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法国《直观中国》根据法国《大西洋》网站1月27日的报道编译:
媒体,特别是英语国家的媒体,争先恐后的发布有关中国空气严重污染的报告,并报道说,中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已严重到老百姓们只能通过天安门上的大型液晶显示屏看日出了。然而,该显示屏上播放的不过是某旅行社每天10秒的广告罢了。
中国的首都及各大城市的空气污染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政府不愿在这一话题上做过多解释的原因。但是为什么,每每涉及到中国,那些铺天盖地的无稽之谈总能像新闻一样到处传播呢?更糟糕的是,当事情的真相显现出来后,大部分的美国新闻媒体却不会更正他们曾歪曲报道的事件。是什么使得中国的坏名声得以传播并获得呼应呢?即使被报道的事情在事实面前显得那么的荒诞可笑。
答案就是:我们对中国的认知是不合理的,总是定期摇摆在被其吸引却又排斥,事实和造谣,幻影和恶梦之间。这一精神分裂症状的形成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
2014年,我们迎来了中法建交50周年,法国著名汉学家,勒内Étiemble曾著书《我们认识真正的中国吗?》,该书的序言部分写道:光承认中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不能看轻低估中国……然而,要做到并非易事,因为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生活在那些根深蒂固的奇谈谎言之中。
神秘,谜一样的国家,对中国一知半解的西方人民来说,有关中国的各种魅力和蔑视从未停止。
中世纪时期,马可•波罗对中国的描述充满了怀疑,因为让崇信基督耶稣的欧洲人认可并构想一个非基督文化的,且如此引人注目的文明大国是不可能的。相反在18世纪,传教士们那些“教化人且稀奇的信件”掀起了一股对来自中国的新奇玩意儿的迷恋潮,中国瓷器、家具、园林……但只停留在对异国事物的表象兴趣。
自法国大革命起,有关中国的完美形象开启了转折点,取而代之的新形象是落后的殖民国,不思进取,物产丰富且市场广阔,对中国的这一认知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此时,20世纪,毛泽东主义的中国首先被认定为前苏联的附庸国。之后,戴高乐总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摇摆在社会主义天堂和极权主义地狱之间。文化大革命掀起了一股极端倾倒的风潮,以至于没人知道这期间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如同18世纪时期一样,中国完美化身为揭露西方资主义恶行的投影。
之后,自1980年起,中国逐步实现了对外开放,让人对其产生了一种矛盾情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和其负面,魅惑却让人害怕,各种信息供养着这些感知,新闻报道会优先发布那些引起轰动的、奇闻趣事的、即时的、充满激情的事件。
如今的中国,让世人为其灿烂文明着迷的同时,也让人对这泱泱大国的快速崛起心生畏惧。
复兴的中国始终被描述为独裁专制的国家,在其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隐藏了种种社会、环境、金融和卫生问题,所有隐患让中国面临随时崩盘的风险。每隔十年都有关于“唱衰中国”的预言,似乎中国随时都会崩塌。
“世界工厂”的称号也让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对中国忧心忡忡,最近,甚至让东南亚地区的小国也对其心生恐慌。
企业和工厂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迁移运动就如同当年的工业革命一样,不是中国发动的,而是由对商品和服务有高性价比要求的西方消费者推动的。这不仅关系到中国,更是涉及到东欧,非洲南部和东部,墨西哥,印度和越南。
中国被指控表面遵守自由贸易的协定,但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却扰乱了世界经济的秩序。可是,倘若廉价的劳力成本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那为何拥有更低廉劳力成本的越南、马达加斯加和孟加拉国没能如中国一样,吸引那么多的投资呢?中国的竞争力优势是得益于各方面的:优良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家庭消费的产生,对部分劳动力的培训……,这些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
中国的高效能迫使法国人民以更现实和更细腻的眼光来看待其发展。
作者:Cyrille Javary,法国知名汉学家,曾撰写多部关于中国发展和文化的书籍。 黎芳综合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