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1900|回复: 0

[法语学习] 转 辜鸿铭外语学习实践探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5 20: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很多年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转发到下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辜鸿铭外语学习实践探析
宁津一中  郭万青

摘要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很多精通多国语言的大师,这些人在外语学习方面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分析和认识这些学者的外语学习实践,对于今天的外语教学是有着一定借鉴意义的。本文以辜鸿铭的外语学习实践为对象,对之进行了浅要地分析,认为辜鸿铭的外语学习方法可以称之为“二步学习法”:第一步以某一名著为蓝本,只求记诵纯熟,不求理解: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该名著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五点在现代外语教学和学习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 辜鸿铭 背诵 讲解 外语教学 语言习得

无论从哪种角度讲,辜鸿铭先生都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建国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对于辜鸿铭的认识大多数停留在“封建余孽”、“顽固”“守旧”等这样的一种层面上。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更多的是一种教条主义研究方法惯性使然,是受一种僵化的意识框架的束缚而决非是对辜氏本人进行客观地分析与评价。新时期以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并且对这位学人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公允地认知和评价。当然有关辜氏的许多方面,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笔者认为,作为中国全面接受英国式教育的第一人,作为掌握多国语言的一位学者,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学者,在外语学习实践上,辜鸿铭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因此,重新认识辜氏在外语学习特别是布朗先生对辜鸿铭的德文教学方法,对于今天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无疑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下粗浅地探讨。

辜鸿铭是中国接受英国式完全教育之第一人,而且在教授学校教育之外还受到其义父布朗先生的严格的语言教育。纵观辜氏一生治学,特别是在学习语言方面的经验,可以这样的一段话做结论:以某部名著为蓝本,开始的时候只求记忆纯熟,不求其他(一点有关该部著作的东西也不进行讲解),背诵精熟之后,这是其外语学习第一步的工作完成;接着对作品进行讲解,这种讲解不仅仅是文法性的,更主要的是文化性的。我们把辜氏的这种外语学习方法称做“二步外语学习法”,这是辜鸿铭终生学习外语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下面,我们结合辜氏的外语学习实践对辜氏的外语学习方法进行一下浅要地分析。

先来看第一步。以某部名著为蓝本,只求记诵纯熟,不讲解其中的意思。这种外语教学方式首先是由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灌输给辜鸿铭的。1867年,辜鸿铭踏上了英格兰的土地,开始了他长达十几年的英国式教育。在课余,布朗先生则用自己的教授方法教授辜鸿铭学习德文。“布朗先生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布朗告诉辜鸿铭:‘……’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诵,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他说:‘只求你说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①

从上面这段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布朗先生对辜鸿铭的语言教育具有这样的一种特点:初学者在接受一种语言时,首先需要明白或者说首先需要接受的不是这种语言的文法、单词以及语法结构等等语言形式的东西,而是文化思维的一种灌输,在布朗和后来的辜鸿铭看来,文法的学习是舍本而逐末的一种方法。真正的语言学习特别是外语学习应该是用一种名著作为语言材料,使初学者摹声朗诵,在不断的朗诵练习中达到对该著作的记忆,这种记忆应该是在对该文本内容一无所知的基础上进行和保持。赵雨先生把布朗的这种语言教学方法比做中国的私塾教学是比较恰切的。无论是布朗的记忆式语言教学还是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让初学者获得一种思维方式,即在接受该语言之初对于该语言的思维方式以及与此有关的民族文化心理有一个感性的认知。这种认知有别于把教学搞成像现代的外语教学那种繁文缛节的语法灌输。我们可以想见一下,一个刚刚学说话的儿童,在进行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习得训练的时候,没有哪一个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学说话之始,教给自己孩子很多母语的语法,也从不给孩子讲解所要认知的单词或者说事物的意思,只是要他记住而已。现代外语教学或者说第二语言习得往往把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差别强加到语言的教学和学习上。笔者认为,在外语教学和学习这一问题上,我们的专家学者应该更多地参照儿童的母语习得而不是其他。我们认为布朗先生教授辜鸿铭的语言学习方式恰恰符合了人类语言学习的规律。因此说,语言习得对于初学者来讲,首先应该掌握的是该民族的思维以及民族心理框架的认知和揣摩。而名著或者说该语言所附着的文本就成为初学者了解或者接受该语言的第一步需要。当然,这一学习过程需要有教育者来协助完成,而非受教育者单独进行。辜鸿铭就恰恰接受了这种教育。

那么,这种文化认知或者说感性的文化思维认知的好处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对名著名篇进行纯熟地背诵,对于以后的讲解和认知以及对该语言进行比较深入地学习,都是有益处的。由于对该语言形式的熟悉,在进一步接触此语言的时候,本能地有一种亲近感,正是这种亲近感,才使得初学者产生一种对于该语言的趣味感,再结合自己在诵读期间所获得的对于该语言的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模式的感性认知。那么经过这样一种过程所掌握的语言,应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之所以说它是立体的,因为这样的语言教学不仅仅在书面上使学习者得到一种比较好的熏陶和训练,更主要的,初学者还能训练一口相当纯熟的外语。这是该学习方式优于现在的外语教学的地方。

再来看这种语言学习方式的第二步。第二步就是讲解。这种讲解方式也具有一种独特之处。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布朗先生教授辜鸿铭时的情景,“第二年(即在辜鸿铭背熟《浮士德》之后的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布朗每晚抽出一个多小时来讲《浮士德》,德、汉语相间,说说笑笑间,讲了三个多月的时间。”②通过这一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讲解和今天的外语教学是有着不同之处的。布朗的这种语言教学方法更强调一种学习气氛,即在一种“说说笑笑”的空气里,进行一种师生之间对话式的教学。由于他所运用的语言材料和现在外语教学的语言材料不一样(是一部名著而不是一本杂凑起来的教材),因此在语言教学上能够自始至终地进行讲解,形成连贯性。也就是说,对于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的讲解,不仅仅是对该语言形式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在对该语言进行美的熏陶和体味了。而我们今天的教学往往停留在单词的诠释、句法结构的丝丝缕缕地分析上。接触之初,首先让初学者接受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法框架和一个个单词的义项,任谁都要退缩的。这样的外语教学只能使学者厌倦、教者烦乱,使得本能够优美的语言教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我们认为,无论是第一语言习得还是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都应该是艺术的,科学的(注意:这里的科学是指符合人本身语言学习规律的,而不是在机械地运用科学院里肢解语言教学和学习本身)。辜鸿铭当时接受的语言教学方法就是充满了对语言美而不仅仅是斟字酌句的学习。只有对外语的形象地感知、揣摩,对艺术化形式即语言材料本身的认同和接受,只有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深入进该语言本身,达到习得者本人和该语言的相互融合。

除此之外,辜鸿铭的“二步外语学习法”在布朗看来,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间应该有一个时间间隔,而且这个时间间隔越长越好。关于其中的理由,正如布朗所说,“越是晚进,了解就越深”。当然,在时间间隔期间,要使得背熟的东西不能遗忘,不但不能遗忘,而且要更加精熟。后来辜鸿铭终生实践的就是这种学习方法。他曾经对凌叔华的父亲说过这样的话:“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地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③可见他对布朗先生的这种语言教学方式是接受的。梁实秋先生在《辜鸿铭先生轶事》一文中也提到这样的话:“先生(指辜鸿铭)深于英国文学之素养。或叩以养成之道,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又言今人读英文十年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幼年读一猫一狗之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先生(同上)极赞成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④足可作为辜氏对自己这种外语方法也是颇为满意的左证了。

以上就是对辜鸿铭外语学习方法的浅要的分析和介绍。

可以设想,如果辜鸿铭不是经过布朗的这种语言培训,可能中国的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整个世界就少了一位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者特别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使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布朗的正确的语言教学方法成就了辜鸿铭。

通过以上对辜鸿铭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起码能够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一、 外语的教学(其它教学也是如此)应该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无论是教学者还是学习者都应该共同地去创造一种和乐的氛围,使得整个的语言教学在这样的气氛下进行;
二、 外语教学语言材料的选取应以名著为选取对象,选取原则应该是专而精,不因该是博而杂;
三、 语言教学应该注重表演性,即运用身势语来增强对语言本身的进一步形象化,有助于外语的学习和理解;
四、 篇章的讲解应该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该语言思维和语言文化的灌输而不是语法单词的繁缛的说解;
五、 注重语言教学和学习双方的互动性。
以上在分析了辜鸿铭外语二步学习法的基础上,对外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希望。当然,辜鸿铭的外语学习方法是辜鸿铭个人几十年的心得,有其特殊性。我们在借鉴吸收之时切忌照搬照抄,要根据自己的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实际借鉴吸收,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在这一问题上,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的参与,真正的对这医科体进行深入地研究,为今天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提供一定的路径。
      
注释
①《北大四才子》,徐虹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第5——6页
②同上,见第7页
③《百年国士》第一册,王大鹏选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2月第1版 第21页
④同上,见第7页
参考书目
《北大四才子》,徐虹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百年国士》,王大鹏选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2月第1版
《语言学概论》,叶蜚声、徐通铿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汉英词典》(修订版),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英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4-11-6 01:36 , Processed in 0.059813 second(s), Total 7, Slave 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