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借街友伊藍所發之“爭”帖,“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來談談 “爭” 伊藍帖中的教義和我三年前寫過的一篇拙文,不謀而合,故今再曬出來,作爲我對此“爭”帖的一些淺見,或作爲補充。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 兩岸都大規模地擧辦慶典活動, 說到辛亥革命, 末學就自然地想起國父 孫中山先生所提倡的三民主義 : “民族, 民權, 民生. 三民主義是國父建國的理想, 治國的綱領, 也是一個和諧, 大同世界的目標, 這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理念. 但大家可曾聼說過"三人主義"? 何謂三人主義 ? 這是末學個人所提倡的修身之道 : “人各有志, 人心有別, 人之常情”. 三民主義是治國之道, 而三人主義則是修身之法. 此話怎講, 請聼末學慢慢道來 : 相信大家都曾經聼過長輩或朋友說過: “ 做人要有包容心, 寛容心, 要理解, 諒解他人的想法, 做法”. 但是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具體的做法, 要怎樣做才能包容, 寬容, 理解, 諒解.他人的言行擧止. 以末學個人而言, 每當對他人的想法, 看法, 做法不以爲然, 不認同, 甚至想指責, 譴責的時候. 末學就自語三人主義:人各有志, 人心有別, 人之常情. 當末學與他人對某件事情的看法有所不同, 有分歧時, 末學就自語 : “他是他, 我是我, 他有他的想法, 我不能把我個人的想法強加在他人身上, 更何況我有自知之明, 認爲我自己的想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確. ” 此外末學很明白, 世事並非一成不變, 任何事情都有改變的可能, 也就是說他和我的想法都是暫時的, 會隨著時間與環境而改變的. 說不定一段時間, 我們兩人的想法都掉換過來了呢, 也就是說末學同意他原先的看法, 觀點, 而他反而採取了末學先前的見解. 因此末學盡量避免與人因某事爭論, 照常理說我們應該, “據理力爭”, 捍衛我們的看法, 觀點才對. 但要知道, 與人爭論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因爲爭論是傷感情的, 你為了捍衛你自己的“道理”, 與對方爭到面紅耳赤, 吵到“頭破血流”, 最後你贏了, 對方無話可説, 但你還是輸了, 因爲雖然你贏了這次爭論, 但卻輸掉了友情, 因爲對方的“我執”會讓他覺得沒面子, 心理不舒服, 不痛快, 他再不會把你當成朋友. 開始時雙方是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討論 , 交換意見, 交流溝通, 但千萬要避免把討論提升爭論的層次, 因爲“爭”, 就意味著競取, 征服, 鬥爭, 心平氣和的氣氛就消失了. 再者, 爭論往上提升就變成爭辯, 雙方為自己的道理, 據理力爭, 這時爭辯往往很快就演變成爭執, 雙方執己見, 互不相讓. 這時候, 爭執又進而變成爭責了. 責, 就是責備, 責怪. 這時候, 從開始心平氣和的討論就進入了翻天地覆的爭吵了, 而爭吵的結果必定導致雙方心中開始有怨, 有恨. 最後的收場就是不歡而散, 感情破裂友情消失殆盡. 討論, 爭論, 爭辯, 爭執, 爭責, 爭吵, 這一系列不同的階段,層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演變, 是在雙方當事人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進行的. 所以為了避免不歡而散的結局, 其中一位當事人, 就要小心, 留神, 從不知不覺轉成有知有覺, 把交換意見, 交流溝通的行爲卡住在”討論”的層次上, 而不讓它”昇華”到其他帶”爭”字的階段 ( 爭論, 爭議, 爭辯, 爭執, 爭責, 爭吵 ) 末學個人的做法, 就是學習換位思考, ( 為何強調學習, 因爲說得容易做時難 ) 設身處地以他人的立場來考慮事情, 並且在末學心中默默地唱起了末學自創的“你我他之歌” : 這樣末學就會釋懷, 處之泰然, 並欣然接受他人的做法, 而不再是憤憤不平, 甚至在心裏或口出狂言地罵他傻瓜, 笨蛋.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