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关注的题材
所谓题材,就是作品所要反映或表现的一种对象。比如战争题材,环保题材,社会生活题材,自然风光题材等等。
这些题材又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内容细分为若干小题材,如社会生活的题材中可以分出文化娱乐的题材,医疗卫生的题材,民俗宗教的题材等,自然风光的题材也同样可以分出名山大川的题材,戈壁沙漠的题材,江南水乡的题材等等。
题材可以很宽泛,也可以很狭小。一个好的题材往往可以使一幅作品在内容的表达上以其特定的内涵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在世界级的摄影大赛“荷赛”中,一些反映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热点新闻,如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相关的作品,就会因其独特而新颖的题材在评选中占尽先机,拔得头筹。
同样,当年国内解海龙的一组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难的题材,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强烈撼动了社会,由此产生了“希望工程”,名噪一时。
相对就题材的比较来看,沙漠的胡杨与河边的垂柳,前者往往更容易出彩。西藏的喇嘛与浙江的和尚,前者也肯定更胜一筹。可以这么说,选择了一个好的题材,往往能使一幅作品在创作伊始就因为已经奠定了一个不错的表现对象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用于摄影创作的题材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如何在这庞杂繁多的题材中去选取能够让观者眼睛一亮的东西出来,也就是在社会文化生活或自然人文景观中挖掘出一些能够切中时弊的,鲜见奇特的题材出来,亦就成为摄影师想创作一副经典作品前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之一了。
能引起大众的讨论
热爱摄影的朋友都知道,我们有很多熟悉的知名照片也是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普利策奖是美国近300个新闻奖中最知名的一个,并为全世界所关注。它凭借美国的综合国力和新闻媒介的辐射力而名声远播。
普利策新闻奖之所以分量极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们的获奖作品都震撼受众的思想,引发大众讨论的话题。这也是那些经典作品成功的原因。
好的照片和好新闻一样,总是能给人以启发的。要别人喜爱,那就一定要对别人有用,而能给人以启发,这种启发式的作品往往也会引起大众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是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几乎每张都都震撼人心,有的是一些重大的事件,有的是反映时代潮流趋向特点的人和事。
照片中的人和事无一不触动着受众的心灵,即使是娱乐类的作品,其关注的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注目的事件及其效应。同样,摄影史上的那些经典照片,几乎都能作为受众的谈资而引发议论,它们规避了人云亦云以及“完全正确的废话”,因此注定了其生命力的旺盛。
着眼点多为人类的命运
在经典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而这些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大体为展现被摄人的命运。受众关注的大事关心的话题,常常在这些经典作品里“一翻一大堆”。既有伊拉克战争、“9"11”事件、“×××政变”这样的世界大事,也有城市、社区、乡村的平常小事。社会众生百态和公众人物、普通市民生命历程的苦难与喜悦……都可以在这些影像中找到。只要是和被摄人命运有关的,摄影师都会给予极大关注和投入精力去拍摄
这样的作品往往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隐含内容,就像是一个开放式结局的电影,没有展示出有关于主人公的所有内容,保留空间,让人以想像力补充故事的内容,却往往更加引人入胜。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的深层剖析可以发现,摄影师不是仅仅靠简单的说教与演绎,而是运用客观报道的手法,巧妙地、隐匿地表达着自己关于“人类命运”的价值取向。
善于让画面中的人物“跳出来”,自己大声“喊出”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控诉或喜爱,是这些经典作品摄影师所擅长的技能之一。
蕴含着摄影师的思想
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必须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摄影作品中的思想可能是表面上的构图方式,也可能是更深刻的理念。它甚至可以让检查照片的摄影师本人感到惊喜,但照片还需要一些能够让人理解其想象力的东西。
现实社会每天发生的事实数不胜数,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的事实被摄影师抛弃了,而重要的事实从大海捞针般筛选而来,原因何在?在于事实本身具有意蕴,因此被摄影师看重。
那些知名的摄影作品既不是政治宣言,也不是纯粹的艺术品。他们把客观世界的真相告诉受众,再现了事实的微妙和评价事实的机敏,并且揉进了摄影师的一部分主观意识和感受。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均不同与现在大多数的“快速读图时代”的作品,其中蕴含的思想使得它们能在历史长河中持续绽放光彩。
拍摄是为了什么?我想大多数朋友很多时候是为了记录而记录,没有发掘更深的东西。摄影史上的知名作品之所以震撼,我想摄影师在拍摄时心中一定心怀着一种对人类和摄影更深层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这种情感灌注在了作品中——“用心拍摄”,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