的肚子肥嫩无刺,味道最好。而吃桂鱼就很有讲究了,桂鱼是一种非常稀少的野杂鱼和肉食鱼,生长慢,不易喂养,当然现也有人工喂养的,那味道差多了。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很贵重的鱼,它肚内的花(据专家介绍其实是它的胃,只有活鱼才有,死鱼就消失了,奇怪!)是整条鱼的精华,做菜的厨师要把做好的鱼在上桌时要将它的花用牙签别在鱼上,一般是一桌最尊贵的客人才有资格吃它。如果没花,这条鱼就可以不付钱了。吃桂鱼只有上等席才享有的。
      腌制的鱼以青鱼、白条鱼(俗称翘嘴白)、敢鱼、棍子鱼等最好,它们肉质结实,味道好,其次就是草鱼和鲤鱼,每年的冬腊月是腌制鱼的最好季节,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买几十斤鱼腌制鱼,唤作腊鱼,是年关的上等菜,过年的桌席上这个菜是少不了的。而腌制鱼也十分讲究,先洗净去腮后再杀、去内脏,不洗,将血裹鱼全身,再放盐,称“血鱼”,腌一个周后再晒半干,挂在通风处或冷冻起来,吃时蒸炕皆可,这样的鱼红鲜、清香,味道纯正。当然腌制鱼还有很多小窍门。
      我最喜欢吃的家常鱼类菜是水煮野杂鱼和清蒸野生小片鱼或小麻鱼。水煮野杂鱼是湖区人都爱吃的菜,就是选用较小的新鲜的野黑鱼、黄三、鲫鱼、鲢鱼、肉棍鱼等多品种鱼混在一起用水煮,先大火再小火,煮半小时左右,直至成乳白色的汤,其间加蒜生姜辣椒酱油醋料酒花椒等着料,装上一大盆,吃起来味道鲜美,满桌热气腾腾,感觉绝佳!如有清风明月作伴,那就有点神仙的意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20: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雅    舍   
梁 实 秋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yong二声)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的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上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xu一声)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睛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20: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女人内心世界所寻求的,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对她好的男人。而是一个能够让她的生命变得完整的男人。一个让她快乐让她忧伤让她踏实让她疯狂的男人。
  单一的男人,或许在女人看来,就是单调的代名词。
  这跟坏与不坏真的没多大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20: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生命中的贵人
人这一生,会经历无数的人和事,大部分的人和事与我们擦肩而过,就会被远远地丢弃在身后,不再记起,但总有些人会镌刻在脑海,时不时让我们回想起来,内心会觉得温暖无比。

       因为自小失去母亲的庇护,父亲脾气暴躁,在他那里很少能够得到那种细致的关爱,所以养成我从小独立刚强,不怕吃苦的性格特点。

       那还是在上世纪的九零年至九一年之间,我和父亲、妹妹在东西湖的三支沟开餐馆,那时的三支沟很荒凉,放眼望去,国道两边都是成片的稻田。临近107国道的路口有一排铁棚子做的饮食摊群,我们是9号档口。那时真是辛苦啊,凌晨三点钟就要起床和面,生炉子、炸油条、烤饼,中午、晚上还要做小炒,因为忙,没完没了地做事,感觉父亲的脾气越发暴躁了,有一天为了一点小事终于雷霆大发,扔下我和妹妹不管不顾,独自走了(后来在当阳另组家庭)。

       那时我二十一岁,妹妹十八岁,我和妹妹真是要强,父亲走了就走了,我们没有停下一天的生意,请了一个应山的女孩(和妹妹年龄相仿)做帮工。虽然辛苦,但钱赚得并不多,来自邻里的竞争和排挤,还有那时治安不大好,经常有些小混混吃饭不给钱,年轻的我们在无亲无故的地方,一切都要自己扛,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直到有一天早上,我的店里迎来了我生命中的贵人,他的出现,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在劳碌晦涩的青春里迎来了一抹亮色,使我体会到了人间的真情。

       那天早上,一位身材魁梧,面容慈祥的老者走进我的店里,看到我炉子上烤的锅盔(一种用肉、韭菜做馅料的烤饼)兴奋地说:“这东西好多年没有吃过了,给我来两个尝尝。”我给他包了两个刚出炉的锅盔,他尝了一口说:“嗯,好吃,我还是小时候在老家吃过,还是儿时的味道。”

       就因为两个让他赞不绝口锅盔,我们细细地攀谈起来,不曾想到我们竟然是老乡。通过了解,善良的老人竟然对我们心生敬意,认为我们虽然没有父母的庇护,但自立自强,不简单,当知晓我们举步维艰的境况,对我说:“我在武汉锅炉厂工作,我们厂生活区的生意都还不错,想到那里试试可以去找我。”说罢,给我留下姓名和电话。

       此事过去半月左右,因生意实在难以为继,我决定到武汉锅炉厂找那个和我只有一面之缘的叫王伟德的老人。事情发展得很顺利,那个我后来一直喊王伯伯的老人,虽然没有当一官半职,五十年代武大毕业后分到锅炉厂筹建处,元老级的人物,为人非常正直,从不求人,在厂里有很高的威望。通过他的关系,我和妹妹在武锅膳食处承包了一个档口。

       大树底下好乘凉,在这里一年多的时间,我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而且收获了爱情,成家立业了。自此我的人生道路顺畅了许多,那种孤独、无助的感觉消失殆尽。婚后,因生意转向,我们离开了锅炉厂,从那以后,我再也无缘与他一见,早些年我们一直还有书信往来,生活中那些快乐的或不如意的事,喜欢向他倾诉,他的回信总像和煦的春风,能让我感受他的深厚情谊。后来由于迁徙和变动,我们失去了联系。我不知他现在是否安好,或许早已不在人间,只是他对我的好,只能放在心底默默怀想。

       现在想来,我以前所经历的一些苦和痛,其实真算不了什么,尘世之间,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或多或少经历些苦痛的折磨,正因为有了这些苦和痛,我们才算有滋有味地活过,才能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人生越发丰满。

       对于父亲,我早已没有了怨恨,说实话,要是没有父亲那样地不管不顾,我的人生历程可能没有这样顺风顺水。七十多岁的父亲早已被我接到身边,颐养天年。人到中年,经历过许多事,看待事物或许会比较透彻,人生的那些不如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随风而去,而别人对我们的好,却要铭记在心,不能忘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20: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生太过贫乏了

一间已有三十余年历史的老砖瓦房
是父亲的唯一财产
五个儿女,来自两个家庭
是父亲明天的财产
每日,父亲进出那低矮的门楣
腰从未能挺直过
每日,父亲被母亲数落,埋怨
脸上暗淡无光
他爱抽烟,半夜咳嗽
扯着人的心,在漏着星光的屋里
一晃一晃,好像把鬼都震跑了
但这并不妨碍
五棵小树在黑夜里无声生长

父亲这一生太过贫乏了
烟抽得越来越凶
也越来越爱说话
在每个人面前,吹嘘
他的大学生女儿,我说了他多少次了
他也改不掉这一毛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20: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夜里的故事

这是一个再婚家庭
一家七口人挤在一间屋子里
中间拉个布帘子,两边各摆一张床
熄灯后,布帘子拉下来
黑夜就被切成了两半
一半包容昨天,一半包容明天

四个孩子早就睡下,一律横着睡
两个大孩子正在发育,半截腿伸出床外
老幺还小,挤在父母床上
父亲睡得熟,打鼾韵律悠扬
好像正在煮沸一壶水
而母亲
如做农活一样喘息

偶尔有几声狗吠,星光在窗口偷窥
屋里的老鼠找不到粮食
在房屋四壁急得团团转
十四岁的她与兄弟姐妹睡在一起
那一夜,她梦见发大水
大水将她淹没
一个少女,完成了迟来的初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20: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她已经没有可以隐藏的时光

她是个中年女人
镜子面前的裸体,失去了水分和颜色
也一并失去了羞耻
丈夫买回半透明的吊带内衣
遮掩山水,欲盖弥彰
她却宁愿脱掉,不给生活任何想象

她在卫生间淋浴,门就敞开着
丈夫不在家,女儿却叫起来
“真丢丑,洗澡也不关门”
为什么女人和女人相见
也需要躲避
她所剩下的美,已经不多
她已经没有可以隐藏的时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21: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笔|
日渐远,步亦行。行渐远,形亦小。丛林倍长之。愈景更美矣。阔至无边。深亦无底。亦如手执变幻之物。却是小儿又矣。怯之。惧之。师问曰“汝何惧有之”?

“吾有何惧之”?亦了然。如棍棒般敲醒。或景。或物。或立足之地乃至延长远而未有尽头?然亦有一方之物将其纳之。亦有何惧有之?

与姊妹品。别后亦寻之。终其然也。惧?非也。乃惯而习之。亦小养成。养也?非也。被噪而灌之。入心也。静也。其底何其长也?何以为养也?呯呤嗙啷。吣啉哐啷。稀里哗啦是其为因也。故其果,酸也。涩也。

晓其因,亦寻径解其困。破其牢笼,置身于然也。或有嫌于“我思故我在”。却也因其解而获其景也。亦宽亦深亦美,皆能欣赏之!

平波澜壮阔而静心纳凉。亦行于足底之路。感受其传于心之意义。品茗滴答作响之脚步。不虚晃。坚实且有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3: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爷爷做的竹篮,如同围墙上吹喇叭,早已名声在外。
  
我小的时候因为没有塑料袋,人人上街卖菜买菜都要用竹篮。小集镇上茶馆门口摆放的精美的竹篮就出自爷爷之手。一直是地方村民的首选,外乡来跑亲戚的客人,也会因其质量上乘、造型精美、价格低廉而常常顺手捎回三两个。
   
  爷爷已过世三年,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唯一的副业收入是制作竹篮子,每天清早去镇上的茶馆喝茶,就带上几个,边喝茶边卖篮子,爷爷篾器活样样行,编织竹篮是他的拿手好戏,有模有样,美观大方,经久耐用。他编织的竹篮跟别人的竹篮相比显得非常独特,精致。
     
俗话说近朱者赤,家里有一个这样经年耐月制作竹篮的爷爷,我从小对于竹篮制作耳濡目染自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一道工序是选材。爷爷说:“要经究耐用,竹篮材料先得讲究,长了三四年的中年竹为好。太嫩的做竹器会变形走样,也很难破,太老的易脆、柔韧性差。



  
第二道工序是削篾。这既是苦力活,又是技术活。只记得爷爷一边打盹一边削竹,眯着眼睛只见手在动,一条条薄如蝉翼、透明光滑的竹条象流水一样从指尖冒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吧。篾一般要削三层,第一层篾,青中带黄,光滑发亮。第二层,黄中带青。第三层就是篾黄了,就是竹子最里层的,一般是不用的。当作硬柴火烧掉了。劈好了篾,扎好,放到村边的塘里去泡,次日再拿出来晒好,直到晒干。若是阴天,也得烘干。爷爷说:不然的话,篾片会变黑,不光鲜了,就不好用了。有一种竹篮越用越红,我们叫“刮篾佬”,就是刮掉青竹表面的青色后再削篾制成,这样的篮子可以多卖几毛钱,而且越用越耐看,相当于现在的高级竹凉席那种颜色,小时候我最喜欢帮爷爷刮竹皮了。

  
第三道工序就是编织了。就编织竹篮而言,先打团鱼底,N个“X”型交叉组合组成一张网,用毛竹围一个圆,成为竹篮的底部。小时候我也能帮上忙,现在却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了。整个编织过程只能留下依稀的景象,只记得一只竹篮,从选料、破竹、削条到编花成型,刨光,要经过很多道工序。竹篮做好后,因是新篮,还有一定湿度,还必须风干后,才能最后定型。



     说起编制竹篮,爷爷在那个乱了套的年代,因在家中制竹篮
“偷偷”卖了几个钱。却遭来大队、生产队干部横眉竖眼的训斥,被要求割掉“资本主义尾巴”,到后来被打成“牛鬼蛇神”。关进黑屋子,胸前挂牌子批斗。在我识字的时候,家中大梁上那几个红字“牛鬼蛇神”“走资派”……等等大红标语也是我最早认识的字,长大了才知道这是爷爷的痛苦经历,后来平反后一家人吃饭,抬头看到头顶上的大字,就要拿出来说一番文化大革命的经历,这些红卫兵张贴的“批斗标语”一直成为家中“嘲笑”爷爷的话题。


而如今当绿色、环保再次得到人们重视时,竹篮这个曾经的生活必需品又慢慢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而爷爷却已带着他那一生的技艺长眠于家乡的土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9: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前提下的纠葛构建
——余行玉多卷本长篇小说《恶姑塘》之一




   文学作品是否应该忠实于现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见仁见智,各有所据。笔者认为,作家不管持怎样的观点,但文学作品追求真实的前提,是不容颠覆的。不单是现实主义作品,其它形式的作品亦然。否则,就会给人以虚假的感觉。应该说,余行玉的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严格地注重了这一点儿。通观他全部的小说作品,大到社会图景的再现、矛盾纠葛的构建,小到故事情节的敷演,甚至于人物的一句语言,一个动作细节,都无一例外地符合生活的真实。其新近出版的多卷本长篇小说《恶姑塘》,更是从整体上将这种“追求真实”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在它的矛盾纠葛构建上,真正是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达到了高度的真实。
   笔者在深度阅读之后以为,《恶姑塘》全书整体架构,既统一在一个视野开阔而完整的社会生活图景之下,相互紧密关联,每一部又各自独立成篇。第一部《村仇》,写方家岗和姚家集两个世仇的村庄,因恶姑塘水源引发的一场血腥械斗;第二部《村殇》,写人民公社初期的浮夸风以及由它引发的那场空前灾难;第三部《村劫》,写“文革”时期政治风云伴随下的方姚两姓争斗,及其之后恶姑塘水库溃坝的劫难。宗族争斗的矛盾主线,因时代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格局。可以看出,作者在构建每一部书的矛盾纠葛时,都着意尽可能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真实。
   
   矛盾纠葛的构建是否符合社会现实的真实,首先取决于作者的生活功底扎实与否。成功作品的矛盾纠葛,无不是在深刻洞悉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没有深度观察和深刻体验作基础,就只能是想当然的凭空臆造。
   
   《恶姑塘》的主要矛盾纠葛,是方家岗和姚家集两个村庄的世仇。所有的冲突,都是围绕它展开。以宗族矛盾冲突构建小说纠葛,毫无疑问是植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国度的社会现实。无须作太多的考证,在某些聚族而居的区域,宗族与宗族之间的仇恨、争斗,比比皆是。值得称道的是,小说作者的这样一个构建,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真实。还在两年前,小说的第一部在《槐荫文学》上连载时,就以其真实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曾有读者对笔者说,那就是写的他们那里的事,并询问全书什么时候能够出版,急于知道故事会有着怎样的发展。
   能够获得读者如此强烈的认同,小说的真实程度可见一斑。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儿的呢?是因为他熟悉自己所描摹的那段过往历史,有着扎实的生活功底。《恶姑塘》的作者出身于农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正赶上中国社会那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曾经地道的人民公社社员身份,让他能够深刻地了解那一时期社会最底层人们的生存状况,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他们的疾苦和喜怒哀乐。看看他给我们描摹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图景吧,那里又有着怎样的矛盾冲突?
   方家岗与姚家集同处一个山坳,相距不过三里之遥。方家岗处冲头,姚家集居冲尾。两个村庄的世仇,少说也延续了上百年。两族人为水源和一些七七八八的事情,发生过无数次的流血冲突。方姚两姓的祖先都是闯王李自成手下的亲兵,两人曾义结金兰,是同生共死的兄弟。李自成兵败,在湖北九宫山与乡丁一战,寡不敌众,陷入绝境。两人拼死保护闯王,不得脱身,最后都倒在了血泊中。但是两人命大,都没死。方家祖先先苏醒过来,在死人堆里找到了自己的兄弟,还有一口气,就把他背到一处山洞,躲过了乡丁的追杀。他们一同逃到了咒山脚下,隐姓埋名开荒过活。最初,两姓同住方姚店,在一起过了近一百年。后来人口渐多,两姓不能相容。姚姓人多势众,方姓不堪欺凌,便迁居方家岗。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两姓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发生了最后一次血腥的械斗。继而,两个村庄因为社会的变革,成为了一个生产大队。再之后,又因为恶姑塘水库的修改建,方家岗人整体搬迁到姚家集。同住一个村庄,却并没有让他们彼此消除敌视态度,反而为实际的敌对行动提供了机会。
   应该说,作者给小说构建出的这一矛盾纠葛,给了我们有如可以触摸般的真实感觉。在这样一个构建下,精彩纷呈的故事呼之欲出,从而又构成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大小矛盾纠葛。笔者对此作了一个粗略的厘析。
   第一部《村仇》主要的六组纠葛:
   1、主宰姚氏家族的“大户家”姚静园拿水塘作陪嫁,将全族唯一的水源送给了世仇的方氏家族,由此引发的族人对大户家的抗争;
   2、恶姑塘权属之争,方姚两姓殊死较量,最终导致血腥械斗,双方的核心人物方正贤陨命,姚静林逃亡;
   3、姚家集两个风云人物姚仁礼和姚启富争当公产会长,姚启富耍阴谋掌握了公产会实际控制权;
   4、姚家集公产会长姚静林的困境,一方面是姚仁礼对抗,另一方面是姚启富阴谋诡计,还有族人的逼迫,各种矛盾弄得他焦头烂额;
   5、方家岗两个房分的矛盾由来已久,以犟二爷为首的老屋和以方道初为首的新屋无休无止的争斗;
   6、恶姑塘改造谋划过程中,各色人物的得失权衡计较,终至流产,使其成为了两族械斗的导火索。
   第二部《权殇》的四组纠葛:
   1、人民公社运动使得方家岗和姚家集成为了一个生产大队,使得人们的相互仇视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由此演绎出了数不胜数的是是非非,尤其是因修建恶姑塘水库并村之后,矛盾愈演愈烈;
   2、浮夸风及其大食堂运动,将人们推向了饥饿的灾难深渊,死亡线上的挣扎,没能使他们忘记仇恨和争斗;
   3、公社领导人一时头脑发热上马的恶姑塘水库,又由于县委领导的好大喜功,由小型变成了中型,饥饿的水库工程,人们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4、已经成为领导人的姚启富被推到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一方面是上级的高压政策,一方面是社员群众的巨大阻力,还要面对宗族争斗的相互倾轧,最后他被方天江取而代之,败下阵来,成为阶下囚。
   第三部《村劫》的五组纠葛:
   1、靠造反起家,姚二怀取代方天江成为领导人,姚家集人再一次夺取了主导权,而方姚矛盾也再一次趋于白热化,从清理阶级队伍到追查反革命集团,两族人陷入了你死我活的激烈对抗;
   2、当初方正贤在方姚械斗中丧命,他儿子流落他乡二十年后回到家乡,决心像父亲那样去弥合两族矛盾,却因与姚金秀的爱恋,卷入了宗族争斗;
   3、猴兄弟和赖兄弟两个光棍家庭几年前因抢占自留地结下仇怨,此后动辄互练拳脚,终于再次引发命案;
   4、失去权力的方天江瞅准了一个反击的机会,成功地策划了将姚二怀与姘妇徐元芳捉奸在床;
   5、人们专注于宗族争斗,而对于危如累卵的情势却浑然不察,恶姑塘水库大坝轰然垮塌,却毫无防范。
   以上这些大大小小的矛盾纠葛,无不给人以似曾相识的真实感。譬如第一部《村仇》中的宗族械斗,历史上许多地方都曾经发生过。再譬如第二部《村殇》中饥饿时的水库工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过来人大多都亲历过,笔者在读着的时候,甚至怀疑作者就是在纪实。
   
   矛盾纠葛的构建是否符合社会现实的真实,仅有扎实的生活功底是不够的,它更取决于作者对社会的认知水平。优秀的作者,能够较好地把握住他所描摹的时代人的精神本真,即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体现的内心真实精神向度,从而达到艺术的真实。
   
   《恶姑塘》所描摹的中国社会那段过往的现实,被千千万万的作家描摹过,但毋庸讳言,许多作家给读者的,往往是一种虚假的感觉。其根本原因,就是没能把握住时代精神的本真。
   所谓时代精神的本真,笔者理解,就是最能体现一个时代人们内心社会观念的真实取向。用小说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真正属于某个时代的本真精神,并不是那些人云亦云的所谓主流思想,而应该是潜藏于冠冕堂皇外衣里面的,最能体现人们内心真实的社会精神向度”(引自余行玉《诗人与时代——读管用和早期田园山川诗作》,《湖北工程学院学报》第33卷第四期)。往往,文学作者会把一个时代,以及其后的相当一段时期里普遍认同的某些主流观念当成是时代的本真精神,并据此去图解生活。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创作出的作品离现实的真实相去甚远,甚至流于所谓主流思想的传声筒。优秀的文学作者,应该洞悉时代的病灶,挖掘出真正的时代精神向度,并加以表现。一味地混合于“主流思想”的大合唱,就注定不能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
   三部《恶姑塘》所描摹的,是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前夕及其变革初期的一段历史。既有对私有制条件下人们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真实抒写,又有对社会变革中传统观念被颠覆后导致的生活秩序、思想观念极度混乱的深刻反思。虽然每一部所展示的社会图景各异,但从中不难发现,它们有着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这样一条脉络,正是作者独具匠心构建出的全书总体矛盾纠葛。
   在第一部《村仇》中,私有制生产条件下的方姚宗族争斗,主要是生存空间的争夺。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那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民阶层自私与狭隘的特点。地处子虚县东南角的咒山,是一片贫瘠得近乎荒凉的土地。生存环境的恶劣,使得方家岗和姚家集两个村庄世世代代处于无休无止的争斗之中。两族争斗的焦点,是恶姑塘的归属问题,它所反映出的本质,是极端的自私与狭隘。处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想要改变生存现状的努力,是建立在“损人利己”的自私心理基础之上的。为了自身的生存,他们不惜剥夺他人的权利甚至生命。两村用水矛盾,本是可以解决的。姚家集人心里其实很明白,方正贤改造恶姑塘的计划,对双方都有利。他们也并非不懂得“互利共盈”的道理,但他们的狭隘心理,使得那样一个大好机遇与自己失之交臂。在姚家集是否拿出田地补偿方家岗的问题上,姚启富决计要耍花招把自己的敌人姚仁礼绕进去,而姚仁礼则抱定一个态度,敌人反对就拥护,敌人拥护就反对,以至于公产会不能达成统一意见。同样的,方家岗以方道初为首的新屋人,无论是在恶姑塘改造上表现出的热忱,还是改造计划流产后施展出的诡计,也全都出于他们的狭隘与自私。由此说来,那样一场血腥的宗族械斗,理所当然地不可避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有着怎样准确的把握。
   相对于第一部《村仇》而言,第二部《村殇》和第三部《村劫》所描摹的,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对于这样一个新的时期,作者有着怎样的认知呢?换言之,就是他会抓住了怎样的时代特点,去演绎方姚宗族矛盾。如果说《村仇》中的水源之争,体现的是人类生存压力下人性本能拼搏的话,那么《村殇》与《村劫》里,它的异化,让人找不到有什么实质性的理由。虽然仍然可以说是“生存压力”,但更主要的,却是心理层面的和政治层面的。如前所述,人民公社运动使得方家岗和姚家集成为了一个生产大队,使得人们的相互仇视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由此演绎出了数不胜数的是是非非,尤其是因修建恶姑塘水库并村之后,矛盾愈演愈烈。认真地说起来,方家岗人和姚家集人并不存在什么了不得的利害冲突。那种争田争地争水源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的过往。一入农业社,大家一样的穷困,有食同饱,无食同饥,再怎么地也比别人多吃不了两口,何争之有?他们之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心理层面上,带有历史的印迹。就像两个存在矛盾隔阂的民族,人们的相互仇恨,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经历过曾经的相互仇杀,但他们的先辈,早已通过血液,将仇恨的因子传承给了他们。话又说回来了,就算他们没有接受任何因子传承,难道就争无可争了么?亲弟兄俩,一个屋檐下相处久了,也免不了磕磕碰碰,两姓诸多人家一起,能不生出许多龃龉来?更何况,两个虎视眈眈的世仇宗族,谁能保证没有人会借助政治风云挑起事端,去置对手于死地呢?因而,从人民公社运动到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两姓人的相互倾轧,以至于陷入你死我活的严重对峙,都是时势使然。将宗族矛盾交织于政治风云,并非《恶姑塘》首创,但写得如此真实的,却并不多见。
   把握并深入挖掘时代精神本真,使得《恶姑塘》每一部的纠葛构建,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是表现私有制生产条件下农民阶层的狭隘,还是人民公社初期他们的盲从,抑或是十年浩劫中他们的疯狂,都让人觉得对其时代特征,有着一种深入到骨髓的深层次挖掘。譬如大跃进时期的集体生产劳动,曾经被渲染出的那样一种热火朝天,当然是虚假的。实际情况却是,广大当家作主了的公社社员出工不出力,庄稼地里只长草不长苗,打下的粮食不足以裹腹。当那段历史过去,人们也对此有过反思,但却没有多少人去深层次地挖掘,它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本真。作者笔下,透过“一支长长的上工队伍逶迤而行,没有农作赶工的匆忙,却有着田园漫步的悠闲”,揭示出那个曾经被看作是伟大创举的劳动方式,“是将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图景,生搬到了现实生活之中。现实与理想的格格不入,使它成为了泡影”。 客观地说,集体化初期,被它的美好前景所鼓舞出的蓬勃朝气,的确焕发过热火朝天的劳动激情。只可惜,这种激情没持续多久,就被人类固有的惰性所湮灭。好逸如同趋利一样,是人类的本性。当人们能够少出力甚至不出力而又获得与他人同样多的果实之时,何必不让自己安逸一点儿?反过来说,如果勤扒苦做仍然只能与不劳而获的人获得同样的利益,谁会傻到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地步?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惊诧于伟大的创举为什么播种下龙种,而最后收获的只是跳蚤!再譬如那场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它所引发的举国疯狂,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没有人想过,它的发动者和参与者其实各有目,两者并不是一码事,“全国人民都稀里糊涂地被人牵着鼻子进入到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斯巴达克角斗场,人人都可以自称奉谕,以‘革命’的名义对他所仇视、所憎恨、所嫉妒的人施以攻击。人人都是斗士,人人也都是被攻击的目标”。作者鞭辟入里深刻透视,令人茅塞顿开。整部《恶姑塘》把握时代精神本真构建出的小说纠葛,独到之处不胜枚举。
   书评至此,笔者心知可以就此打住,却意犹未尽。关于余行玉的多卷本长篇小说《恶姑塘》,似乎还有许多的话想说,还有许多的话可以说。但再说下去,恐怕给人有絮叨之嫌。相信有更多的文学评论专家和有心读者,会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4-11-26 13:36 , Processed in 0.067520 second(s), Total 7, Slave 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