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温州网讯 陈宜中(1218—大约1282)字与权,出生于永嘉县附郭相儒坊(现在的温州南门外地方,巽山一带)。
少精举业、入太学。1262年登榜眼,授绍兴府推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擢(zhuo)升监察御史;1271年出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政绩显著,有深厚的百姓情谊。1275年(德祐元年),陈宜中受弹劾,离职回温。九月蒙古兵进逼,形势危急,朝廷召陈宜中回朝,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一月,左丞相留梦炎出走,陈宜中秉持国钧,后为左丞相。这是陈宜中在朝廷中任职简要,跟以后陈宜中的抗元斗争有莫大的关系。 陈宜中在南宋历史上是个很有争议的重要人物,他到底是南宋没落时代的忠臣,还是一直奉行逃跑主义的怕死鬼呢?由于南宋亡国之后,陈宜中行踪不明和史料不足,人们一直在猜测和考证,争论不休。 一、关于陈宜中的二次“逃跑”事件 ⒈南宋临倾之前,没有去与元军谈判议和 南宋临倾之前,皇帝幼小,太皇太后派陈宜中去与元军谈判议和,元军丞相伯颜也指名要陈宜中去谈。但陈宜中不去,最后不得不去时,陈宜中一出临安,便集体遁回温州清澳寨(由温州图书馆研究员考证,清澳即为龙湾区青山),没有去谈判。这是一次“逃跑”。 从临安出逃的另有一说法,来自《宋史》本传。“伯颜(元朝丞相)兵至皋亭山(在杭州东北郊),陈宜中宵遁”。这事发生在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兵快要打到临安(南宋都城),皇帝幼小,陈宜中上疏迁都,谢太后准奏,可是谢太后召集群臣开始迁都时,而陈宜中不见。原来陈宜中已同大臣张世杰、苏刘义、刘师勇等扶植幼小的益王、广王出杭州嘉会门,渡浙江(即钱塘江)而去。元兵发现后,派劲兵五千人追之不及。过后临安陷落,谢太后等王室被元兵所掳,投降元朝。 ⒉第二次所谓的“逃跑”,是在广东“井澳”海战之后。 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接二小王子到了温州江心屿,随后又移师福州,前往泉州,移驻广东省香山县南十字门地方。 在广州,与元军四次战斗,相当惨烈,双方各有胜负,但也是大伤元气。宋端宗因溺水生命垂危,宋军内部出现了分歧。陈宜中辞去丞相职位,前往占城(越南)借兵。南宋余下尚有20万人马又在崖山(广东省江门市崖门海域)遭受元军的攻击。张世杰用兵和指挥错误,结果宋军全军覆没,杨太后投海自杀,陆秀夫抱8岁的卫王跳海而身亡,张世杰在暴风雨中落海溺死,宋军人员计有10万人皆跳海自尽殉国。宋朝亡了,人们用跳海自尽表现不屈的精神。 陈宜中下落不明。崖山之战前,有说陈宜中前往占城借不到兵,转到泰国,现在泰国有他的墓地;有的说他回来带兵前往崖山,半途中知道宋军已败,再遇大风浪翻船落海而亡;也有说从占城回来流浪到湖北省蘄县久长山改姓田,成为田氏的祖先。也有说他曾驻军广东海陵岛,现在海陵岛及其周边有他的裔孙230万,陈宜中的声威很高。 无论怎么说,有的人认为他前往占城借兵的行动是不负责任的,是逃跑的行为。这是所谓的第二次“逃跑”。 二、对陈宜中的几种肯定看法 陈宜中的这二件事表现出是忠,还是逃跑?史学界一直议论纷纷,争论不止,决断不下。近段时间,温州对陈宜中的议论比较多,人们对陈宜中业绩基本持肯定的结论。 现选重点的来谈。 ⒈州史学家胡珠生先生在《陈宜中生平考辩》中有他的观点,他认为陈宜中应是历史肯定人物。 陈宜中在南宋没落时出任丞相,不肯称臣降元,表现出民族气节。陈宜中没去与元谈判是明智之举,文天祥去谈判被扣,后来越狱才逃出来;陆秀夫等人也去谈过,结果是宋恭帝给蒙古当侄孙子,蒙古也不退兵。 在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谈判是毫无意义的。假如,陈宜中去谈判,也必遭扣押,对当时的宋室朝廷打击更大。陈宜中等人奉二王逃出临安,在温州江心屿同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在宋高宗遗迹处进行祭祀,再继续转移福州,奉立10岁的赵昰为宋端宗,重立朝廷和国家形象,继续抗元,本身就是忠君的行为。 在福州,他们削平了平山尖,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并没有错。因元军进逼,陈等带军队迁移至泉州、再移师到广东井澳,组织井澳海战,经过四次海战,虽损失严重,但也使元兵也大伤元气。在蒙古军十分强悍的情况下,能有这样战绩,陈宜中的指挥应该是成功的。如果宋军张世杰和陈宜中没有产生矛盾,宋朝还会延续长一点时间。 陈宜中因内部矛盾而去占城借兵,但等不到回来,国已亡。这个举措是错误的。但陈宜中始终没有投降变节的行为,仍是忠君的。陈宜中主政没落的朝廷,不管是做对或错,没有投降变节,这样人物就应该肯定。宋末的三杰之一张世杰,在崖山之战中错误的指挥,也使宋国快速灭亡了啊! 说陈宜中逃跑,对宋朝来说,无非是五十步笑一百步,文天祥、张世杰也没有英明之处。在当时,无论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都是没有办法挽救南宋的灭亡。 ⒉温州图书馆研究院潘猛补先生认为南宋之亡,非陈宜中一人之过。 ⑴陈宜中阻止不了南宋的灭亡。因南宋王朝积弊太多,加上蒙军的兵力极其强盛,南宋的灭亡是迟早的事。 ⑵陈宜中无法胜任南宋的丞相,他的才能和人品不能解决南宋积弊和不能调和不同的意见。 ⑶陈宜中两次逃遁事出有因,携二王的出逃是太皇太后的意旨,如没有太皇太后的同意,陈宜中是带不出二个小王子的。当时考虑在临安的几万兵打不赢蒙古兵、保不了王,携二王出逃是图东山再起。以后也确实这样做了,陈宜中也显示了他的忠诚。 ⑷井澳之战以后,他去占城借兵,已辞去丞相职位,法理上是没有错的。但是在当时不是最好的办法。出走之后,发生了崖山之战的失败和南宋的灭亡。陈宜中虽无责任,但举措是失当的。 ⒊龙湾区史志办孙建胜认为陈宜中没有存在“逃跑”问题,陈宜中是给后世人诟病的,是《宋史》中或有意或无意记载的在民族斗争最激烈时的“二次逃跑”。 ⑴所谓陈宜中第一次“逃跑”,是《宋史》本传所说的“伯颜将兵至皋亭山,宜中宵遁”一事,发生在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其实,陈宜中等扶植二王南下这事,是经过朝廷高度严密策划的政治事件。可以从文天祥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即祥兴二年(1279年)十二月初九日答元丞相博罗问时得到证明,文天祥答说:“陈丞相奉二王出宫时,具有太皇太后分付言语,何谓无所受命?”(《昭忠录·文天祥转》)。 ⑵所谓第二次“逃跑”,是《宋史》本传所说的“井澳之败,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谕意,度事不可为,遂不反。二王累使召之,终不至”一事,发生在景炎二年(1277年)十二月以后,据元黄溍《陆君实后叙》记载,陈宜中到占城前,是辞去相位,以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身份去的,是去搬救兵的。 在今福建漳浦发现两本宗谱旧钞本《湖西黄氏族谱》和《赵家堡赵氏族谱》,两谱上分别有宋黄材《文忠公族谱序》及宋赵若和《赵氏本末序》。黄材妻是宋宗室皇家郡主,赵若和是宋太宗赵匡胤的弟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两人在序中都记述自己在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日拥十六只船突出元军的包围,曾在浅湾地方与陈宜中船相遇。陈宜中说原先想去福建以匡复王室,所以“遂不反”,也是《宋史》纂者不明事实的记载,至此可以不攻自破。 ⑶陈宜中也肯定有缺点,“但他在民族大义上立场是坚定的,他用温州人聪颖智慧、执着耐劳的性格,致力于南宋末年小朝廷的重建,表明了心存社稷、忠贞事君的志向。是延续南宋王朝四年时间的主要核心人物,是一个值得我们我们后人尊敬和敬仰的历史人物”。 孙建胜先生对陈宜中的“二次逃跑”之事,分析有理有据,无可辩驳地证实陈宜中并无逃跑,而是采用另一种途经进行抗元斗争,他的忠贞王室是不可否认的。 4.本人认为,陈宜中是南宋末年的大忠臣,对南宋晚期的抗元斗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陈宜中临危受命,出任左丞相,显示了对朝廷耿耿忠心。 元军攻陷襄樊之后,南宋已岌岌可危。军事上没有才干的将领、没有足以抗拒元军的军事实力、没有外国的援助,最致命是朝廷没有英明之主,只有不作为的幼小皇帝,南宋的灭亡已是迟早的事情。那时,许多宋将、宋臣叛国投元,倒戈伐宋。大厦将倾,树倒猢狲逃散。陈宜中那时患病请假,远在温州龙湾青山筑庐养病。国家危急之时,他受命出任左丞相,若没有强烈的报国之心,必不敢为之。 第二,在临安时,陈宜中识破元军以谈判之名,实则瓦解宋朝廷核心力量的阴谋,是睿智之举。元军进逼皋亭山,宋廷求和。元丞相伯颜要陈宜中去谈判,陈拒去;陆秀夫等去谈判未果;文天祥加右丞相职位去谈判,遭扣押。时陈宜中主持国钧,太皇太后要陈宜中去谈判,陈意识去谈判,必遭扣押,故携随行人员一起宵遁温州清澳寨,保存了后来抗元的一部分中坚力量。 第三,扶植二王逃出临安,在福建福州奉立宋端宗,招兵买马,重整南宋国家形象,实现了抗元中的战略转移。此举证明了陈宜中的出逃临安的策略是正确。没有出逃,南宋在临安陷落时就灭亡了。陈宜中的出逃,使南宋“东山再起”。 第四,陈宜中指挥的“井澳”海战,十分惨烈。南宋虽败,但打掉了元兵的锐气。其功是阻滞了元军的进攻,弊在消耗了宋军的有生力量。在元军极为强盛之时,能有这样的战绩,可以证明陈宜中在军事指挥上并非平庸之辈,也证明了陈宜中忠君行为。 第五,陈宜中在“井澳”海战后,欲奉王走占城。在元兵极为强大,宋无强大力量对抗,国内不可立身时,流亡国外也是一种选择。可能,陈宜中早已意识到,宋廷在国内已无一线生存的希望。崖山之战,完全证明了陈宜中的意识是正确的。如听从陈宜中的建议,宋廷还可以存活。 第六,陈宜中走占城前,辞去宰相的职位,而转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身份。他仍想召集各地和占城的力量进行反元的斗争。陈宜中是为忠君而走占城的。可惜,不等陈宜中回来,崖山一战,南宋已亡。 南宋末年,元朝盛强,宋很弱,战略上采用防御为主是基本策略,借此,可以保存宋军的有生力量,以待伺机反攻。但是在南宋将要灭亡之际,像文天祥、张世杰那样实行以卵击石的新欧洲,妄想以死战保江山,这是一种机会主义的想法,正是这种策略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可以想象,元军兵逼临安,二王不逃,南宋终止于临安陷落;就没有后四年的斗争;井澳海战后,如退守占城或海南或台湾,宋廷不会遭受崖山之败。在陈宜中走占城之后,张世杰的死拼策略和错误的指挥,使宋廷提早灭亡了。崖山之战是耻辱之战,十多万的宋军败于二万的叛军之手,造成十万大宋军民跳海殉难,汉族人的脸面无地自容。连张世杰也感到不能活于世上,自溺海身亡了。如果,当时的宋末帝是强势的成人,是英明之主,崖山败后还能活了下来,大家可以想像,宋末帝会怎样处理张世杰。皇帝无能,国家灭亡,败将也成英雄,实则只有民族节气而已。 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以卵击石策略,提早了宋朝的灭亡,可也成就了他们的英雄形象。站在张世杰等人的立场,陈宜中的战略防御和退却当然是“逃跑”行为。陈宜中的二次“逃跑”并不是元军加的不雅之名,应该是张世杰等人扣在陈宜中头上的不实之词。 《宋史》中的“井澳之败,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谕意,度事不可为,遂不反。二王累使召之,终不至”。文中的“二王”幼小只有八、九岁,托“二王”之意是不切实的话语;“度事不可为”,也无定数,凡事前不可为,后经努力后也可能可为;所谓“终不至”,在孙建胜先生的文中考证,陈宜中已经回来了。只是在崖山败战之后。 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死守死拼”的新欧洲,以保护王室尽心尽职,当然是忠君行为,但是在失败后,却加速了南宋的灭亡;“逃跑”而蓄积力量,伺机东山再起的战略防御,可延续南宋的命运。两种策略对当时岌岌可危的南宋朝廷来说,人们一看,便知他们的对与错。 陈宜中的事迹最多见于《宋史》,该书又是元人脱脱主编,尽管他保持公正的态度,但元人总有元人的立场,他们不可能将一个抗元坚决而史料不清不明的人写成英雄,也不会为陈宜中去挖掘英雄的业绩。 三、不少地方将陈宜中奉为祖先 历史过去了700年,人们把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尊为南宋“三杰”,这当然不假,但更多的人把陈宜中奉为自己的祖先。这是因为时人对陈宜中的品格和业绩的尊崇,以自己作为陈宜中的子孙而感到荣耀和自豪。下面举一些奉陈宜中为祖先的事例。 ⒈温州龙湾区青山一支陈姓和龙湾区诸村的陈姓。 陈宜中在患病期间,曾向朝廷请假返乡治病,就居住在青山。在青山陈氏宗谱中留有陈宜中的诗和皇帝圣旨件。南宋灭亡后,陈宜中的第四代守益公回到祖先陈宜中故地居住,青山陈氏便是陈宜中的后裔。至今青山陈姓有800多人。为研究和纪念陈宜中,青山陈氏已成立了陈宜中的研究会和陈宜中纪念馆。 在龙湾的另一支是永昌前街的陈姓,上代的祖先是陈宜中的兄弟,也成立了陈宜中的研究会。另外,龙湾区沙村陈姓、石浦村沙岙儿陈姓、城北村陈姓在宗谱的记载中,都与陈宜中有亲缘的关系。 ⒉广东省海陵岛有陈宜中的后裔。 青山陈姓受海陵岛陈姓的邀请,于上个月前往海陵岛认亲,回来介绍,海陵县及周边陈姓达230万人,皆认陈宜中为祖先,并说那里安有陈宜中的坟墓,历史遗迹多处,上级领导十分重视,他们准备以此发展旅游业。陈宜中应该说没有那么多直系子孙,必定是陈宜中的部属缅怀陈宜中而改姓为“陈”。在此,陈宜中的品质之高,更可为佐证。 ⒊在福州有一支陈宜中后裔。 陈宜中等拥立过南宋小朝廷,并在平山训练兵马,撤退时,还将库存的粮食留给百姓,百姓十分感恩,后来为宋端宗和陈宜中建立纪念祠庙。在福州,有一支陈宜中后裔,并有许多遗迹和史料,据说是陈宜中的母亲安葬在福州,陈宜中有子孙为守灵而居住福州,遂有陈宜中的后裔。 ⒋湖北省有人称自己是陈宜中后裔的一支 湖北省蘄县久长山的陈姓有10万之众,说是陈宜中从越南回来,隐居在那里,因避难而改姓田,成为那里田姓的元世祖,他们说自己是陈宜中后裔的一支。 温州历史上出了第一位丞相陈宜中,其直系后裔落在龙湾,也是温州和龙湾的骄傲。虽然是失败的丞相,但毕竟是抗元的英雄人物。过去历史抹黑了他,随着温州各位学者和龙湾区方志专家的研究,又进一步挖掘出历史的资料,陈宜中属于抗元英雄已是不容置疑。我们作为龙湾人,应该知道历史上,除张阁老之外,还有一位南宋丞相叫陈宜中,他同样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正能量。 作者:丁士杰(龙湾区史志办) |