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进步
有三四年中,一个星期至少会有两三个早上,我会坐在电脑前面打开当天的New York Times, 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仔细阅读,把觉得不错或是一直不知道怎么说的表达方式记在一个 legal pad里面,第二天再看一次,不时再翻一翻。(现在也该这么做的,实在是懒了)。把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都慢慢汇集到一起。在适合的时候用上。(而你不一定用New York Times, 还是看你需要写哪个类型的东西,可以是汇丰财报,也可以是wired。)
.................................................11.05....................................................................................
关于奥威尔六原则的问题。
有很多同学反映,这六原则似乎有点过时了,在国内诸多的应试作文中大多追求各种从句、复杂句以及华丽的辞藻,句子能写多复杂就写多复杂。时过境迁,一些原则可能确实有所争议,我的意见也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前阵子《中国好声音》很火,刘欢老师在点评选手时常说一句话:“唱歌时不要去秀技巧,而是用心去挖掘感情。”另外,我还想引用一句话,每个设计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一个梦想:to create an enormous object drawn as faintly as possible.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成山。
为了迎合国内阅卷老师,写复杂点也无可非议。
.................................................11.05....................................................................................
英语思维的问题。
同样引用师姐的话。
人在思考的时候,用的是「思维的语言」,这种语言语法相对简单,也相对模糊。而在需要输出的时候,我们才把这个「思维的语言」「翻译」成自己要说的语言。
所以,在学习母语的时候,我们是将「思维的语言」和母语对应起来。
而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将「思维的语言」和外语对应起来。但是有很多人,因为母语很直接和显性,所以不知不觉地,把母语和外语对应,这样的话,等于你要说一句外语,要先从「思维的语言」生成意思,再「翻译」到母语,再「翻译」成外语。这样,对于外语规则的学习,就变成了基于母语,而不是更本能的基于「思维的语言」。
我总是觉得,所谓的「擅于」学什么东西。只是人本能学习这样东西的方法,正好贴近这样东西的本质而已。
说了这么多,其实并没有直接回答「如何培养英语思维?」的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英语思维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一个开关,有,还是没有。是逼着自己做出来的。如果要有的话,就要从 This is an apple 开始,硬逼着自己把「思维的语言」——母语——英语的这条通路,改成「思维的语言」——英语。这是个漫长慢慢练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