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一角(Coin de Table),保罗·夏巴(Paul Chabas, 1869—1937)的油画作品。法国人对于餐桌摆设相当注重,餐具、餐杯、餐盘都有一定摆法,另外餐桌用布及装饰也相当欧洲人餐桌上的餐具不外乎是刀、叉、匙三种,然而依据不同的用途,每样餐具又会产生很多小变化。比如说切鱼的刀是没有锯齿的,小圆叉专用于食用生蚝,小一号的汤匙吃甜点,而更小的则喝咖啡用等。正式餐宴的时候,整套餐具排列起来好似阅兵式,阵仗颇为吓人。即便是从小接受正规餐桌教育的人恐怕也不知道从何下手。相比之下,我们东方则随性得多,一双筷子走天下。
刀子和汤匙在史前时代就出现了,最早使用的制作材料是石头、青铜和木材,之后又有了铁质器具。到了中世纪时期,富裕家庭已经开始使用银质餐具了,然而,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之前,刀子和汤匙都不是用作餐具,而是在厨房里使用,它们的功能主要是烹调、切割及分配食物。餐桌上人们进食主要还是手抓为主,15世纪的礼仪记录中,还建议食用肉食的时候,要用三根手指,这样看起来更加优雅。
叉子的出现比刀匙晚得多,据记载,最早使用叉子的是意大利人。11世纪时,威尼斯人在厨房内已经知道使用两齿叉子取出热锅中的食物,既安全也可以避免弄脏手。之后梅迪奇皇后(Catherine de Medicis)嫁到法国时就把叉子带入了法国宫廷,不过并没引起注意。知道她的儿子法王亨利三世(Henri Ⅲ,1551-1589)后来受邀至威尼斯贵族家中用餐时,对餐桌上的两齿叉子感到惊奇,大为称赞其使用方便,可以避免弄脏衣领——当时流行的是上浆皱褶硬领(非常夸张的圆立领)。不过当时的叉子形状细长,有些类似现在的烤肉叉,一不小心就会刺伤唇舌,其主要用途是把食物叉取到盘中。
德济慈公爵像(Duc de Guise,1550-1588)。身着当时那种夸张又繁复的衣领。
路易十四(1638-1715)时期,一般平民进食仍用手,贵族则使用刀尖叉食。后来刀尖逐渐有被磨圆的趋势。据说这种改良归功于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黎塞留大主教(Cardinal de Richelieu)。招待贵客用餐时,大主教发现有位身份尊贵者总是在吃饱后用刀尖剔牙,这种不雅又不卫生的举止让大主教很是厌恶,却又不方便直说。他苦恼了很久,突然灵机一动命令仆人把所有餐具刀尖都磨圆,果然就没有人再这么做了。直至18世纪末期,叉子开始普遍被用来当做个人餐具,叉齿也由二齿、三齿逐渐演进至四齿。19世纪发明不锈钢后,容易清洁保养的餐具开始大批生产,很多家庭甚至有数套可供替换的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