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哈佛大学历史上首位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时隔七年后再度造访清华大学。3月17日,她在题为“大学与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的演讲中告诉中国听众,“哈佛学生对中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的兴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高涨”。福斯特表达了与清华大学一 起承担大学特殊责任的期许,“有效应对挑战,三项条件必不可少,合作、研究、培养能够提出和解答大问题的学生。这些都与大学密不可分。” 清华-哈佛之谊 我七年前第一次访问清华,曾和顾秉林校长一起,种下一棵友谊树……清华-哈佛友谊树已经成为我们众多领域的合作关系蓬勃发展的象征,它比任何以往时候都更清晰地见证我们为世界创造无限可能性的合作。 中美合作 高层共识 四个月以前,同样是在北京,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共同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承诺在未来二十年内限制美中两国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一项历史 性的声明,它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设定了宏伟的目标,同时也标志着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希望通过它推动其他国家采取同样行动。 这两位领导人都是我们的校友,他们一位是清华的毕业生,一位是哈佛的毕业生。 中国积极应对经济环境问题 中国一直以来为解决复杂的经济与环境问题做出着巨大的努力,这一点非常值得赞赏。中国不仅帮助六亿人摆脱贫困,而且实现了风能装机容量世界第一。太阳能装机容量世界第二的巨大成就。 气候问题 任重道远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这还只是一个开始……环境保护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实现两国政府承诺,需要工业、教育、农业、商业、金融行业乃至每个个体的参与,每一个主体都至关重要。 人才培养 着眼未来 我们吸引并培养着最优秀的学生。每一年,我都会告诉刚入学的哈佛一年级本科生,他们拥有的能力,不能用考试高分或成绩排名来衡量。他们被选中,不是因为过去的辉煌成就,而是因为未来的创造潜力;不是因为已有的知识,而是因为即将施展的想象力。 我们培养能跨越学科边界的学生,而且允许最年轻的的学生师从最资深的教授。在这样的安排中,双方才能教学相长。最渊博的知识和最新鲜的观点融为一体。 为此,哈佛组建了环境科学与公共政策本科专业,来培养拥有良好判断力的学生。我们希望这些学生技能在科学技术的层面上认识复杂的环境问题,又能从经济、政治、法律、历史和伦理的维度来理解这些问题。 责任与使命,胆识和挑战 大学尤其善于“不同凡响”。我今天特别想强调的就是这一点。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沉重的使命,而“不同凡想”地思考如何在地球上栖居,就是我们这一 代人的使命。除了波士顿和北京,还有哪里更适合于思考这个问题?除了生产利用新知识、增进政治文化理解、推动对话、分享解决方案,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 面临这个挑战?除了你们,最与众不同、最有想象力、最有好奇心、最有胆识魄力的清华学子们,还有谁能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哈佛与清华的学术渊源 费正清传授的关于中国的学术观点,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老师,时任清华历史系系主任、杰出的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这些经历改变了费正清先生的一生,也 改变了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有力地推动哈佛整个中国研究领域改变,而今天我校的东亚研究则囊括了各种学科,从历史和文学到政治学和植物学的370 门课程。 1908年,威尔逊和一对中国植物收集者一起航行在扬子江,用相机记录着个各种文化,并为哈佛的阿诺德植物园收集了数千种植物标本。 1918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作为中国气象学之父,他率先收集整理了五千年来的中国气象数据。作为大学校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更以科学精神和求是精神培养科学家,重塑了中国教育。 曹静女士(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学习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以及王聿绚女士(在哈佛大学获得大气化学博士学位的清华校友)现在都在清华大学任教。 在公共问题的推动下,她们一起加入了一个研究中国碳排放问题的团队。此后的几年中,她们跨越学科、跨越国界,与美中两国的环境工程师、医学专家合作、分析评判可供选择的碳排放控制政策,以及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这个团队的研究成果是开创性的,它向政策制定者们证明,其实完全有可能在几乎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实现巨大的环保效益。 哈佛绿色建筑与城市中心正在和清华恒大研究院一起,评估中国不同类型建筑的能源消耗。这项研究对于建成更高效节能的建筑和城市,意义重大。 提问环节 提问者1:如果要你写两本书,分别有关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你的重点章节会是什么? Drew:有关美国历史的书,我可能比较关注美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变,例如有色人种权益、妇女权力地位的变化这两个问题 ; 有关世界历史的书,我希望告诉大家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是如何通过文化、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提问者2:昨天您与习总书记有一次会见?怎样评价这届中央政府对于环境问题态度和作为? Drew:中国领导人在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方面的重视程度让我印象深刻。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 我们讨论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今天的气候变化挑战。同时,对于大学如何培养能够应对这些未来挑战的领袖人物,我们也有深入的交流。 提问者3:哈佛是如何培养可以应对气候挑战的领导人才? Drew:正如我演讲中提到的,我们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学生跨学科交流,相互激发新思想;师生互动是另一个重要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