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法国人只消费自己捕捞或养殖的鱼,那么从本周一(21日)开始货架上就无鱼可卖了。这一日期比去年提前了三个星期,比二十年前提前了三个半月。
据法新社报道,新经济基金会(Nef)和非政府联盟“海洋2012”21日公布了一份题为“欧洲对其他地区鱼类的依赖性增长”的报告。为了说明每个国家的“鱼类消费依赖日”,即从哪天起该国无法再自给自足,报告的撰写者将其国民消费的鱼量与其渔民在国内和欧洲水域内的捕捞量以及水产养殖业的产量进行了对比。
报告指出,“欧洲人消费的鱼类数量远远超过他们的海洋的生产能力,他们越来越依赖其他国家。”
法国渔业只能满足自己38.6%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自己产的鱼从年初吃到5月21日就没有了(若没有渔业养殖,只够吃到4月8日)。而1990年法国的自足率可达到68%,“鱼类消费依赖日”为9月6日。欧洲有12个国家排在法国前面,而整个欧洲的平均“依赖日”为7月6日。
形成这一局势的首要原因是捕鱼量的减少,目前欧洲的捕鱼量比1993年下降了四分之一,这是由过渡捕捞和鱼群储量逐年减少造成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欧洲人的鱼类消费增加了。
1960年到2007年,世界人均年消费鱼类的数量从9公斤上升到了17.1公斤。而欧洲人的增长更快,达到了人均年消费22.1公斤。葡萄牙称冠,人均61.6公斤;保加利亚最少,人均4.2公斤;法国居第五位,人均年消费34.2公斤。
为此,法国乃至欧洲越来越依赖他国的渔业生产,一方面它不断增加进口,以高价从国外买鱼,另一方面它越来越多地前往更远的海域捕捞,从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鱼群储备造成影响。
水产养殖业虽然可以缓解野生鱼类的短缺,但这一行业为制作饲料也需要消耗大量的鱼,而且其卫生问题常受批评。研究显示,其对环境的冲击也很大。
报告撰写者希望,正在进行的渔业公共政策改革可以令法国和其它欧洲国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自身海洋生态系统的重建上,并调整其消费水平,以便与自身的生产能力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