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新加坡 于 2012-12-26 15:42 编辑
小时候,上海的巴士和电车是有售票员的,起步价(四个站左右)分别是五分和四分,折合成现在的新币大约还不到一个仙。 巴士和电车最远的车程价(从头到尾),分别是一角五分和一角三分,记得这个价钱保持了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 巴士(当时称公共汽车)与现在新加坡的公交巴士相差并不大,只是有些加长的巴士分为前后两节车厢,中间部分由一个圆形铁盘联结,当转弯时乘客必须特别小心,因为铁盘是会旋转的哦! 驾这种加长型巴士的司机需要特别的执照,我中学的一位同学因功课不佳,毕业后就去驾这种巴士,后来去日本留学靠这独门功夫,跑长途运输赚了不少“抢饭碗”的血汗钱-- 上海的电车,其实在“解放”前就有了,如果大家印象不深的话,回忆一下不久前那部电影《色戒》就比较清楚了-- 电车的特点,就是车顶有两条铁“辫子”,勾搭在街两边梧桐树中央的两条电线下方,司机如果不慎控盘扭曲度太大,很容易会使“辫子”脱落,还好不像近来新加坡地铁轨道零件脱落那么麻烦-- 我们那时经常会看到电车突然刹车停下,司机大哥轻吹口哨悠悠步下车来,走到电车后,拉动两条铁“辫子”晃动了三两下,电车就又可以开动了-- 我当时的“北方妹妹”女友(现在的老婆)总不能记住巴士和电车票价的区别,我只能恶狠狠地说:巴士是男人没“辫子”,电车是女人有“辫子”,所以“男尊女卑”,巴士五分、电车四分-- 没想到,这句格言被我们牢记了半辈子,一说起来就忍不住发笑,但家庭里是否真存在“男尊女卑”就要另当别论了-- 那时上海不论巴士电车,都由一位坐在后门位置的售票员来售票(如果是加长型车,则有两位售票员分别坐在前后门位置),司机专心驾他(她)的车就好,因此车祸倒也不算严重-- 如果说,司机多以男同志(当时所称的同志,不同于当今同志的意思)为多的话,售票员则多以女同志为多-- 女售票员其实并不比男司机轻松,她不但要卖票,还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呢!因为抓逃票、甚至抓扒手(小偷)也都在她的工作范围里-- 还有,上海人的常见病,就是爱吵架,女售票员在售票等职责之外,也时常需要劝架并维持次序,劝架的技巧是高深的,因为稍有不慎,很可能反而会惹祸上身-- 幸运的是,上海人还是有“文明”的,就算吵架吵到“吐沫横飞”,三字经也搬了出来,可就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否则,每天医院里将有多少挂彩的女售票员啊? 因为上海人口众多,车厢里通常挤得满满,人都不能动,女售票员又如何游走自如呢? 除了练就了一身职业“轻功”外,女售票员还必须懂得“蜻蜓点水”,利用乘客们接力地在“空中”传递票钱和车票,其过程精彩绝伦,好比男女排球混合比赛的传球似的--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时的车门是不分前后都可以上客和下客的,由此可以想像会有多混乱吧? 挤上挤下同时发生,身体触碰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女人们吵起架来,经典的台词就是:有钱嘛就叫你老公买部车子给你哦-- 后来慢慢开放了,上海滩的老外也开始多起来了,有些老外就在媒体上建议公交车上应规定前门上、后门下,避免不必要的拥挤和混乱-- 可是,当时的上海人并不接受这一建议,他们觉得这样做可能更没有效率,因为一旦前门或中间被堵住,前门上不来,后门又不能上,不是更麻烦吗? 最终,还是前后门自由上下,直到上海人较富裕,驾车人士增多,车票价格调高,并采用上车不论车程远近统一票价两元(鼓励短程搭客步行)之后,不太拥挤的巴士才与“国际”接轨,实行搭客前门上、后门下的制度-- 近年来回上海,已经很少搭公共交通了(电车早已废除了),一是出国太久搞不清楚路线了,二是因记程车普及方便,而且电话预定都不像新加坡还要加“预定费”-- 前些年去墨尔本,搭了电车后感触良深,这是多么环保又方便的公共交通系统啊! 怀念那过去的时光,搭着巴士或电车,听着上海宁吵架,售票员劝架,乘客们各自发表议论,甚至自发成立仲裁委员会,也是一种生活“大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