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http://www.huarenji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0971&fromuid=16320" target="_blank">2012年华人街文学广场“母亲节”有奖征文活动 本次文学广场“母亲节”征文活动也受到一些国内朋友的支持,受到不少来自国内的投稿。
首先十分抱歉,因为之前考虑不周,所以国内朋友无法参加此次活动。
不过下次的此类活动我们会尽量将国内的朋友也考虑其中,让他们也参加进来。
这里把国内朋友的投稿也发布和大家共享,感谢国内网友的投稿和支持!
怀念母亲
母爱是全世界是最温暖,最贴切,最伟大的爱。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凡人所生,母亲遭罪。因此说,母亲是最值得敬重,最值得信赖,最值得托付的人。欣逢母亲节,又激荡起我对母亲最深、最真、最亲的无限怀念,与此撰文纪念和祈福母亲在天之灵能够感受到“绿叶对根”的思念。
记忆母亲。在我的人生记忆里,母亲是一位慈祥严厉,坚强勤劳,朴朴实实,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在家里,哥哥、姐姐年长,当时农村没有中学,经常寄宿离城较近的亲戚家上学,因我年龄最小,所以母亲对我倍加疼爱。记得上小学时,由于居住农村,家里经济相对拮据,温饱问题显得有尤为迫切,父亲每天坚持上下班,农活全部落到母亲肩上,每年春秋时季,春耕备耕和收秋打夏是农村一年四季最为忙碌季节,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常常是从早忙到晚,白天天不亮就起床准备早饭,然后下地干活,等我准备吃早饭上学时,母亲已从地里干活归来,满脸笑容,汗流颊背,为我盛饭,目送上学。早饭过后,她敢忙抓紧时间刷洗碗筷,然后继续下地干活,一直到晌午时分在急忙返回家中做午饭,稍作休息,下午接着下地干活,等到夕阳西下时,母亲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为我和爸爸准备晚饭,晚饭过后,母亲还要加班在煤油灯下缝补衣服,做点零活,贴补家用,油灯下的母亲显得是那样慈祥,那样憔悴,皱纹在油灯下的反照下,显得母亲苍老了许多。正如诗人所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秋风扫落叶,农村储菜忙”。当时农村因经济原因萝卜丝与萝卜叶搭配再发酵成为了农村一日三餐必备“菜肴”,俗称“老黄菜”。当时,这道菜在农村非常“流行”,每年秋季,母亲都会提早动手,白天到地里拔萝卜,清洗干净等爸爸下班回来,利用晚上闲暇时间,点着油灯加班做“老黄菜”。母亲做菜技术也很娴熟,首先她熟练地把白萝卜加工成丝状,用开水把叶子煮沸,当做调菜配料,然后用一个缸一层层加“老黄菜”,边加边用砖头大小沙石捣实,这样便以冬天储存食用。每天做饭时,母亲都会从缸里盛一碗“老黄菜”,在锅里放少许油,切点大蒜片,等油红放入蒜片,把菜倒入锅里,顿时“菜香”扑面而来,令人谗言欲滴,然后加点粗盐,开水煮沸即可食用。当时“老黄菜”在农村盛行一时。说起“老黄菜”那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兄弟”--“小黄菜”,当地俗称“小浆水”,属于野菜系列又称“刺芥”。 “刺芥”属于草本植物,叶状呈长方椭圆形,叶环边带刺。据本草纲目记载,本植物有滋血提醒作用。每年春夏之交,母亲都会结伴与邻里朋友三五结队,不约而同地聚集山坡地里拔“刺芥”,回到家中,她熟练地对“刺芥”进行“深加工”,制作方式与“老黄菜”流程大同小异,只是“刺芥”相对较少,储缸随之变小,先把菜“刺芥”煮熟,然后把煮完面条的浓度相对较高的面汤倒入缸内,放置火边,自然发酵,一周之后即可食用。烹饪过程与“老黄菜”几乎相同。只是“小黄菜”相对而言较少,但香味与口感觉却截然不同,“小弟”略胜一筹。“兄弟菜”成为母亲的一日三餐的拿手好菜,同时也成为了当地农户日常生活难于割舍的最佳“菜友”,最为“流行”的“美味菜肴”。至今,有时我也会偶尔品尝一下“兄弟菜”,享受它那浓浓菜香,勾起我对母亲无尽的思念。现如今,生活条件相对宽裕的当地家庭还不时地“享用”一下“弟兄俩”的香味,同时,也成为当地酒友集会下酒的必备“菜肴”。
慈祥的母亲有时也不失严厉。性情耿直的母亲文化不高,但很通情答理,邻里之间关系相处和睦,朋友之间相处至真至深,家人之间相处关爱有加。每当我淘气或者学习落后时,她都会采用农村最常用、最简单、最直接、最见效的“左手一只耳,右腿一只脚”的教育方式,以体现父母的“威严”。虽说教育方式过于简单,但教子心切的良苦用心值得尊崇。现如今,我都会不时地回想起母亲的威严和呵护。
诀别母亲。自1994年以来,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时常感到身体不适,但性情直率的她执意不看医生,时常说:“没什么,吃点药,挺挺就过去了”,其实她的心里我最懂,她是担心给家里增加负担,拖累整个家庭。最后经亲戚和家人再三劝说,她才勉为其难地在家人的陪护下去医院进行检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母亲被无情地确诊为癌症晚期,全家人犹如晴天霹雳,不知所措。父亲低头不语,哥哥、姐姐偷偷啜泣,整个家庭被一层厚厚的乌云瞬间笼罩。坚强的母亲看到家人如此状态,故作镇静,笑容可掬地解释道:“没什么,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之理,积极配合治疗不就行了”。最后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们全家一同陪伴母亲左右前往省城大医院做手术治疗,术后,母亲身体恢复很好,因化疗的巨大药理作用,母亲身体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整个人都变了,态度变得积极了,身体变得虚弱了,性格变得沉稳了。
1998年12月,我受朋友参军的影响,积极报名参军,光荣应征入伍。当时参军告别家人时,病魔缠身的母亲已卧床不起,临行与她道别时,她强作笑容地躺在病床喃喃地挥手说“去吧,放心去吧”,当时,我强忍泪水离开了母亲。“人间百态,世事难料”,参军与母亲离别,没想到永远成为诀别。“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正如古代诗人王维创作的千古名句,在我参军到部队后,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想起母亲做饭、干活、做“兄弟菜”忙忙碌碌的背影。新兵集训完毕分到连队时,我对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或许是心电感应,或许是上天眷顾,下到连队不久,我抽晚上休整时间与家里通电话,没想到是最后一次听到母亲的亲切的声音,病魔缠身的她已不能讲话,电话那头只是母亲用尽全身气力与我“道别”,我哽咽了。过了几天后,再与家里通电话时,电话那边接起却没人应答,只是听着对面有许多人在讲话,乱哄哄的,一会就挂断电话了,当时,直觉告诉我家里肯定出事了,打完电话,我心情极其低落,不知所云,最后,征得连队首长的同意,破例让我探亲,当时我踏上飞驰的火车,心情极其复杂,等我踏进家门的第一步,看到情绪低落的父亲低头不语时,眼前的现实告诉我一切都晚了,母亲殡葬已毕。我走到当时参军离别母亲的病榻下,长跪不起,失声痛哭。按照当地习俗,姐姐陪我到母亲坟前进行了祭奠。
继任母亲。继母或许是母爱的一种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全家也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女客人----我的继母。起初我对继母一词颇有微词,社会上对继母褒贬不一,我一直总认为不是亲人,没有血缘关系,关系相处相对较为困难。思想认识上存在偏见,个人态度上存在推诿,即使接受也只是感到勉强。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近十多年的相处,我于继母相处的相对比较和谐,关系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支持的前提之下,继母也如同亲生母亲一样,性格耿直,待人随和,基本做到了母爱延续应尽的责任。
特别是全家增加个“小家伙”后,继母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可喜的变化,相处的更加贴切,更加和睦,“小家伙”成为家里的润滑剂,每当家里有个小疙瘩解不开时,“小家伙”总会“挺身而出,主动解围”,使全家忍俊不禁,哭笑不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我与一段小诗对相处十年的继母作个小结,与读者共勉。“十年相处不容易,倍加珍惜继保持。继母社会存偏颇,事实证明可信人”。
怀念母亲。母亲去世已十多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却时常在脑海浮现,逢年过节,特别是清明节等上坟扫墓之际我们全家都会烹饪上她生前最喜欢吃的食物上坟祭奠,告慰她的在天之灵,以表达全家对她的无尽怀念。 现如今,我已告别军营,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初为人父,深刻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正如一首歌所唱到,“妈妈啊妈妈,亲爱的妈妈,您用那甘甜的乳汁把我喂养大,教我学走路,教育我学文化……”将心比心,当儿子啼哭时,初为人母的妻子总是用伟大的母爱给予他无限关爱,生怕他受到伤害,这或许就是全世界最真挚、最纯洁的,最伟大的母爱吧!喜逢母亲节,祝愿全天下所有的母亲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作者:李海荣 郜菲菲 地址:山西省高平市广播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