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参观财政大臣富凯(Fouquet)的沃子爵府邸(Château de Vaux-le-Vicomte),为其房屋与花园的宏伟壮丽所折服,当时王室在巴黎郊外的行宫——圣日耳曼宫、凡塞讷宫、圣克鲁宫等无一可以与其相比。路易十四愤怒他不尽职守之余将富凯以“贪污”罪名投入巴士底狱,并命令沃子爵府邸的设计师安德烈·勒诺特尔(André Le Nôtre)和著名建筑师路易·勒沃(Louis Le Vau)为其设计新的行宫。
香榭丽舍大街是巴黎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香榭丽舍大街的前半段被绿地(square Marigny)和一些建筑包围着(theatre Marigny, palais de la Decouverte)。在它的高处,有很多奢侈品商店和演出场所(电影院、Lido、香榭丽舍剧院),还有许多著名的咖啡馆和餐馆(Fouquet's)。
在十七世纪,自从凡尔赛城堡的风景画家勒·诺特(一法国画家)于1640年请人在卢浮宫和杜伊勒宫的延长线上种下了一排树以来,香榭丽舍大街只是一个还未城市化的区域中心的一个长长的散步场所。它目前的轮廓(在被称作“夏约宫”之星以前)成形于1724年,它延伸了杜伊勒花园的视线。半个世纪以后,它的西部通过目前巴黎的la Grande Armée 大街以及纳伊的戴高乐大街延伸到塞纳河,但是不久之后,Fermiers Généraux 墙又重新把它界定在星形广场。从1828年开始,巴黎市政府对它进行了修整,建成了最早的人行道。1838年,建筑师Jacques Hittorff 对香榭丽舍大街加以规划(包括如今依然保存的路灯)(花园是在拿破伦三世统治时期,由Jean-Charles Alphand规划的)。
1994年,香榭丽舍大街得到巨资(2.5亿法郎)投入,开始必要的修整,参与者主要有Bernard Huet(城市规划专家),Jean-Michel Wilmotte 和 Norman Foster(道路和公共场所设施设计师)。
巴黎艺术桥(法文名:Pont des Arts)建于1802年,是巴黎塞纳河上的一座人行桥。
它横跨巴黎塞纳河,连接法兰西学会和卢浮宫中央广场(cour carrée)(第一帝国时称为“艺术宫”),是巴黎唯一的步行铁木桥。
长期以来艺术桥上一直种植灌木绿植、设有行人休憩的小凳,是观赏塞纳河风光、西岱岛(Ile de la Cité)绿雅园(Pointe du Vert Galant)的绝佳地点,堪称塞纳河上的“空中艺术花园”。
为了连接法兰西学院(Institut)和艺术展览馆(Palais des Arts,巴黎的旧皇宫,现在的卢浮宫Louvre),19世纪初拿破仑一世下令兴建巴黎艺术桥,专门供行人通行。
据称后来艺术桥和艺术展览馆让人混淆(Pont 和 Palais都是P开头),遂将艺术展览馆(Palais des Arts)改名为卢浮宫(Louvre)。
法国大革命期间,路易十五雕像被推倒,广场也改名革命广场(法文:Place de la Révolution)。当时贵族阶层和资产阶级成员接受款待,在格列夫广场观看宣判有罪的囚犯活着被肢解,新的革命政府在革命广场立起了断头台,断头台前经常聚集着喝彩的人群。1793年1月21日,第一位名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广场被处决。在这里上断头台的重要人物还有: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伊丽莎白夫人, 夏绿蒂·科黛、杜巴利伯爵夫人、乔治·雅克·丹敦、卡米尔·德穆兰、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路易·德圣茹斯特和奥兰普·德古热。
波旁王朝开始后,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修建了连接卢浮宫与杜伊勒里宫的大长廊,又称“花廊”(Pavillion de Flore)。路易十四时期曾令建筑师比洛(Claude Pe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对卢浮宫的东立面按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加以改建,改建工作从1624年持续到1654年。
此后的100多年里,卢浮宫的收藏范围不断扩大,加入了东方(远东)、亚述、古埃及等时代的藏品。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多,展览空间越来越小。1981年,法国政府决定将卢浮宫建筑群的全部建筑划拨博物馆,并对卢浮宫实施了大规模的整修。由华裔美籍设计师贝聿铭(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设计的位于卢浮宫中央广场上的透明金字塔建筑。整修后的卢浮宫于1989年重新开放。其展览区域划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