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近日,上海《劳动报》刊载了一篇华人张锦江讲诉游巴黎红磨坊的经历和感受的文章,全文如下: 这一夜,我将奢侈一回。我花了130欧元,买了一张票,也就是说相当于人民币1000元的代价,与六位同行者一起去看了一场巴黎红磨坊的表演。理由是大老远的跑到法国来,好歹总得见识见识。 当我终于兴奋地走近这热舞的圣地时,我的眼前是一片红光。这是一幢并不恢宏的建筑,主楼四层高,倘若没有红黄相间的法文大写字母霓虹灯亮着,不过是一普通的房舍,它的特别之处是一侧的平顶上平添了一圆柱状的堡垒,欧洲寻常的老式磨坊形象,磨坊顶架有着四片叶轮的大风车。此时只见窗户衬黄光,磨坊映红光,大风车红光黄光交织,整幢建筑涂抹一色红荧荧的光影,连节目广告橱窗也是红色的。 为何用老式风力磨坊做歌舞剧院标志,我理解这是一种象征性的物相,意味着原始、野性,再是狂放、炽烈才为红。所以,才得名为红磨坊的缘故。我不曾料到剧院一进门的堂厅如此狭小而拥挤,几乎是人贴人的挤站着,观众在等待寄存衣物,因为不准穿外套、不准带照相机进入剧场内。好一阵忙乱,走进剧场,眼前景象让人一愣,座无虚席,密密麻麻都是人,哪里有座位?我们一行六人被领到舞台口的边角内安顿了下来,在这个角落里有两排长条桌椅,六人围坐,一屁股坐下来就动弹不得了,桌与桌,椅与椅几无一点移动拉撸的空隙,终于安定下来之后,有服务生托一盘来问,我要了一杯咖啡,他放了两瓶红酒、两听可乐和六个高脚玻璃酒杯走了。小桌亮着一盏带罩的小红台灯。 其实,这角落仅仅是一个二层看台,底层才是正厅,虽然放的桌椅的品质与我们的无异,但消费的对象与层次是不一样了,正厅是吃法国大餐来的,我见到一桌服务生托着一大盘乳猪正用刀切分食,还有大的龙虾,我想正厅用餐的人早就来了,看表演仅仅是用餐的一部分内容,据说这些观众中一部分来自当地及法国巴黎的外省人,还有的来自欧洲各地。二层看台的观众应该大都是我同宗同族了,我听到几个讲北方话的,一问是东北来的。一说起来,都有点被挤压的感觉,我们似乎被边缘化了。事实上,只要愿意肯化钱,剧场欢迎任何人去正厅吃喝看演出的。听说,事先要预订位,而且很紧张。我仔细环顾四周,剧场并不大,灯光昏黄而简陋,从天顶倒垂下两个六角红黄相间的悬灯,柱子上、横睴上挂一些皱纹的蓝红圆杯似的纸灯。看起来剧场寒酸的外表与高昂奢华的消费好像有点不符,而且如此人气鼎沸,说到底还是冲着热舞而来的。当紫绛色的大幕拉起后,起初在场的人谁都眼睛瞪得大大的,我们这桌六人也不例外,不久,一位同桌的退休教师只顾喝红酒安然睡着了。确实,多看了这种东西我也有点乏。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红磨坊曾出现过一批著名的舞者,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古吕,此人身材丰满,风姿绰约,绿色的缎子拖裙系在臀后,每次走过蒙马特街区,都引起一阵骚动,整整数十年间,她成为红磨坊的代称。天才画家罗特列克抵挡不住红磨坊的诱惑,他常常在挤满舞者的走廊内观察她们的一举一动,用他的画笔记录下来,使他的画与红磨坊都成为不朽……这是星期六的夜巴黎,散场时已晚上十一点,候着看第二场的观众挤在门口水泄不通。我在门口照了一张相,浑身上下都是红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