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楼主: hui2019

生命的意义——作者:蒋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3:09:55 | 看全部
陪葬婚姻

那晚下班回家,小区院子门前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围着,水泄不通。一向平静的小区,就连对门住着,你我照面也不大点头,相见不曾相问,都是陌生人。今儿个沸沸扬扬,熙熙攘攘,想必是出了大事情。 huarenjie.com
      走近,交头接耳,说什么的都有。也许在猜测,也许有知情,也许什么都不知,凑热闹、扯咸淡。有人说肯定是男人有问题,说不定还是那个问题,什么问题?就是,屋里闲着,外面扯着挂着搂着抱着,呸!什么东西,不嫌丢人;也有人说现在有钱的人多,养个小是时尚,那叫本事,能耐!社会进步的表现,旧社会都这样,何况新世纪跨小康,走走,没有什么大惊小怪;还有人说女的有毛病,要不就是大脑出了毛病,傻呀,男的偷情,女的就偷人,不善待自己,跳楼自杀,白天白死,晚上黑死…… huarenjie.com
      三个女人一台戏。一群婆婆妈妈扎堆嚼舌根,能有什么好话。好不容易挤到跟前,内层由保安设防,一条现场保护线,把围观的人们拦在中心现场外围。死者面朝地,直条条地躺在一楼的墙角跟,距墙很近,头向里,脚伸外,身体与墙基脚线呈45度角。从死者着地的姿势看,她走的很安逸,也许她在决定死前没有什么犹豫,但在坠落的空中一定有碰撞物,不然头不会向里。抬头望去,七楼的窗户半扇开着,屋里还亮着灯。我不知道死者是谁,也不知是男是女(死者身上盖着被单)。“七楼的,和男人吵架了。”保安们在一边说,我才知道事故的简单原由。 huarenjie.com
      “简单的口角她就这样想不开?走了!”回到家里,老子里反复出现这个问题,好久好久。在百思不解的情况下,试图能从婚姻的源由找到说服自己的答案。 huarenjie.com
      婚姻是男女双方的终身大事。两颗心的碰撞,爱的火花在内心燃烧起的激情,便是婚姻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婚后的生活。但是,结婚过日子,就没有婚前那么多的烂漫,一旦婚姻的新鲜感丧失后,双方就要冷静地思考生活,思考一种责任,社会的家庭的包括亲人的。夫妻间要从柴米油盐处开始磨合,把握住浪漫的恋爱和实在的婚后生活之间的差异,把平淡的朝夕相处作为感情培养的基地,彼此多些谦让和理解,只有双方熟悉了,性格掌握了,喜好习惯了,恋爱时掩饰的缺点或双方在理念上的差异得到有效的沟通和纠正,情感的“疲惫”就会减少,婚姻的“瓶颈”状态就会消失,婚后的生活就会出现第二次、三次恋爱。
   
      夫妻感情破裂,她没有选择离婚,而选择了终结生命,说明什么?理由很简单,她爱他,她负责,她对婚姻是认真的。反而言之,她糊涂,她不该如此草菅己命。如果说恋爱的时候对自己的认识和把握还不清楚,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配偶。那么,随着婚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厚实,当双方人生发展轨迹的不同,造成实力的悬殊和共同语言的减少,夫妻感情急剧下降的时候,最冷静的办法就是沟通,沟通失效就选择离婚。婚姻专家指出,最大的离婚理由,不是婚外情,而是夫妇二人不能配合,不能再生活在一起。如果她选择了离婚,会是什么结果?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的婚姻,95%以上的都是凑合在一起的。其实许多婚姻,婚龄达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问题。尤其是目前彰显个性的时代,谁都不愿再委屈自己,离婚呈现新的特点:婚龄越来越短,离婚率越来越高。社会是这样,你何必苦守南瓜不结果呢? huarenjie.com
      婚姻如同一本小说,再好看的小说,当你读第一遍时,那激动、那新鲜感、那悬念在以后读时都会淡化。维系好自己的婚姻,就要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使人常读不厌。要用自己的智慧去营造爱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将婚姻进行到底,千万不要选择生命的代价,用生命陪嫁婚姻,不值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3:10:45 | 看全部
尽是戏言

我不是一个戏迷。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戏曲是不感兴趣的。然而,戏曲却又仿佛农历八月馥郁的桂花香气,时时浸入鼻歙,飞过耳畔,纵欲挥之,亦难拂去。  huarenjie.com
        即如此刻,午饭甫一结束,耳边就已隐隐传来阵阵时而高亢,时而婉转的名段唱腔,伴随着轻拢慢挑的急管繁弦,我知道,那是街心公园的大戏开场了。天天如此,雷打不动。好热闹,好兴致!  huarenjie.com
(二) huarenjie.com
        在我看来,戏曲的场面太过简单,一根鞭子代表高头大马,四个小卒就是十万大军,未免有偷工减料之嫌,更何况唱起来多是咿咿呀呀的,节奏太慢,步履轻快的年轻人难以忍受。  huarenjie.com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所有的戏曲早已被列入“四旧”一概扫除,只余下几个样板戏翻来覆去地传唱,没有选择,自然也就聊胜于无。好在这些革命样板戏大多情节紧凑,而且打斗场景较多,对我们这些于老戏没有什么兴趣的小孩子来说倒也不坏,有时候人前人后的,我们还能哼上一句两句刁德一的精彩唱词,也算没有白受一场革命教育。  huarenjie.com
        后来有电视可看了,电视里开始有各种文艺节目了。哪里还耐烦理会什么戏曲,姜昆、马季的相声都听不过来呢!  huarenjie.com
        记得就是第一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全家早早吃罢了年夜饭,妈妈摆开一张小方桌,上面放好了蛋糕、面包、瓜子、花生、糖果等各色点心,都是平常难得一见的好东西。我和弟弟并排坐在桌子正面,正对着电视。爸爸妈妈分坐两旁。每个人面前还都泡好了飘香的茶水。爸爸才郑重地拧开了写字台上的十二寸黑白电视机。  huarenjie.com
        相声、歌舞、杂技,各色节目精彩极了,看得我们连眼前的美味点心都顾不得品尝。只有当戏曲节目开场时,我和弟弟便不耐烦了,纷纷大声嚷叫:“唱这个破戏干什么!”于是跑出去放鞭炮,直到戏曲唱完,妈妈喊我们才赶紧回来接着看别的节目。  huarenjie.com
        那时候,戏曲在我们眼里是又臭又长的裹脚布,沉闷,冗长,那些长大古怪的戏装和罗哩叭嗦的曲词我们不要看,也不想听。  huarenjie.com
(三) huarenjie.com
        戏曲也有吸引人的时候,这也许还要归功于文字的魅力。  huarenjie.com
        首先是在课文里读了鲁迅的《社戏》,那白蓬的航船、撑船的双喜、乌桕的影子和婉转的横笛,都那么可爱,浸透着江南别样的风味。特别是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更加令我神往,连带着鲁迅所不喜欢的老旦在我看来仿佛也有着几分诱人。何况还能在返途中随意采摘六一公公家乌油油的罗汉豆,做惬意的水上野餐。  huarenjie.com
        我开始有点想看戏了,当然,最好是在鲁迅儿时观赏社戏的赵庄。  huarenjie.com
        上了大学,中国古典文学是必修的课程,唐诗宋词骈辞古文都是中学就接触过,并且为我深深喜爱的。惟有戏曲又使我耳目一新。  huarenjie.com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长亭送别)  huarenjie.com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 惊梦)  huarenjie.com
        真真是词藻警人,余香满口。难怪素习不大喜看戏文的黛玉在经过梨香院墙角时,只偶然听到这两句便不觉点头自叹:“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戏文印象之深,以至于在大观园行酒令时竟不自觉地说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句子,被宝钗抓了个现行。  huarenjie.com
        秀外慧中的黛玉都为戏曲所折腰,浅陋如我辈者怎能依旧冥顽不灵?  huarenjie.com
        不过,我的喜欢还只是停留在仅仅捧读戏文,对于听唱和看戏仍然兴趣不大。  huarenjie.com
(四) huarenjie.com
        未届不惑,我有时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好象也开始喜欢听戏,而不是如过去一般只是读读戏文就罢了。  huarenjie.com
        街头的群众戏曲集会,每次从那里走过,总是不自主地竖起耳朵,不一定是为了听到什么,只是无端地想要感受那种气氛。虽然有时也嫌他们唱得聒噪,可再要想找出年少时对戏曲的厌烦,却已是无迹可寻。  huarenjie.com
        有时夜半坐在家中,妻与儿都已安睡。只我一个毫无睡意,独处在诺大的厅堂里。惟有此时,才可以真正无拘无束地随意翻看电视。手里的遥控器按来按去,除了新闻,竟也对戏曲节目多了几分格外的青睐。  huarenjie.com
        在网上闲逛,在不经意间邂逅了整场的《桃花扇》视频节目,昆曲的。乍一听一看,就被完完全全地吸引住了。戏曲中竟也有这般极致的精绝。既是才子佳人,又是国事家事;既有秦淮风光,又有渔阳鼙鼓;人事的代谢,山河的变迁,尽在这一曲方寸戏台。  huarenjie.com
        我喜欢上了戏曲,尤其是委婉清丽的昆曲(《红楼梦》中的戏文都是昆曲唱的,京剧的起源也与昆曲有极大渊源)。  huarenjie.com
        一天深夜,妻在书房上网,我待儿熟睡后轻轻打开笔记本(电脑),独自欣赏已经全部下载的《桃花扇》,兴致所至,不觉声音稍大。妻跑过来,看了看我:“你在干什么?”  huarenjie.com
      “看戏,昆曲《桃花扇》,好听好看,妙极了!”  huarenjie.com
        妻的眼神里满是莫名的惊奇。  huarenjie.com
(五) huarenjie.com
        一边欣赏戏曲,有时难免就要想:怎么会这样?我居然也会喜欢上这些曾经拒之门外的生旦净末丑?  huarenjie.com
        也许是因为曲辞的优美,也许是因为情节的动人,也许是因为唱腔的婉转,也许是因为表演的精彩。也许,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huarenjie.com
        戏曲的魅力,已经为众多文化大师所多方论证,我一介刚刚在兴趣上有所悸动的门外汉自然就不必班门弄斧了。  huarenjie.com
        但是,喜欢戏曲的兴趣渐浓之余,联系到我与戏曲的前踞后恭之缘,有点感慨自然也就再所难免。  huarenjie.com
        我想,戏曲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品种,最突出的特点也许就在于极为沉重的传统文化积淀。而这种沉重的传统积淀,又很难是刚刚踏入人生的年轻一代所能欣赏和接受的。所以喜欢戏曲的大多数都上了年纪的人,而这些人在他们年轻时未必都如今日这般喜爱戏曲。只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生活的理解与日俱增,对传统的东西兴趣渐浓,开始发现过去的老东西也有可贵可爱的一面,这其中自然就有戏曲。  huarenjie.com
        如同年少时把父母的谆谆教诲总视为老生常谈,罗嗦乏味,不值一听,不愿一听。随着年岁渐长,把外面的其他一切新鲜都品尝殆尽后,才慢慢明白那罗嗦的老生常谈中竟有着无数的人生哲理和无尽的至爱亲情,并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老套和罗嗦向下传承。  huarenjie.com
        从这种意义上说,喜爱戏曲确实是渐渐老去的象征。只是这种“老”,是对生活的更加欣赏,对文化的更加热爱,“老”了有戏,有戏的生活更深邃。  huarenjie.com
        其实并不懂戏,所以尽是戏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3:14:38 | 看全部
跳楼的工妹


我不知  生命
在你的心中是如此微弱
在这远离故乡
人情味淡薄的南方港资工厂
有人说这第七栋员工宿舍
你是第三个跳楼的了

看着你那卷缩
瘦小而惨白的身影
我可怜的工妹
如花的年龄
围观的工友
有的在悄悄落泪……

“这栋宿舍有邪气啊
怎么这三年来每年都有跳楼的?”
“我们厂不行啊
这几年已经跳下八、九个了
有时一年有一两个跳楼的
有的工友在背后纷纷议论着”

“工妹啊,你怎知远在家乡的父母
是怎么想的
你撒手走了
你的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
一个工友抽泣着说

有人说是失恋了啊
有人说是生产车间的师傅不批假啊
有人说是凶恶的拉长辱骂她……
工妹啊  纯真的工妹
把这个世界的一切想得太美好
一下子精神上受到打击
导致崩溃跳楼……

我听着,听着
我在想  工妹
你走了
祝你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愉快些
可你能不能显一显灵
不要让这个工厂明年
又有跳楼的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3:23:11 | 看全部
童年里的后湖

(一)


走过后湖边上的林荫道,路边的花香,林中的叠绿,总会留下几分不错的印象。几只水中嬉戏的水鸟,不时惊动几条鲿子鱼飞快的划过水面,游离在林间的黑掠鸟发出斑斑的鸣叫,不经意地就骚扰了淡淡的清静,一切都很暇逸。

可是这还是我记忆中的后湖吗?应该不是了。记忆中的后湖已经很遥远,那一湾透彻见底的清水,那一条在雨中就会泥泞的土路,还有曾经茂盛在湖边的那一小片刺树林,现在都在哪里?

回想起当年的后湖,它就如一个还没走出乡湾的土里土气的农家妹,清秀,质朴,透出一种原始的美。湖里的水很亮,在晴朗的日子里,有得一阵微风,水面已是浮光耀金。湖里的水很清,一眼就能看见镶在湖底黄土上的石头,以及栖息在金鱼草上的田螺。湖北边的一角长着莲藕和茭白,泛起了一层层的绿,青蛙在荷叶里面潜伏,红蜻蜓在茭白叶上滞留。偶尔从里面传出几声墩鸡的叫声,似乎要撩动那一方湖水。此时如果为景所动,想把脚放进水里趟上两脚,那可就要小心了,温柔的湖多少还有那么一点小小的野性,躲在水草中的水蛭会悄悄地粘在你的腿上,然后温柔地咬上一口,不痛也不痒,只是让你出一点血。

湖的西面是一道长长的土堤,堤外面是连绵的稻田和池塘。堤上有一条土路,凹凸不平,勉强能走吉普车。当然必须是天晴,如果是雨天,大概没有哪个司机会冒着陷车的危险在上面行驶。湖的周围也没有多少树,除了烈士陵园的土丘上长满了绿绿葱葱的女真,云杉,水竹外,别的地方树就不多了。土堤上散落地柳生了一些树,构,桑,枫扬,刺槐等等,再就是矮灌木丛,如古桐刺,荆棘。这些树恰到好处的点缀了明镜般的湖水,在水中留下几点倒映,也留下了空间让人去遐想。只是堤上少有行人,偶尔有人路过,大多也是急急忙忙的,没有功夫去品尝这些幽静淡雅的湖光水色。因为那时的人们总是穿梭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几乎没有休闲这一个概念。只是有人口渴了,下到湖边捧起一捧水,叽里咕噜的喝下去,甜甜的水透心的清凉,然后擦擦嘴巴又匆匆的离去。

当年物质相对现在来说很贫乏,所以大人们总在忙于生计,生活得很累,日子过得很艰辛。可是孩子们却比现在的孩子要快乐得多,缺少了有象山一样沉重的学习负担,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玩耍中。

后湖就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处所。在北边的烈士陵园,那时没有谈情说爱的小情人,只有成群的孩子。调皮的会上树掏鸟窝,文静的在小亭子里说笑看书,一些孩子在躲迷藏,身影在土丘上密集的树林里和凹凸不平的坑凼中出没。

还有些孩子会沿着湖岸勾鳝鱼,杀蛤蟆,用一根自行车钢丝做一个勾,穿上一条大蚯蚓,趟着清清的湖水找到一个鳝鱼洞,三下二下就把鳝鱼勾出来。鳝鱼勾出来后一定要把洞记住了,过一段时间里面还会又鳝鱼。杀蛤蟆要简单得多,用铁丝做一个小叉绑在竹竿上,顺着湖坡轻轻地,仔细地寻找,就能叉到肥肥的蛤蟆。

当年的一句“到江河湖海去锻炼”的口号,又让孩子们都学会了游泳,这就有了天气炎热的时候,三五人成群,上十人成邦的孩童们来到后湖里玩水。那时大多数孩子游泳姿势是打爬鼓泅,这种姿势有点像狗爬式,只是腿子打水要比狗爬式气派得多,有得几个孩子同时打起爬鼓泅,在湖心溅起一片水花,白蒙蒙的,惊起几只水鸟,吓坏一群鱼儿,也算是湖里的一道风景线。后来游长了,他们也就学会蛙泳,偶尔有学会自由泳的,就算是里面的佼佼者。

不管孩子们到后湖去干什么,后湖总是一脸的和蔼,用淡淡的风轻抚孩子的头发,用甜甜的水拥抱这些孩子,并不时的给孩子们一些惊喜,比喻说在湖边笔直的土坎上出现一个翠鸟洞,在荷叶丛中飞出一只叫不出名的美丽小鸟。湖里到底有多少秘密,孩子们很想知道,孩子们有多少天真,湖也很想知道。

可是这些秘密,这些天真都已经看不到了。现在散发着异味的湖水让人不愿去触摸,孩子们的天性早已被功课,补习,兴趣班等所埋没。看看现在的后湖,花丛中还藏着清洁工遗漏的塑料袋,这让我想到了社会已经进步了不少。社会进步了是应该高兴的事情,可是,我怎么也不能忘记那一个曾经让我充满梦想和童趣的后湖。

湖里的鱼儿,树林中的小鸟,还有那些在水中蠕动的虫子,如今,你们还有曾经的那一番闲情闲情逸致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3:29:59 | 看全部
为细节感动

或许你这时正好拿着一包香烟——一种人们熟视无睹的东西。可能在餐厅等候上菜时百无聊赖,或是夜深人静你一身独处对着灯光发呆,你才有机会把它拿捏在手中细细把玩、端详。
  世面上的香烟几无二致:周身裹着晶莹剔透的薄膜,使下层纸盒上的图案色彩富有光泽和层次。当然,它的主要功效恐怕主要还是防潮。在离烟盒顶端约1厘米的地方,另绕着一圈窄窄的带子(象某些人喜欢勒在额头的红布条),并小心留着头子,可以让你轻易捏住它,拉扯时,便可以将下层薄膜文雅地撕开。下一步再略显粗暴地撕开烟盒上端的锡纸,这时,可以说一包香烟就正式开启了。
  曾参观过一个生产这种薄膜的厂子,似乎对薄膜的厚薄、透光度及拉伸度都有精细的要求和严格的指标,这就是细节背后的细节了。
  从每个物件的生成到包装到开启、使用,每个细节无不渗透着一种实用性、艺术性,于是一个充满理性而韵律的过程就在你的指尖下完成。
  观察细节使生活变得情趣盎然。

  饮茶本来是一件很直接的事:开水泡茶,饮则止渴,人们却把它演变成了观形、闻香、品味的多重步骤。甚至还把沏茶前后整套行为举止加以升华,并命名为“茶道”。对细节的的强调和追求,似乎是文化提升的必然阶段。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所有人都使用过的鞋带,它两头包裹着硬物以方便人们穿引。这就是一项专利。虽然极不起眼,但其实用性几乎居人类所有发明之首。细节虽小,但有时候真的很重要。

  在刚刚解决了温饱的年代,人们更多注重商品本身的品质。接下来,人们开始关心起商品外围的各种因素。从商品标识到形状、色彩,甚至幕后的企业文化,细节开始占据人们的视线和心理砝码。
  比方说买汽车,所有人都知道车辆的核心是发动机。可是,当购买的决心摇摆不定时,男人可能为镶嵌在驾驶室里的一块黑桃木面板而动心,女人则可能倾心于乳白色的真皮座椅,甚至一对别致的后视镜,这让他们最终果断出手,拥有全部的车身。由此可以说,细节能够改变固有的观念。

  有个故事。某人去应聘,并无特长,而应试者云集,应该说是希望渺茫,但后来他却独被录用。事后问主考官才知道,自己面试完毕离开,见地上有团废纸而自然弯腰捡起扔进垃圾桶,——仅仅因为这个细节而打动了主考官。一个细节可谓改变了这个人的命运。

  生活了几十个年头,也养育了子女。某天有人问我,父母为你做的什么最让你感动?思忖再三,我印象最深的,是儿时半梦半醒间,母亲常常在临睡前为自己掖掖肩头和脚头的被子。儿时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可母亲这个看似无心的细小的动作一直温暖着自己,使自己不曾遭受寒冻。谁能说,细节不可以感动人?

  感谢这个世界,将一切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包容其中,它们充满个性、智慧和美轮美奂的光芒。感谢生活,一个笑靥,一声诚挚的问候或是一个会心的眼神都会让我们互相温暖、灵犀交融。关注细节、享受细节并心存感恩,正是我们生命意义之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3:41:53 | 看全部
渐渐退隐“江湖”的收音机
前日,细心整理床头的一堆书报时,“啪”地一声,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陡然落地,原来是那台好久未曾谋面的袖珍收音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路走来,对收音机算是情有独钟了,昔日的快乐,往时的温馨一同袭来。

          孩提时代,父亲凭着一把斧子把原本或直或弯的松树倒腾成椅子的手艺,暂时摆脱一下土地,依仗着手艺外出求生。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天,父亲奔波回家时,带回来的那台收音机成为了当时全湾为数不多的“奢侈品”。面对这一“精灵”,湾间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总是弄不明白,小小的扩音喇叭后面怎么能容得下那么多说话“字正腔圆”的小后生们。

          刚一开始,兄妹几个总是埋怨父亲卖收音机时,为什么不多带回一些与之匹配的电池回来,刚在小伙伴们面前“显摆”不到两个月,崭新的收音机就由于电力不足而变成了“哑巴”,低着头郁闷了好些时日。于是,母亲找来一块软布,把那台“宝贝”收音机裹得严严实实,放到了衣柜的最上层,那种爱惜程度不亚于我们兄妹四个。

          以后,父亲外出归来之时,给我们带来的喜悦不仅仅有好吃的糖果,当收音机装上崭新的电池后,再次让渴别已久的“荣耀”又回来了,好听的音乐,迷人的广播剧,邻里的大人小孩并由此快乐好一阵子。当时,唯感遗憾的是一到周二下午,电台要进行设备检修,没有节目可听的时候,整个人像丢了魂似的。

            渐渐地,收听收音机已成为了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异地求学的那段时光中,“着魔”似的从微薄的生活费里,“扣”出一点来,终于得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袖珍收音机,心花怒放地快乐了好几天。早晨,拎着它跑步;午休时,等着盼着听电台的点歌节目,如醉如痴;晚上,柔情似水的“谈话节目”更是让人懂得了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快乐地含笑入梦,迷蒙之中常常忘了关上,待到第二天清晨,一再被悦耳“开始曲”叫醒,虽是遗憾,但倍感甜蜜。

        “如果你有一片痴痴的情怀,一定能找到一生中的最爱!吉祥鸟为你送上一份份真诚的祝福!”多么深情,那么令人向往。最感温馨的是,毕业那年,班上到电台里为即将各奔东西的同学,点播了一首寓意很深的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播放间隙,轻柔的声音还一一念出了班上49位同学的名字,憧憬满怀的学子们个个欢呼雀跃。

          上班以后,收音机的接收范围已从单一的中波扩充到了短波、调频,面广,耐听。那时,单位还专门买回了一台大块头的收录播放机,还在门前的大树枝上绑上一只大喇叭,每天清晨和傍晚,邻近五村的乡亲都能准时听到最新的时事和动听的歌戏。嘹亮的声音和动听的歌曲,成了乡村一道精美的风景。

          三十年进步,三十载变迁,三十年辉煌。而今,时尚精致的数字电子产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从电视机、影碟机、投影机到摄像机、电脑,敏锐的眼睛也赶不上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时尚的手机还把收音机、照相机、MP3等功能一统囊括,令人眼花缭乱。如今,清晨的广场上、树荫下,欢快的舞曲,轻松的舞步,上下翻飞的折扇“刀剑”。人群中,已是很难寻觅那非常熟悉的收音机了。

          前些时,在大都市的音乐台做主持人的表弟大发感慨,现如今,电台的听众不多,社会的关注度低了,做节目没有了往日的激情,郁闷!何必郁闷!其实,应该感到幸运,而今,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我们正赶上了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繁华似锦的好时代!

            我猜测,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望着汹涌前进的发展大潮,日渐退隐“江湖”的收音机,虽是委屈,但是,内心里肯定是满心欢喜的,现在,人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心情就一如往时见到他一样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3:43:25 | 看全部
我家附近菜场的那个卖水果的独臂男人,时常让我感动。尤其在我情绪低落时,想到他或遇见他,便有一股力量自腑脏深处升腾而起,让我昂起低垂的脑壳,心情也便重新明亮轻松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3:46:30 | 看全部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个体的存在是一种困境。尤其是在这个人口急剧增加、地球日益缩小为“地球村”的时代,这种困境愈来愈明显。但是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因此我们似乎总在逃避这样一种困境,在逃来逃去,才发现早已无处可逃。
Mubai的诗歌《存在》便是这种困境的反映:
在同一个容器,一滴水 / 感到很拥挤。在容器之外 / 又觉得太孤独。最后 / 它随风飘啊飘,突然发现 / 弄丢了自己的影子
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一滴水,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容器中,总是感觉到拥挤不堪,尤其是在城市里,拥挤到甚至呼吸都快要窒息。于是我们逃避,远离尘嚣,远离城市,一种与世隔绝的旷世孤独又如魔鬼般袭来。这便是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作为人存在的困境。
而马克思说,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于是这种困境和矛盾就更加深化和复杂了,以至于我们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中用另外一种形式,生动地表述了人类存在的这种困境,这就是很有名的“豪猪”说: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他们的刺阻止了对方的亲近,于是他们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它们集合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最后,它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距离。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毛刺使得彼此厌恶。
然而更为可悲的是,在这种 “逃避”与“寻求”的反复冲突中,人们往往会迷失自我,一个旷日持久的困惑就产生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在这种自我灵魂的拷问中,有的人苏醒过来了,找到了迷失了方向的自我,但有的人,却如同那滴水一样,“弄丢了自己的影子”。自己把自己弄丢了,并不是一个愚蠢的笑话,而是在我们这个浮躁喧哗的社会和时代,很容易发生的事情。

只不过,有的人如在梦中、不知醒悟,有的人醒悟了却又宁愿随波逐流、任其迷失,而有的人醒悟之后,却选择了守望,坚守住自己的灵魂和精神,甚至以此救赎迷路的孩子。正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所说的:“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6:15:54 | 看全部
女人这一生有许多的分水岭,工作、婚姻、孩子,甚至年龄,都是
是在过了30岁才慢慢学会取舍的罢?放下手头的许多工作,只是要给远在异国的妹妹发一封邮件,其实也没有什么事,只是随便说说这里的天气情况,报一报家人的平安,顺便回忆一下从前分食一颗糖的年少时光,然后在末尾加上一句:天冷了,赶快加衣,最后署上姐姐二字时,那一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便犹在耳畔……曾经以为写不写都不重要,那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在心,后来发现,一些拖延好久的邮件总是在第一时间便得到了回复,才知道,有一份殷殷的守候在异国他乡,从此懂得,许多的事可以拖延,但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绝对不能拖延的。

到了这个年龄开始想,不管曾经务了多少虚从此也该务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6:16:28 | 看全部
那一天,从城东到城西,再从南门到北门,一家一家商场,一个一个店面看过去,要替母亲买一双舒适的保暖鞋,老人的脚上有脚疔,只能穿那种软底底又不能太薄的鞋子,一双一双的试穿下去,一个下午的时光就被试进了一只只鞋子里,这在从前是会嫌麻烦而浪费时间的,如今居然做得如此从容,其实,日子本来从容,只是糊涂如我般的女人把它过得走了样罢了。倒是现在弄不懂从前为何会嫌浪费?生命中的一段时光用在爱心上不正是它最好的消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6:58:42 | 看全部
寻乐境乃学仙,避苦境乃学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7:15:09 | 看全部
“史说: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永恒的消息赖以传扬的载体,”生命是一口塘堰,偶然承接了银河的云雨,偶尔伸张了几条鱼,几粒虫子徘徊。那被视为生命的,正是这样的东西,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深刻的东西,如果说有,那只是因为你没有下过水、下过海,下水摸过鱼,下海趟过输赢,便不会有神秘和激动。

“史说;单纯的性爱难免是限于肉身的。”与其相信爱,不如相信两具肉身。当生存的苦难分开肉身,一切爱的崇高理由都站不住脚。请看今日的农民工,城市的工钱并不能买回农村少妇人的青春和夫妻生活。接近于守寡的婚后生活决不是新农村的图景。

“铁生说:‘是人’与‘做人’在我们心中是不分的。”“是人”是自然的属性,“做人”是教育的要求;“是人”是本体的真,一“做”就往往成了非“人”,更接近于我非我,是别人眼中的我,是社会眼中的我。你自己呢?迷失、迷茫、迷惑!不知道是怎么迷失迷茫迷惑的!


铁生说:我一直相信,人需要写作与人需要爱情是一回事。”爱是先天自然的本性,万物皆具备;爱情是人的自奉为神圣。其实爱一开始与吃喝拉撒一样普通,以物质的方式存在。被称为写作的东西是后天的行为,是少数人的需要,是一群脑子发痒的人治病的一种方式。拿起笔来做成些诗歌散文小说词曲,正如木工做成些桌椅板凳,给人坐,自己坐。网上说:坐沙发,说得经典,就这意思。于爱之外,写作,是自我的疗伤。于写作之外,爱情,是生活日用品。

铁生说:一个人的出生,一个承载着某种意义的生命的诞生……”对生命而言,重要的不是意义,而是活力。是活生生的一种存在,就像人们期待春天的来临。因为知道春天来了,花儿将开放,枝叶将返绿,周遭的世界将动起来,连人心也会蓬勃向上。生命有一种活力在,个体呈现,孤独的将不再孤独,因这孤独生出别一的价值,开出奇异的花。牡丹固然富贵,入了皇亲国戚;兰草固然幽香,名列雅士文人;而无名的花儿,满天地灿烂,走进寻常百姓家,并无所谓的意义,正是在而已。


“铁生说:唯对热爱自由、看重尊严的人,惩罚才能有效。”反过来也一样。名利打你的嘴巴,踹你一脚,是因为你老跟在后面哭哭啼啼;权力之所以发生效力,是因为你企望于权力者。同样是领导,A局长对于B局的人来说一分钱不值,B局长对于A局的人一文不名。不吊,一切的权威都是一个子儿不值。虽然他们自己可以耀武扬威,在江湖,在庙堂。
铁生说:要用一生来问:这怎么办?”人生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取得平衡。这是幸福的天平,也是人要用一生来践行的。钱多了,怎么办?没有钱,怎么办?钱并不是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标准。这里存在着平衡的技巧和智慧。你有平衡之术吗?这是一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7:17:55 | 看全部

生活的诗性和诗歌的不可能性
假如设身处地地看,日常生活是一个令人厌烦的时空场所,各种具体的生存事务要一一应对,与诸多毫无生命力的东西打交道,比如各种工具,灰尘,重复的机械程序,物物交易……时间被生硬地分割,空间永远凌乱,思绪充斥太多当下的无意义段落。
  但是,假如你偶尔有闲暇,并且有闲心,你有意和你的或他人的日常生活拉开距离,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那么日常生活的诗意又是显然的。在其间,所有的场景都以跳跃的、碎片式的形式向你涌来,一张张神态各异的脸是挂在无形线索上的面具,每一张面具后的故事,是词语的象征之地,有些有路标,有些无路标,有些你渴望靠近,有些你渴望远离。那是诗句与诗句之间隐秘的空白。当你想到命运,并且能感受到命运微弱的火光,你会承认,生活的诗性并不需要格外言说。生活的诗性最强烈地表现在,其最终奔赴的地点是死亡,是绝对的虚幻所在,生活是一场虚拟的盛宴。
  因此,狭义上的诗人,只能是逃避诗性的人。他努力跳出生活之外,跳出那种碎片化的生活状态,寻求一种完整,寻求一条有始有终的时间线索,寻求一个完整的文字空间。在文字世界中,他是王,孤独的王。
  诗歌中呈现的生活,总是超然于日常生活之上,是对日常生活的修饰、夸大、掩盖与变形。处于诗歌中的诗人,是日常生活之外的人,是自我的他者,是自身思绪的异邦人。“因我而喜欢我的人,会因我的写作而不喜欢我”(罗兰•巴特语)。他牢牢地抓住语言,而语言是一个沉睡公主的城堡,在荆棘丛林中,等候时机与恰好的人。
  诗人不是生活的救赎者,无论对于他人还是对于自我。诗人也不是旁观者,他永远有参与的热情,有为我的自私冲动。诗人是一个梦中之人,是浮士德似的盲者,在幻视与幻听中感受在场,并且喃喃自语。
  诗歌并不与生活发生逻辑关系。诗歌的逻辑在文字之中,而生活的逻辑在文字之外,诗歌是文字的狂欢,而生活是众生的舞蹈。诗歌无关于生活,而生活的诗性,无关于美好。诗歌的文字不可避免地落满“浪漫主义的薄尘”(布罗茨基语),可这一薄尘正是文字世界与生活之间的隔膜,彼此讳莫如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7:19:09 | 看全部

听来的故事——姚婆  

        在北门菜场卖菜的小贩中,姚婆算个地道的老人了。她的年龄老,卖菜的资历更老。不知不觉,姚婆已经卖了十五年菜。当初她入这行的时候,才三十多岁,女儿五岁,现在,女儿读大学了,姚婆自己也真的像个婆婆了。许多到她这般年龄的菜贩,都退出了菜场,回家养老去了。可姚婆不能退,女儿和她自己的生活全指望她卖菜的收入。
  母亲去北门菜场,总要买姚婆的菜。我回家小住,陪母亲一起去菜场,在姚婆的摊位前,母亲就要我喊一声姚婆。其实她的年龄比我母亲还小一轮,只是辈分高。姚婆见到母亲来买菜,喜欢和母亲拉点家常。说说天气,说说菜价。总是那么几句话,每天翻来覆去地说,两人好象都不厌烦。
  假如是在卖菜回家的路上碰见母亲,姚婆就和母亲站着说会儿话。她将自己和女儿每月的用度报帐给母亲,她每月挣多少,吃多少油,买多少米,给女儿的生活费是多少……一样一样慢慢地说。母亲听着,又劝她要舍得吃,吃好点,钱去了还有来的,身体要紧,不能太克扣了自己。我在一边站着听这些对话,真是极不耐烦。姚婆的话乏味得很,听着让人昏昏欲睡,我奇怪母亲为何对她这么耐心。
  母亲说,她敬重姚婆的为人。我不理解,姚婆是这样俗气而普通的一个女人。母亲就给我讲姚婆的故事。她说姚婆年轻时是个美人儿,脾气也好,她父母家境不宽裕,但是当她是个掌上宝贝,护得好好的,在提亲的人中挑来挑去,挑了一户好人家才嫁了过去,舍不得让她吃苦。结婚三年,姚婆和丈夫感情很好,只是怎么也怀不上孩子。婆婆急了,劝儿子离了她,儿子不同意,婆婆以死相逼,儿子这才就范,哭着把姚婆送回了娘家。
  有了这个遭遇,姚婆的处境就尴尬了,虽然人还是美,脾气还是好,但是前途黯淡了。后来又嫁了,从城里嫁到郊区,男人是村里的支部书记,性子也还好。嫁过去两年,仍然不生孩子。结果可想而知,又离了。
  姚婆这下就断了结婚的念头,想独自过一辈子,省心。可是还是有人提亲,那家老人说,可以不要孩子。姚婆仍不愿意,却作不了主,她的父母觉得女人总该有个归宿,就劝说姚婆嫁过去了。没想结婚一年多,姚婆就有了孩子,婆家几乎是个大惊喜了。生下来是个女儿,夫妻两人也宝贝得不得了。姚婆更是舒了一口气,恨不得抱了孩子去给原来的婆婆看,讨回个公道。
  有了女儿,姚婆觉得很幸福。她是个容易满足的女人,丈夫规矩上班,自己勤快老实,做好家务,带好孩子,生活就如意了。这样的好日子她过了五年,到女儿五岁的时候,丈夫忽然得了晚期癌症,之前一点预兆也没有,检查出来,过了三个月,人就没了。姚婆的天一下子塌了。公公婆婆或许是因为伤心,又或许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借口姚婆是个扫帚星,克死了丈夫,怎么也不肯留她和她的女儿,姚婆就带着女儿回了娘家。娘家的父母老了,生活也拮据,无法依靠,女儿幼小,全家的指望就是姚婆了。
  姚婆没上过学,不识字,一直呆在家里,对社会是陌生而畏惧的,被推到这样一个被动的位置,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在别人的建议下,她开始卖菜的生涯。
  卖菜是个苦力活,半夜进货,白天守摊,一样都马虎不得。菜贩一般都是两人配合,一人半夜进货,一人白天守摊,这样才不辛苦。可是姚婆只有一个人,父母在家带孩子,进货守摊就得自己一个人顶下来。姚婆当初进这个行当时,还是水灵灵的,几年磨下来,风吹日晒,人就老了。不过她守住了天性的厚道,所以她的老顾客多,生意一直好,这让其他菜贩望尘莫及。
  我眼中的姚婆只是个外貌粗鄙的老人,脸孔黝黑,十指粗壮,头发凌乱,说话邋遢。母亲不说她的故事,我决不会想到她年轻时是个美人,即使母亲说了,我仍然无法想象她年轻时的美。生活是如此残酷,狠狠地向人剥夺而毫无怜悯之意。
  母亲又说,姚婆开始卖菜时,她的第一个丈夫曾来找她,希望和她复婚。那是个诚心爱她的男人。可是姚婆拒绝了。她就这么独自扛住了自己的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7:29:25 | 看全部
佛教故事。《长阿含经·卷十九·龙鸟品》《大般涅槃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

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这是古印度国。很久以前,一个国王叫镜面王。笃信佛,国人不解。以为佛不过是那么样的,没有什么希奇。国王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派侍者牵来一头大象,让盲人们去摸。

摸到象牙的说象像一根芦菔根;摸到象耳朵的说象像一个一口簸箕;摸到象头的说象一块巨石,摸到象鼻子的说象一尾药杵;摸到象脚的说象一把木臼;摸到象脊背的说象像一张床;

摸到象腹肚的说象像一尊缸;摸到象尾巴的说象如绳子……互相争论不休。镜面王见到这种情况大笑,说道:“诸盲人群集,于此竞诤颂;象身本一体,异相生是非。” 镜面王的意思,这头大象就是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4-11-26 13:21 , Processed in 0.091874 second(s), Total 7, Slave 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