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路书介绍说这一带可能有抢东西的藏民,我们一帮学生胆子比较小,决定抱团取暖,同进同退。骑得快的慢点,骑得慢的快点,试图在人数上压倒对方。刚骑出新都桥不远,胆小谨慎的我看到每个路边的身影都非常警觉,难道是他?难道是他?听到他们的“扎西德勒”也不敢回话,保持车速,点头示意下就好。但碰到的路人多了,他们的热情慢慢消减了我的紧张,直到路过一户人家,另外插一句,藏式民居很有特色,不管是造型还是装饰都与内地极不相同,其中的讲究,既然同行的有俩同济建筑学的硕士,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大家可以去看他们的游记。一个扎着辫子的小女孩,5、6岁模样,本来蹲在家门口玩,看见我们自行车过,“噔”的一下站起来,摇摇晃晃的往院子门口跑来,一边跑还一边用力的挥手,幅度特别大,然后用稚嫩的童声喊道“扎西德勒!扎西德勒!……”哎哟我的小宝贝,您可别摔到了。她母亲正在屋旁收拾着,听到声音,扭头看看她女儿,再看看我们,微笑着也挥了挥手。那纯净的声音宛如一道阳光,心中的冰山顿时土崩瓦解。不过我没有来得及和她回话,因为为安全起见车速都挺高,再瞟一眼时,房子已经在身后了。不过我从此之后,也开始大声的把“扎西德勒”喊回去了。在路上,还是相信人性本善会玩得开心点。即使后来我被真的抢劫过,心态也很快调整好了。
还有路人比较干脆,也不用喊的,远远看见我们经过,就竖起大拇指,我们当然也礼尚往来。华夏文化重含蓄,表扬人都拐弯抹角。因此初次见到如此直接的表扬多少会有点难为情。就像开始学英语时,当别人说“You are so great!”时,总是很难理解为什么对应的回答是“Thank you.”而如果按照汉语习惯,难道不应该是“No, no, I am not that good. You are so overestimate me.”想起一则段子,不好意思要拿前第一夫人开涮了:
江青接待外宾,因不懂英语,故需要翻译。因为担心翻译言糊弄她,便警告说,外宾和她说的话都必须逐字逐句的翻译给对方。()中为翻译的话。
“Hello”(你好)
“你好”(Hello)
“You are so beautiful today.”(您今天真漂亮)
“— —|||,哪里,哪里。”(— —|||,where? Where?)
“— —|||,everywhere”(哪里都漂亮。)
不过这段子水分太大,江青在上海混迹那么多年,外语还是会一点的吧。这些编段子的人啊“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对吧。“我都替你们着急啊,说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