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美娜0310 于 2015-8-24 14:13 编辑
中国人大抵是比较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从政府到平民百姓。
前几天BBC的国家形象调查表明,全世界平均来看,约50%左右的人对中国有正面评价,而这些人口大多数来自于非洲国家,如尼日利亚。德国有点特殊,将近80%的人对中国持有负面评价。这使得中国人十分不满,有人抱怨说:“我们买了那么多他们的汽车,他们为什么这么看我们。”呵呵,商品倾销市场而已,不必激动。当然持有负面评价的人并不一定讨厌中国或者是中国人。
相信在国外的中国人肯定被别人问过各种奇怪的问题或者听到各种奇怪的评论。很多不认识的人开口就问:“你是日本人么?“有时候还要给你炫耀两句日语。当然也有人直接给你炫耀中文的。比如说,一次一个德国青年从我后面突然蹦蹦跳跳跑到我前面来,边跳边用中文数数:“一、二、三、四、五……”。我看了是忍不住笑。有的人很委婉,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个意大利人问我:“我听说你们中国人是不是吃猴子脑?而且还是当猴子还是活的的时候?”他特别强调了一句,我只是听说哈。我当时显得很尴尬,毕竟公交车上那么多人。我立即回复到:“确实是有这么一小撮人,但这种行为是极为不人道的,在中国这小部分人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还有人就极为不客气了。一个东欧女人对我说:“你们中国人啊,就是造假。全部都做假货,什么LV啊PRADA啊全都是假货。”不过搞笑的是:她说她们国家的女人特别喜欢买这些来自中国的假货。对于私底下,我一般不想去纠正和反驳任何人的观点。在熟人之间,派对上或者是酒吧里有人喝了点酒开口就说:“你们中国人是不是什么都吃啊?”“你们国家那么大还有森林么?”我一般就会笑呵呵地说:“是啊”“有哦”然后拉一个西班牙人和英国人过来问:“我听说西班牙国王曾经勾引过英国王妃呢?”对意大利人说:“贝鲁斯科尼当年的生活相当丰富,相当幸福哦!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一位印度裔的西班牙人说了一些比较中肯的观点。他说:“在西班牙有很多定居的中国人,甚至一些小镇都有中国人,但是这些中国人普遍不受西班牙人的欢迎。第一,中国人喜欢和中国人扎堆在一起,他们几乎不和当地人交流,不融入当地的社会。不融入当地的社会别人怎么能接纳你呢?所以你始终是外国人。第二,在经济危机中,各种商店面临倒闭,每况愈下,而中国人却能在那里开各种各样的超市商场,一条街接连着几间中国店铺。这些有钱的中国人当然会招到当地人不满,他们赚了西班牙的钱,不为当地社会做贡献,全部把钱拿到中国去了。当然很多当地人并不抵制这些商场超市,因为里面的东西确实便宜。”当然我并不清楚这些中国人是哪一类人,所以我并没有多说什么。中国人都清楚有钱人在海外购置产业的真正动机和目的。 当然中国人不受待见的主要原因,我想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当地国家的媒体宣传。第二,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中国人在当地的表现。
很多外国人对于中国一无所知。他们没去过中国,当然申请签证恐怕都是一大难题。他们心中的中国形象大多数来自于他们的媒体宣传。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对立,西方国家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大多数是中立或者是负面的。以德国为例,德国的电视台报道中国道似乎相对多于报道其他国家。除了一些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新闻以外,德国电视台每隔几天会播放一些中国电影,大部分是香港片。比如梁朝伟的文艺片《2046》,以及成龙李连杰的文化障碍较少的一些功夫片。除此之外,会拍摄一些纪录片介绍中国的体育、文化、历史、政治环境等。比如说提到足球和马球在中国的起源;中国不同年纪作家对中国文学的一些看法等;秦朝的历史以及秦始皇兵马俑的形成等。这些属于比较正面和客观的。
有趣的是一部关于中国当代社会状况的纪录片。中国政府费劲巴拉地打造北上广这些代表中国形象的窗口城市,人家偏偏就不去拍你这些东西,偏偏就要专门拍你卡卡角落里面的东西。该电视台租了一辆车,西边沿着新疆开到云南,北边沿着新疆内蒙开到吉林。其中专们采访一些生活在底层的弱势群体,如贵州靠种高粱供儿女上大学的农民夫妇;丽江小镇上一群辍学玩滑板的青少年;川藏公路上蓬头垢面的货车司机;泸沽湖边上一个住在茅屋里的少数民族家庭;贵州悬崖边上徒手攀岩掏燕窝的“蜘蛛侠”夫妇;在吉林巴丹沙漠中贩卖隼的走私商人,以及茅台酒厂一群用脚填装发酵原料的工人等等。总之尽头下面总是一片贫穷没落的景象。但是不得不说,在这些记者的镜头下,中国的自然风光确实是很美的。这样的纪录片肯定会使德国人产生负面的认识。还有一些讽刺性的节目嘲笑过中国的假冒伪劣产品,报纸上报道中国留学生代购过多的奶粉被驱逐出境等。
至于中国的国家形象的问题和中国人在外国的表现的问题,国内媒体也报道过很多。尽管中国最近些年努力提升国家形象,但是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很难提高。具体原因相信聪明的读者也明白。比如在盟军登陆诺曼底70周年之际,德国电视台却很关注中国25年以前的事情,一天两遍多个台重复播放纪录片。这也许是Google暂时功能失调的重要原因。加之中国公民在国外的表现,更会加剧外国人的厌恶感。博主认为中国公民的素质问题(如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是一个方面的因素,但不是重要因素。博主见一些外国人平时规规矩矩,转眼一没人随手将垃圾扔在路边。周末过后的公交站台满是烟头和破碎的酒瓶,在公交车上餐厅里面大声说话的人并不少见,公路上开车也按喇叭。有趣的是博主曾经见过一个婚礼车队,那场面比中国的车队拉风多了,人家也是法拉利、保时捷敞蓬车,音乐调到最大声,手按着喇叭一路根本就不松。
然而问题在于出去的中国人在别人看来太有钱,太扎眼了,以至于在法国成了小偷专门光顾的对象。仇富我想不是中国才有,尽管富人在西方贡献了大多数的社会福利,但是人们还是不满,因为他们积累了大部分的财富。如在英国的上层阶级通常是人们讥笑嘲讽的对象。如伍迪.艾伦的电影《赛末点》中所表达的一样。很多人对我说:“你们中国人太有钱了,我认识的所有中国学生全都用的最新款的iPhone。”要知道在德国很多人任然使用的诺基亚黑白屏手机。还有人描述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些节日里成了中国的购物高峰期,在巴黎拉法耶特前面的公交地铁站站着一个个中国人,各种Chanel、LV等购物袋在他们的两边一字排开。我想任何事国家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都可能会受刺激。这样的暴发户行为怎么不会使这些国家的大众咬牙切齿?如果你行为再差点,人家就可能会怀恨在心了。或许这些人其实并不有钱,他们只是帮人带,或者自己打肿脸充胖子而已。试想即使是这些年出国的中产阶级如访问学者之类的人他们一般都会买两块浪琴手表,或者是两双几百欧元左右的皮鞋,或者是几瓶兰蔻小黑瓶之类的。
这样的环境下,这样的有钱人,而纪录片中却播放着那些辍学的青少年、贫穷的农民,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街上的学生。在这种政治和意识形态对立的情况下,那么别人会想,这些有钱人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
转载自科学网余国志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