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1332|回复: 0

[留学交流] 热议:“海归”面试中的尴尬与精彩

[复制链接]
游客  发表于 2011-8-25 20:18:26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海归”为啥不用“海归”?


      桂子



      桂子 (人力资源主管)



      表弟是会计专业的中专生,上学期间参加自考,拿下了大专学历。参加工作后又续本,边工作边学习,22岁就考上了注册会计师。



      有了工作经验之后,表弟辞掉了事业单位的工作,到会计师事务所应聘。当时,他的竞争对手是一名金融专业的“海归”,而这家会计师事务所3个合伙人中,有两个是“海归”。



      一看这阵势,表弟的心凉了。他觉得“海归”看“海归”,好比老乡见老乡,大概会另眼相待。况且人家是留过洋、见过大世面的人,他这“土鳖”没法比。没想到,录取结果公布,却是表弟胜出。表弟很意外,想不通事务所为什么这么选择。后来上了班,和同事们混熟了,主管才道出原委。



      原来,会计师事务所用人相当“吝啬”:既要注册会计师的资质,更要考虑成本和实用价值——用主管的话说:“‘资本家’花自己的钱,每一分都得物有所值。 ”“海归”和表弟一起应聘,“海归”开出的条件是起薪4000元,而表弟当时刚满22岁,对薪酬无所谓,给多少都行;“海归”谈起国外眉飞色舞,话里话外不忘卖弄自己,而表弟谦恭谨慎,像个实诚的打工者;最主要的是,表弟专业精通,面试时的几个难题都漂亮地解决了。



      也许,同是“海归”,对“海归”的良莠不齐反而最了解。近年来,出国归来的人当中,的确有些不那么货真价实的。有些学生在国内上不了名牌大学或根本就没考上大学,家长怕孩子将来找不着好工作,就花大钱把孩子送到国外镀上一层金,想转脸回来就能一步登天,捧上“金饭碗”。对这些并非出自名校的“海归”,老总们很难判断和评估其使用价值,再加上很怵他们的“捞本”心理,所以有时更乐意招本土人才。



      其实,部分“海归”变“海待”是好事。记得前几年,有些改制企业在招聘会上暴抢“海归”,某种意义上是看中了“海归”的招牌,为的是提升企业形象,而这些“海归”就职之后,企业并没有给他们发挥特长的机会,“海归”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没多长时间就跳槽了,闹了个得不偿失。现在国内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磨练,更务实了,重能力而不重背景,这不是进步吗?



      “海归”面试中的尴尬种种



      若薇



      若薇 (人力资源)



      我们公司做的是涉外客服,对英语要求特别高,不少员工都是“海归”。面试了很多“海归”后,发现一些尴尬的现象:



      不会说英语的“海归” 有位从澳大利亚财务硕士毕业的“海归”,来面试我们英语客服的岗位。起先,她流利的自我介绍让我对她感觉很不错。可一旦进入问答题,她犹犹豫豫,左顾右盼,最后低着头来一句:“My English is not so good。”(我的英语不太好)。我当场滴汗——敢情她刚才的自我介绍是背诵了N次之后的结果。问她在国外如何学习和生活的?原来她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和中国同学在一起,用英语口语的时间少得可怜。面试结束后,她还问了句:“你是到哪里留的学?英语那么好。”我说:“土生土长的中国教育。”



      要价低廉的“海归” 现如今并不是每个“海归”都对工资要求很高,我就遇到过好几个只要求每个月税前3000元的“海归”。不是他们的学历不好,也不是金融危机他们才肯“贱卖”,而是他们心态好,把自己放在fresh graduate(应届生)的位置,本着学习的态度来求职;也有的是因为自信心不足,加上确实没有过硬的东西可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见,有时洋文凭也不等同于高收入。



      牛气冲天的“海归” 经常会遇到一些“海归”,因为自己有若干年国外的阅历,便有很强的优越感,说国外怎么怎么先进,自己要带着海外学到的先进知识,帮助新单位实现“国际化管理”。这种自信过度的“海归”,一般会在面试后直接被“枪毙”。但出于礼貌,在回绝的时候,我们会说这个职位暂时不招人或者有内部转岗完成,没想到有个“海归”后来打电话过来说:“那给我安排到其他部门,我完全符合你们这里对人才的界定。”无语。



      以上都是特例,从我接触的对象来看,“海归”普遍心态良好,素质也比较高。在相同薪酬待遇的期望值下,我们公司还是会把更多机会留给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人。



      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



      顾捷



      顾捷 (国企文员 武汉)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海归”是个褒义词,象征着高学历、高素质。然而近年来,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老板见过了大世面,不再“崇洋媚外”,于是出现了“海待”。“海归”也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中性词。



      前些天看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其中有一段印象很深,他说:“你以为‘海归’很神气?其实都是在国外混不下去回来的。”当然作为说笑,此话不必较真,不过确实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



      我的旧友乔治张,夜大本科毕业,前几年不知从哪里得到的信息,报名去读一家中国、新西兰合办的大学。大学是洋文名字,却不必去新西兰上学,交了学费在国内函授即可。



      乔治张是个有经营头脑的人,在临近毕业前夕,花了3万元钱在某杂志登了一篇“有偿专访”。专访中,“记者”询问了他在新西兰的留学、工作经历,又“了解 ”到许多大公司争相礼聘这位高才生……凭着这篇专访,从未出国的乔治张成了优秀海归。不久他到一家公司出任创意总监,去年他又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当了副总。



      王皮特,我老婆公司老板的儿子,当年在国内考不上大学,四类专科都不够线,父母只好重金送他去英国。一晃4年下来,王先生闲时游览了欧洲诸国,学问上却是心得全无。不知道是拿到还是买到文凭之后,王先生在英国实在混不下去,便回国谋职。让父母吃惊的是,留学4年,他的洋文水平居然还拼不过某些从未出国的大学生。失望之余,只好托门路让他进了国企,总算找了个事情消磨时间。



      不能说“海归”全是方鸿渐、韩学愈之流,但“海归”队伍良莠不齐是事实。“海归”并不是个特殊群体,不应该被特殊对待。在用人问题上,能力是最重要的标准,学历只是标签,所以“海归”中出现“海待”十分正常。



      要拿洋文凭也看性价比



      花眼



      花眼 (文员)



      身边有不少同学朋友出国留学,一种是从小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拿名校奖学金出去进修硕士、博士的;一种则是考不上国内高校,家长出钱送到国外的二三流大学混文凭的。同是跑过洋码头的,因为基础天差地别,回国后境遇也迥然有异。



      两种“海龟”中,前者毕业后往往留在国外,薪水优渥,有车有房,工作一些年后,倘若有意叶落归根,回到研究所、高校或者跨国公司工作,年薪都在6位数以上,每天开名车上下班,轻松进入中产族。



      与前一种人的先苦后甜不同,后一种人,学生时代大多数都没在学习上多花心思,而是把时间花在玩乐享受上,出国全仰仗父母有钱,名义是留学,实际就是花几十万元混了一张洋文凭。一方面,其中不少人都是娇生惯养,上学时不愿努力学习,工作后同样吃不了苦;另一方面,基础没打好,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很有限,所以毕业后在国外找不到工作,只好回国来碰运气。



      可是,时下的“海龟”越来越多,国内的用人单位见多识广,也有资本开始挑挑拣拣,没点真功夫又想拿高薪的好事已经绝迹。



      我中学时代最好的朋友黎,就是一条高不成低不就的“海待”。高中毕业后,成绩不佳的她读了一所与英国某不知名大学合作的大专,一年后,去了英国某城市在那所大学读电子商务。



      学习很轻松,生活很悠闲,恋爱很精彩,一眨眼,两年工夫就过去了。黎毕业后留在大学时打工的酒吧里继续当招待,把工资从英镑折合成人民币,可以让我们这些上海白领惊脱下巴,可在当地却不值一提。在酒吧里工作不是长久之计,但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工作,黎的综合能力跟土生土长的英国人相比,实在没优势,而中文在英国乡下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所以,黎在半年之后挥泪告别英国帅哥男友,回到了上海。不过,就业形势没有想象的乐观——和多如过江之鲫的上海本地名校毕业生相比,即使以英语而言,除了能把俚语说得更道地一点,黎的语法、词汇量等似乎也没特别明显的优势,在工作经验和本地化程度上更不能和本地学生相提并论。黎待业良久,才终于靠老爸的朋友帮忙,找到了一份薪水不过3000元的外企文员工作。



      我听到她工资数额的时候,吓了一跳:一个中专毕业的同学几年下来升为高级技工,每月也有这么多收入,更别提和我一样在本地名牌大学毕业的同学们,大多数都已经是年薪超过10万元的白领了。如此看来,她送给老外的那几十万元学费和生活费,跟我每年只要几千元的大学学费相比,回报实在太低,性价比显然不高。



      优质“海归”照样吃香



      大可



      大可 (酒店管理)



      “海归”为啥成了“海待”?



      首先,这场金融危机让许多公司出现“薪酬危机”,许多“海归”大户纷纷削减劳务成本,而那些“高档海归”又放不下身价,成为“海待”就很正常了。



      其二,过去“海归”之所以比较吃香,只是因为许多单位的头头喜欢“挂羊头”,撑门面,而并非真正把“海归”当作宝贝派用场。笔者认识的一个大型国企老总,前几年为了向上级表明自己重视人才,聘用了两个“海归”博士,并把他们放在投资部,天天做可行性分析报告。3年过去了,每一次“海归博士”的投资报告,都判定为不可行。可只需挂着的“羊头”,有个把就可以了,所以越来越多的后续“海归”销路就不大灵了。



      第三,现在的“海归”越来越鱼目混珠,不少人是拿着“克莱顿大学”文凭自称人才的。这样的人,在需要实用性人才的企业那里,自然难以寻找到自己的归宿。



      不过我并不认同“海归”贬值的说法,真正名校毕业、有真才实学的“海归”,还是抢手货。



      前段时间,一位在证券公司工作的朋友就非常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公司从华尔街招聘了一位投资博士,给公司带来了全新的投资思路和运作机制,短短几个月就让公司焕然一新,赚钱也不少。据了解,如今国内不少金融、投资机构等,都趁着这场金融危机到欧美“挖”人。真正的优良品种的“海归”,还是蛮吃香的。



      之所以让人感觉“海归”贬值了,是因为现在的“海归”有不少是次品。例如,我所在的宾馆有个门童,前几年被家里送到瑞士一家酒店学院学习,回国后还想回原单位。他对人事部经理说:“起码要安排个部门经理,月薪不低于1.2万元。”结果人事部经理和他一交流,发现他除了外语比以前有所进步、拉门技术有点提高外,其他管理等方面根本就是一窍不通,真不知道他两年多学了点什么。像这样的“海归”,还真是高不成低不就,只好“海待”了。



      “海归”成“海待”,其实是时代的进步——社会以平常心看“海归”,“海龟”和“土鳖”机会均等,都凭真才实学吃饭,真正人尽其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4-11-21 17:09 , Processed in 0.077513 second(s), Total 7, Slave 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