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1. 前言
2012年的八月,我独身赴葡萄牙参加了一个联合国文明联盟举办的青年夏令营。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夏令营聚集了来自全世界近70个国家的130多位青年领袖,提供了一个平台来供大家探讨战争、宗教冲突、贫困、移民融入等仍缭绕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各类问题。 当时是我第一次参加类似的聚会,仍记得那天走的时候提着一个小行李箱,坐着Bus一路颠簸到威尼斯机场,再途经瑞士转机到里斯本,颇有些赴会华山论剑的意思。
来参加聚会的人,多是公益或维权等领域的积极分子,很多人也带着自己的项目过来和大家交流探讨。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三个人,年龄和我都差不多,但都已是各自领域的翘楚:
第一个叫Elvin的澳大利亚人,只比我大两岁,却已修炼成一位有极强人格魅力 名副其实的高富帅。他曾是澳国长跑国家队的队员,几年前聚集了一群朋友,作为领袖发起了一个旨在扶助贫困的公益组织,通过各类活动筹集资金,来帮助和影响那些非洲仍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他的旗下还有一家公益咖啡馆,所有盈利,都作为支持他公益活动的资金。
第二个叫Abi的印度人,刚三十出头,是那种一看就让人觉得有极高智商的人,曾在波士顿咨询集团就职,后来致辞念管理学博士的途中在印度发起了一个名叫Blue Ribbon(蓝绸带)的运动,旨在给有潜力的印度青年免费提供领导力培养课程,2012年时他的目标受众已近百万人。他对于我来说,仍是一个标杆般的存在,我曾想如果到了他的那个年龄,能有他一半作为,也不算虚度那么多时光了。
第三个叫Baker的乌干达人,和我同龄,在作为一个公益组织的CEO同时也已是一个有一岁孩子的父亲,无论在事业还是传宗接代上 都比我给力多了。他的组织旨在给当地的青少年免费提供电脑器材和培训,来让那个贫困地区的年轻人也能和世界最前沿的信息有直接的接触。在夏令营结交以后,我在没开始工作前就开始断断续续给他的组织捐过几次小款作为支持。
所以,在那场论剑中,在相关领域没有多少经验的我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倾听者和受影响者。
但在申请参加这个活动时,我曾在申请书上简单地谈过我的经历:十几岁时随家人移民到另一个国家,那时中国文化已很大程度上地影响了我三观的形成,在那样的情况下,需要面对一种新文化和新语言冲击的困惑。作为一个来自普通移民家庭的人,当时十四五岁的我 也曾睡过工厂在酒吧端过盘子,对那种在异乡生活遭受的误解和不易了解得太深了。
以此为背景,我受邀和大家简单地做了一个十几分钟的分享,介绍了中国移民在意大利如今的状况、中国文化和意大利文化的异同、还有语言问题对一代移民的困扰—— 文化的差别、以及中文和意语的差别造成了学习的难度,再加上中国人习惯的群居生活更加减少了和当地人的接触和语言的学习锻炼机会。
在那段时间我曾有过很强烈的愿望,要长时间投身于此致力解决这些问题,但坦诚地讲,那不过是夏令营大氛围还有我曾经理想主义影响而成的一个海市蜃楼:我时隔十多年后才重返此地、对情况不够了解、能力也还很缺锻炼,另外很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还未完成、而且基业未成、当时甚至连收入都没有,这般没有资金、经验和人脉的支持,又如何放手一搏? 就这样,冲动的想法如退潮般渐渐淡了下来。
2. 初识
2013年2月,博科尼的项目开学后,我就住在学校的正门对面,花相对便宜的钱租下了那的一个双人房里的床位,室友是一个来自意大利南方的博科尼大二男生。当时去学校上课,只需要越过一条马路,总共不过两三分钟,周围有恰好有公园和篮球场可以支持我每天的锻炼,所以也省下了公交月费。
那段时间里,因为课程、还有补习意语的关系,除了偶尔和Althea和Elena出去吃饭聊天,我几乎没什么社交活动,除去几个老朋友 我也基本没有新结识任何中国人。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了那年的七月,直到我看到一张在“人在意大利”论坛上的帖子。
帖子的大致内容就是:楼主想要在米兰发起一个免费的意语课堂,给那些平时没有机会接触意语的移民提供一些便利和学习的机会——所以需要有其他愿意免费教课的老师来一起做这个事。
那个楼主就是森森。
在那个时候,森森已经是论坛上的成名人物。
她创办了朝阳事务所,主要给中国人提供汽车保险和移民相关的咨询服务,在上述专业领域都有很深的沉淀积累,再加上热心和严谨,长时间来她常常热心地在论坛上发帖给移民普及相关的信息和法律知识、答疑解惑,赢得了很大的威望。 论坛上虽然我去得少,也几乎没有发帖互动,但从她发的帖子和别人的回复来看,还真有点:在论坛上混—— “生平不识林森森,即称英雄枉此生”的意思(笑)。
那天我因为私事不在米兰,看到这个帖子时想起心底的旧愿望,恰好七八月学校放假,同时我也隐隐觉得这是沉寂许久后回归华人圈的绝佳机会,再加上森森这个靠谱的发起人…
天时地利人和,在那刻完美地汇聚在了一起—— 回归,指日可期!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